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J >> jing >> 静女 >> 正文

 

修辞场、语象系统、修辞认知和文学阅读——以《故都的秋》为分析个案

高语三三10.谭学纯.修辞场、语象系统、修辞认知和文学阅读——以《故都的秋》为分析个案.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2)
  “ 秋”,是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中语用频率极高的语象,全文约1600字, “ 秋”出现43次。一般情况下,同字高频重复是修辞之忌,但在《故都的秋》中,却屡屡出彩。“ 秋”,是这篇散文的关键词,也是我的文学阅读的语言入口。
  一、“秋的歌颂与悲啼”:两个修辞场
  “ 秋的歌颂与悲啼”属于普泛意义上的“ 秋天的书写”,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 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郁达夫的感慨是对的。但下面的叙述却容易引起误解: “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千万不要因为有这后一句话,就以为中国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既然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那么颂赞秋的文字之外,一定回荡着悲音。汉语“ 秋士”很能体现中国文人对秋的悲情。所以,郁达夫又说: “ 但你若去翻英德法意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e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读欧阳修的《秋声赋》、峻青的《秋色赋》,可以明确地听出秋的悲啼与歌赞,读苏东坡的《赤壁赋》、郭小川《秋歌》,就很难认定是悲秋,还是颂秋,但仍然流贯着“ 秋的歌颂与悲啼”的集体无意识,郁达夫《故都的秋》属于后一种。郁达夫体验秋的深味,讲述秋的悲凉,希望留住秋的深味、秋的悲凉。我们很难说作家是在“ 颂秋”还是“ 悲秋”。但以“ 颂秋”和“ 悲秋”为情绪基调的修辞场,仍是一个隐在的美学平台。这是一种无法挣脱的修辞场,它的形成可以进行语义还原。
  在汉语经验中, “ 秋” 的本义是“ 庄稼成熟”:“ 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 蔡邕《月令章句》)百谷以“ 熟”为“ 秋”,用的就是“ 秋”的本义。“ 庄稼成熟”,是谷物丰收的季节,也是木凋零的季节。这是秋的物候特征,由秋的物候特征,汉语“ 秋-”
的语词系列汇聚为语义联想对立的两个修辞场:
  1,语义联想指向喜庆意识的“ 颂秋”修辞场
  2,语义联想指向悲伤意识的“ 悲秋”修辞场
  庄稼成熟→谷物丰收,对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民族来说,是喜庆之事,所以,汉语用“ 秋红”指秋天熟透泛红的果实;以“ 秋登”、“ 秋获”表示收成、收获。中国古代民间有一种祭祀活动,叫“ 秋报”,意思是秋天祭祀社稷,报答神灵的佑护。庄稼成熟→谷物丰收带来的喜悦和收获之后的闲暇,是中国古人安排婚事的佳期。“ 秋期”因此成为“ 婚期”的同义语:“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丰收的喜悦和人生的喜庆联系在一起,引发人们对秋的赞美:汉语用“ 春花秋月”比喻良辰美景,用“ 秋月春风”比喻美好的时光,用“ 秋女”比喻美女,用“ 秋水”比喻明澈的眼波、清朗的气质,用“ 秋高气爽”形容秋空高朗、气候凉爽宜人,都与“ 秋”的语义引发的喜庆意识有关。
