|
从《饮酒》、《归园田居》论陶渊明的德操与诗风
|
高语三一.朱英姿.孤标傲世偕谁 隐——从《饮酒》、《归园田居》论陶渊明的德操与诗风.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4) 菊花,清高超逸,是中国古代文人典型性格的象征,是诗人们喜爱吟咏歌颂的对象。自古以来,以菊花为题材的诗歌多不胜数,但最能刻划出菊花神髓的,莫过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所以梁钟嵘说:“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这一句话,颇有见地地表明了陶渊明的人和诗。朱自清也曾说过:“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他们的诗集,版本最多,注家也不少。”由此可见,陶诗在我国诗史上是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的。下面结合《饮酒·结庐在人境》和《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二诗,谈谈陶渊明的德操与诗风。 一、《饮酒》、《归园田居》的解读 西方新批语学在解读诗歌时采纳注重文字本身在作品中的作用的“细读”方式,他们认为,文字是组成篇章的根基,而“文字表现出的形象、肌理、色调、语法等,自然是评说一首诗歌的重要依据。”因为诗歌的错综意义便是在文字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产生,也就是说,作为基本要素的文字,它的选用、取舍,无不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意趣,始终在为着一个统一的结构做贡献。这种解读方式对解读中国古典诗词,效果颇佳。下面,就用这种“细读”的方式对两首陶诗加诸简评。 (一)《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结庐”:建造房屋;“人境”:人们聚集的地方;“车马喧”:车马的喧闹,以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指代人世间的各种纷繁杂尘;“何能尔”:如何能够这样,尔,代前句;“心远”:心灵远离尘俗,此为全篇之骨;“地自偏”:觉居处僻静。这句将诗人生活志向和人生态度明言道出,一个耕隐之士音笑影像和高雅情志跃然纸上。它告诉读者,诗人的心灵超然净化,使车马喧闹的环境也因之幽静僻远了,诗句涵蕴着深刻的哲思睿索。 2.“菊”:风骨凌霜傲立的托寓之物,为诗人内心情致的物象; “ 悠然” : 诗人优雅闲逸的田园生活观照;“见”: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这四句不仅写出了诗人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而进入物我两忘的情态,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图境,把主体的情感化为客观的景物。难怪明人谢榛有云:“一切景物皆情语”。 3.“此中”: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真意”: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这是全篇之髓;“忘言”:无法、无须用语言表现。这二句对前所钟爱之田园生活作出总结,暗含“举世皆浊唯我独醒”之意,惟其如此,又何必辨言呢? 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 (二)《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种豆”:代劳作之事;“南山下”:点劳作之地;“草盛”:杂草丛生;“豆苗稀”:“草”、“苗”对举,形容不善经营之状,更显乐此不疲之心。 2 . “晨兴”:早起;“理荒秽”:整刈野草;“带月”:披着月光;“荷锄归”:扛着锄头回家。这一句中,“晨”、“月”对举,表明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况。尤其后一句,更是写出了一种漫步田埂、心满意得的情状。 3.“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途难行;“夕露”: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从这一句,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无不历历在目。 4.“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背自己隐耕的心念。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诗人却言“不足惜”,只要“愿无违”,从而将自己摒离尘俗、躬耕自食、反归自然的心志和盘托出。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二、孤标傲世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在他所生活的时代,东晋王朝已面临瓦解,人民的起义、统治阶级内部的勾心斗角,都使社会环境愈加混乱污浊。由於受传统的儒道思想薰陶,又受家族环境的影响,他因而有“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截然不同的志趣。当他带着“大济苍生”的愿望踏入仕途,社会的现实却不容他的理想、志向有发展的机会。刚直坦率的性情,使他看不惯官场种种的黑暗现象,于是他只好一次次地辞官而去。但是,他仍然希望寻找到能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于是又再三地出仕,可惜,在那混乱的时代黑暗的社会当中,他始终没能找到可供自己安身立命的处所。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陷入应该选择“仕”还是“隐”的矛盾和痛苦之中。终于,他因为不愿奉承位轻权重、跋扈非常的督邮,不甘“为五斗米而折腰向乡里小儿”,毅然辞去了只做了八十三天的彭泽令,也结束了他的出仕生涯。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虽然是对那个黑暗混乱的社会的一种消极的反抗,但是在当时来说,却是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保持自身孤高风操的唯一方法。因为,虽然他有着“大济苍生”的抱负,但是要达成这个理想,简直是不可能的,靠他一个人一双手,是无法改变社会现实的。