  与庄稼成熟相伴随的另一个视觉表象是草木凋零。庄稼成熟→草木凋零,外在景观通过内在心理转换,完成了另一个修辞场的建构。从自然规律看,成熟往往意味着生命力开始下降、减弱,木也正是在秋季凋零,于是, “ 秋”又有了萧条、破败的意思,这自然地引发出中国古人关于“ 秋” 的悲伤意识。汉语用“ 秋容”形容悲愁的面容,用“ 秋颜”形容衰老的容颜,用“ 秋怀”表示秋日的思绪情怀,用“ 秋怨”表示秋日的悲怨情绪,用“ 秋闺”指容易引起秋思的场所,用“ 秋残”指秋日萧条衰败的景象,用“ 秋士”指迟暮不遇之士,用“ 秋婆”指老态,用“ 秋发”指白发,用“ 秋刑”指肃杀之气对万物的摧折。由于“ 秋”有萧条肃杀的意思。中国古代与律令刑狱有关的事也称“ 秋$”。例如, “ 秋宪”指刑法和司法、监察官员及官署。“ 秋曹”指刑部。清代每年四月,对判处死刑,但是还没有执行的案犯,再一次进行审议,报送刑部。到八月时,刑部会同大理寺等,对报上来的死刑案件进行复审,最后请皇帝裁决,所以古代对死刑案件的复审,又叫“ 秋审”,而处决犯人,则叫“ 秋决”。“ 秋”,由此成为蕴含绵绵愁绪的修辞语象。《广雅·释诂四》这样
解释: “ 秋,愁也”,吴文英《唐多令》中有“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的感怀; 《红楼梦》中林黛玉那首《秋窗风雨夕》写得尤其让人伤感: “ 秋花惨淡秋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自然衰变、人生易老与肃杀破败,都与“ 悲秋”修辞场产生象征性的关联。
  以上描述示如下图:
  谷物丰收→喜庆意识→“ 颂秋”修辞场
  木凋零→悲伤意识→“ 悲秋”修辞场
  二、文本语象系统
  《故都的秋》属于情绪散文。情绪诉说是郁达夫的优势,郁达夫了解自己的优势,在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作品中,他把这种优势发挥得很酣畅。《故都的秋》是对一个季节符号的情绪开发,“ 故都”的“ 秋”所引发的情感意绪,在语言的描述中被重建、被提升。通篇流淌的情绪诉说,有点接近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但比《荷塘月色》难读。《荷塘月色》中有迹可循的月下行走,是在空间化的叙述结构中穿插主观化的情绪诉说,诗化的记忆在空间变换中构筑审美现场。而《故都的秋》中只有飘忽的散逸和思想漫游,与情绪诉说和思想漫游同在的,是语象似乎不经意的流动。[1]对《故都的秋》作话语分析,首先聚焦我们视线的,是文本的语象系统,包括主题焦点语象、语段焦点语象、延伸语象和比较语象。
  主题焦点语象:故都的秋
  语段焦点语象:
  北国:秋味 秋色 秋意 秋姿 秋 秋蝉 秋雨 清秋 秋士 秋声 秋潮
  南国:秋蝉 秋雨 秋潮
  郁达夫以“ 南国之秋”为参照,通过对“ 北国之秋”的诗意诉说,实现对“ 故都的秋”的情绪开发。具体展开方式是:由主题焦点语象统辖语段焦点语象,由语段焦点语象汇聚生命对“ 秋”的各种感觉,裹挟着看似纷乱的思绪,从不同的观察点,向文本焦点语象凝聚。向“ 故都的秋”凝聚而不锁定,支持了这篇散文情绪流动的流畅:北国的秋味、秋色、秋意、秋姿、秋、秋蝉、秋雨、清秋、秋士、秋声,通过感觉总动员,参与故都的秋的情绪建构。南国的秋蝉、秋雨、秋潮,作为北国之秋的美感参照,介入了故都的秋的情绪建构。
  这还不够,于是由语段焦点语象生长出延伸语象和比较语象。
  延伸语象:
  北国:槐树 牵牛花 梧桐 一叶知秋的遥想 果树 灰沉沉的天 雨过云卷 雨后斜影里树下行人 中国文人与秋 陶然亭芦花 钓鱼台柳影 西山虫唱 玉泉夜月 潭拓寺钟声
  南国:甘四明月 普陀山凉雾 荔枝湾残荷
  比较语象:
  南国—北国之“ 秋”: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延伸语象由各种现实物象生长出“ 秋”的审美感觉,从槐树、牵牛花、梧桐,到一叶知秋的遥想,从雨后斜影里的树下行人,到中国文人与秋,都参与对“ 秋”的情绪开发。
  比较语象是对南国之“ 秋”和北国之“ 秋”的审美设定:黄酒的温和与白干的浓烈,稀饭的清淡与馍馍的厚重,鲈鱼的鲜嫩与大蟹的醇美,黄犬的机巧灵秀与骆驼的朴实沉稳,通过一个经验领域向另一个经验领域的投射,隐喻化地指向南国之“ 秋”和北国之“ 秋”的美学品格。
  从文本语象系统,反向地走近郁达夫由“ 秋”激活的审美思维,它使得我们对文本的整体解释框架变得清晰起来。
  与语象系统相应,可以构拟一个层级性的解释框架:
  1,“ 故都的秋”的解释空间在它的下位层次: “ 北国之秋”和“ 南国之秋”。或者说, “ 北国之秋”和“ 南国之秋”互为镜像的编码,是对“ 故都的秋”的召唤结构的审美填空。
  2,“ 北国之秋”、“ 南国之秋”的解释空间在语象系统,更在语象之间互相碰撞、互相映照、互相投射的复杂关系。从“ 北国之秋”到“ 南国之秋”,用语段焦点语象、延伸语象、比较语象,凝固住的作家的艺术感觉,在文本层面才具有完型意义。也就是说,作家笔下43次出现的“ 秋”语象,单个地来说,不具有自足的意义,它们只是文本建构的“ 有意味的形式”。
  依据1、2的解释,可以把文本的自然语段,记作13个叙述单元,其中第8、9两个对话语段同属一个话轮,记作叙述单元8。全文叙述推进方式为:叙述单元1:秋—北国的秋—故都的秋( 语段焦点语象:秋味);叙述单元2:南国的秋( 语段焦点语象:秋味、秋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叙述单元3:南国的秋*北国的秋( 延伸语象:陶然亭芦花、钓鱼台柳影、西山虫唱、玉泉夜月、潭拓寺钟声、槐树、牵牛花*语段焦点语象:秋意、秋);叙述单元4:北国的秋( 延伸语象:槐树、梧桐、一叶知秋的遥想);叙述单元5:北国的秋*南国的秋( 语段焦点语象:秋蝉);叙述单元6:北国的秋*南国的秋( 语段焦点语象:秋雨);叙述单元7:北国的秋( 延伸语象:灰沉沉的天、雨过云卷、雨后斜影里树下行人);叙述单元8:北国的秋( 语段焦点语象:秋雨);叙述单元9:北国的秋( 秋雨的延伸话题);叙述单元10:北国的秋( 延伸语象:果树*焦点语象:清秋);叙述单元11:北国的秋( 语段焦点语象:秋士、秋声、延伸语象:中国文人与秋);叙述单元12:南国的秋/北国的秋( 语段焦点语象:秋潮/一组比较语象);叙述单元13:北国的秋( 留住北国的秋)。
  语象转换和延伸推动着叙事,引导着叙事的扩张。语象流动和情绪流动同步进行。如果没有语象的流动,也就没有充满动感的《故都的秋》。情绪之流的终端,在北国的秋,也在故都的秋。作家愿把“ 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的“ 北国的秋天”,也正是他从杭州赶回北平,想饱尝秋味的“ 故都的秋”。休止符回应着起始段“ 秋”的深味,一个新的文本诞生了。
  3,进入修辞认知的“ 故都”的“ 秋”。
  标题话语《故都的秋》,意味着普通物候名词“ 秋”进入了给定的语境,这个语境不是纯客观的,而是体验性很强的主观语境。主观语境强制性地把“ 秋”的品味和体悟,从逻辑化的概念认知通道,拉向审美化的修辞认知通道。在“ 北国之秋”和“ 南国之秋”两个叙述维度,最富诗意的表述是: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南国的秋:不是名花、不是名酒、半开半醉的状态。无法度量,北国的秋一定比南方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也无法认定,南国的秋一定不是名花、不是名酒,只是半开半醉的状态。这类在逻辑上不能成立的判断,正是本文语言的亮点,它的逻辑缺口已被修辞认知修复。读者如果注意到,修辞认知已经封闭了逻辑缺口, “ 秋” 的品味已经交给了审美自由,也就不再深究:为什么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在南方看不饱,尝不透?为什么南国西山的虫唱,不如北方满耳的蝉声?为什么甘四明月、普陀山凉雾、钱塘江秋潮、荔枝湾残荷,比起北国的秋来,色彩不浓,回味不永?为什么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在北方更有深味?