陶渊明清高、孤傲、正直,不堪忍受社会的、官场的黑暗,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洁身远祸,置身事外,正如《饮酒》所述,他不愿对统治者妥协,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结果造成他的怀才不遇。他希望在现实社会中有所成就而受挫,黑暗的现实又使他感到无法存身,如果不愿向现实妥协,则只有归隐,不为官、不出仕,啸傲林泉。因此,即使多么穷困潦倒,即使要靠出卖自己的才艺来维持生计,陶渊明也是不愿与官场中人结交,不愿为腐朽的统治阶级效力,只有愤而辞官。他蔑视世俗权贵,即使寄身市井度日,但在精神上,他始终是乾净的。 陶渊明是怀才不遇的,他才华过人,在诗歌辞赋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田园诗是他的独创,打破了玄言诗的统治,以其新颖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给诗坛带来了清新的气息。但是尽管他有这样的才华,在当世却并不受人重视。即使是他的朋友,在为他作诔文时,也只赞颂他的清高的人格,而未充分肯定他的文学成就。刘勰作《文心雕龙》,竟然只字未提陶渊明。钟嵘作《诗品》,陶渊明仅在中品,排名还在陆机潘岳之下。直至萧统才真正肯定陶渊明在文学上的地位,才给予他极高的评价,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却是到了唐代才得到普遍的承认的。陶渊明不得意的际遇,除了社会环境这个不可抗因素之外,他的性格也是主要的成因。因为性情耿直而看不惯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不愿被社会现实所吞噬,因而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与之对抗,这就决定了他不能见容于社会的命运。 三、欲洁何曾洁 陶渊明固然是超脱於世外的,然而他却不可能完全超脱。他所受的思想教育,注定他即使在感情上对社会现实感到不满,也只能是不满不平而已,是拿不出进一步的实际的反抗举动来的。他所采取的精神超脱方式,是不脱离他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规范,也不超出他所处阶级的规范的。陶渊明有着骄人的家世,曾祖陶侃曾官任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他从小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而能让他的激愤稍得缓解的,是从古代贤人身上寻求寄托和安慰。(“ 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与官场公然决裂,归而躬耕於田园,已是他所能做到的最大义举了。可以这样说,陶渊明一生的精神需求和追求高于物质的实际的需求和追求。他追求的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是他托五柳之名而写的自传,表现了他的精神寄托。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他抒发自己向往的生活环境和人生境界是“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耕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有足够的资料可以证明陶渊明有自己的崇高的精神追求,他的内心世界是“好读书”、“著文章”、“以舒啸”、“而赋诗”。 但是,田园生活也不如他想象中那么闲适平静,那么好过。开头那几年他也确实过得悠闲自在,视耕作劳动为乐趣,如《归园田居》所写。可是接二连三的天灾人祸,使他在经济上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他的晚年,是极困苦潦倒的。现实又一次使陶渊明失望了。即使是他原本以为能成为唯一托身之所的农村,到头来还是陷他於绝望。“性嗜酒,而家贫不能自得,”“环堵萧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这些情况使他切身体会到人类社会的精神需求必须建立在满足“口腹之需”的基石上,否则,“好读书”、“舒啸”、“赋诗”都是一句空话。“桃花源”便是他在这种全然绝望的境地下创作出来的理想王国。桃花源的社会,没有君主,没有阶级,自然也没有剥削和压迫,居民们共同劳动,自给自足,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农村的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种平静和谐的场面,只要读过他的田园诗,都会觉得熟悉。但是,从他写作闲适的田园诗,到创作理想中的桃花源社会,其生活历程和思想斗争历程都是漫长而艰苦的。他在对现实的绝望和苦闷中挣扎着,在努力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的劳动中挣扎着,这使他对于社会制度有了深刻的反思,从而创作出桃花源这么一座理想王国,表达了自己对现实制度的痛恨和反抗。“桃花源” 的理想,使他在纵酒狂放以求超脱之外,还能多多少少得到一点精神上的安慰。 桃花源只能存在于作者的幻想之中,想要完全脱离社会的各种矛盾,完全冲破传统道德的枷锁,是不可能的。反抗者的声音,虽然显得悲壮,但他毕竟也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又怎么可能脱离现实社会而生存? 这种不可能,是由他在思想上、社会地位上的局限所造成的。作为文人阶级,他是孤高超逸的,不屑於与世俗权贵为伍;但作为社会上的人,他也是要生存的,但怎么生存呢?却是依附于他们所痛恨的权贵。 这真是一种不可解的永恒的矛盾。要洁身自好,生活便成了问题;要解决生活问题,就不能完全洁身自好。 在《饮酒》、《归园田居》两首诗中,陶渊明有了远离官场的轻松和自由,也了解到稼穑的艰难,体验到农民的艰辛,与此同时,他也产生了田园之乐,但绝对不可以认为此时的陶渊明是一个地道的、纯粹的农民。他是有着显赫历史的大家族名门之后,以及有着深厚文化修养和写作才能并且入过仕的名士,他的理想、价值观、生活观、精神需求也就复杂化了。在某种意义上,他的诗篇便是他精神方面的外化和体现,诗中透露出诗人的精神痛苦和难觅难诉的精神追求。 (朱英姿,河南商丘经济贸易学校)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静女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从《饮酒》、《归园田居》论陶渊明的德操与诗风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
下一篇文章: 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去三十年”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