  三、文学阅读:如何回到语言?
  文学阅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有不同的进入通道,但是有一个通道—— 语言通道,它的运行机制好像总有这样那样的阻隔。虽然, “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有很多解释的版本,虽然,文学书写的终点是语言,文学阅读的起点在语言,这使得文学和语言无法剥离,也使得文学阅读的语言还原无需更多的理论证明,但是,文学阅读如何回到语言,在操作层面并不顺手。障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语言工具论。张寿康先生区别过两种“ 工具”:锄草的锄头和表达思想的语言。张先生敏锐的感觉到了二者的不同,但是他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为什么二者是不同的?其实,二者的本质差异是:锄头锄草,行为完成之后,锄头和草是分离的,作为工具的锄头,不会消融在通过它所产生的产品中。锄头锄过的草,是经过锄头处理、最终与锄头分离的;语言表达思想,行为完成之后,语言消融在它所表达的思想中。因此,思想是语言的思想,思想在语言中展开。思想寻找相应的语言,语言规定思想的路向。语言表达思想,意味着思想是语言化的思想。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直接参与生活事件、人物活动、情绪传递、以及艺术场景的构筑,并和它们交织在一起,无法剥离。正是这种本质差异,使得工具论的语言观遭遇理论的质疑。“ 语言工具论”的后果,导致文学语言研究方法的单一生硬,文学作品被当作语言碎片的机械拼接,当作语言运用单位数量上的单纯堆积。但实际上,文学文本是语言遵循一定修辞规则的成系统运用,文本的语言系统一旦形成,就会再造出一个富有生气的修辞场,它以审美的权力冲撞着语法和逻辑的权力。文学阅读,起点在语言,落点不能仍然在语言。文学阅读回到语言,不是止于语言,而是需要从语言世界向文本世界延伸。需要开辟本自语言学,又超出语言学的双重阐释空间。[2]这又遇到的下面的难题。
  2,学科之墙文学阅读回到语言,存在三种可能:(1)回到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分析; (2)涉及语言学概念、但架空文本语言的解读; (3)能够解释文学文本的语言解读。我们需要的是(3),但文学阅读实践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是(1)和(2)。具体地说,语言界的分析较多地偏向于(1),文学界的分析较多地偏向于( 2)。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科之墙。重建能够解释文学文本的语言解读路径,需要打通学科之墙,整合语言学和文艺学的理论资源、研究方法。但事实上,这两个学科之间的阻隔多于认同。
  3,操作程序和阅读反应
  结合上面说到的三种可能,存在三种具体的操作程序:
  (1) 回到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分析; ( 1a)找出作品中语言运用效果好的词、句、段; (1b)指出这些词、句、段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技巧; (1c)分析这些词、句、段所运用的修辞技巧为什么是效果优化的; ( 1d)运用语言学的理论资源、思维方式完成以上程序; (1e) 运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完成以上程序;(1f)面向语言界读者,接受语言界的学术评价,语言界认同,文学界反应冷淡,甚至批评。
  (2)运用语言学概念、但架空文本语言的解读;( 2a)找出语言学知识谱系中的相关概念; ( 2b)借用这些概念,分析文学文本,但可能偏离概念的语言学内涵; (2c)根据现成的语言学概念,仿造新概念,分析文学文本,但往往丢弃语言实例; (2d)运用文学的理论资源、思维方式完成以上程序; (2e)运用文学的研究方法完成以上程序; ( 2f)面向文学界读者,接受文学界的学术评价,文学界认同,语言界反应冷淡,甚至批评。
  (3)能够解释文学文本的语言解读; (3a)找出作品中对作品整体有解释力的词、句、段; (3b)指出这些词、句、段通过什么样的修辞设计完成了文本的建构; (3c)分析这些词、句、段在文本整体建构的意义上为什么是效果优化的; ( 3d) 综合运用语言学和文学的理论资源、思维方式完成以上程序; (3e)综合运用语言学和文学的研究方法完成以上程序; (3f)同时面向语言界和文学界读者,同时接受语言界和文学界的学术评价,寻求语言界和文学界的共同认同。
  一般情况下,三种操作的结果,对回到语言的文学阅读来说,解释力是不一样的:操作程序(1)抓住了语言,肢解了文学。通常只能解释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不能解释语言建构的文学文本。这种研究路子的学科背景,可以追溯到被称作现代语言学之父的索绪尔。索绪尔完成了传统语言学向现代语言学的转换,这在普通语言学的意义上,是一座界碑。在文学语言学的意义上,却是一个封闭的信号。索绪尔的语言研究定位在静态的语言,而不是动态的话语,他排除了从话语的意义生成到话语的意义解读过程中,主体的介入和语境的参与,抽取了鲜活的文学语言的血肉,留下几条干巴巴的筋。因此,受索绪尔影响至深的现代语言学研究,进入动态的话语交际,已经关闭了很大一部分研究空间,进入文学语言学领地,更是不在状态。对此,语言学界和文学界意识到的好像都晚了一点。但迟到的认识,肯定比没有认识要好。问题是,意识到弊端以后该怎样做?在这之前,出自文学界的回到语言的文学阅读,主要路子是操作程序( 2)。操作程序(2)通常只能解释文学文本,不能解释文学文
本如何以语言的方式而存在。操作程序( 2)有不同的解读策略,也有不同的缺陷,例如:抓住了文学,丢掉了语言;抓住了部分语言概念,架空了文学文本中可分析的鲜活语言;抓住了文学文本中可分析的鲜活语言,缺少通过语言学的路径进入这种鲜活语言的操作实践。但它离操作程序(3)只有一步之遥了。如果说,操作程序( 1)缺少的是如何在文本修辞建构的总体框架内进行语言分析,操作程序(2)缺少的是如何真正抓住语言,进行文学阅读的语言还原,那么,这两种欠缺共同指向的一种学术现实,需要进行学术改造。操作程序(3)体现了一种学术改造的思路。
  本文的写作,是希望有更多的成果丰富、完善着操作程序(3)。当然,这也对研究者的学科经验、知识结构、语言敏感、艺术敏感,以及如何把这一切转换为实际的研究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有更高的期待。
注释:
[1]使用语象、而不使用意象这个术语,是基于我们对物象、意象、语象的概念区分,详见《物象·意象·语象:学术记忆和当下情境》,谭学纯、朱玲《修辞研究:走出技巧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225页。
[2]谭学纯:《小说语言的阐释空间—— 兼谈我的小说语言观》,《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作者简介:谭学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静女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修辞场、语象系统、修辞认知和文学阅读——以《故都的秋》为分析个案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千古绝响《琵琶行》——浅谈《琵琶行
    对《琵琶行》音乐描写的教学处理
    析《琵琶行》中的“阿姨”.
    .《琵琶行》的文化审视—— — 重温陈
    .《琵琶行》课文注释质疑.
    .《琵琶行》真的表现了白居易的抑商思
    .《琵琶行》知己意识深层内涵简论
    巧构妙思的《琵琶行》.
    臆说李商隐《锦瑟》诗
    《邶风·静女》
    .《锦瑟》与李商隐.
    打开诗文欣赏之门的钥匙———从《琵
    文约意颇丰——关于《蜀相》教学值得
    .《石头城》赏析
    关于《锦瑟》“ 无端”意绪的解读
    对李商隐《锦瑟》的再解读.
    《诗经》解读:山有扶苏
    .《琵琶行》中的“思”字
    《诗经》中静女时代发生的时代背景和
    .《锦瑟》:李商隐的“伤”隐之作
    因《锦瑟》而想起的
    李商隐《锦瑟》赏析.
    李商隐《锦瑟》诗说
    李商隐《锦瑟》的张力艺术魅力.
    【原文】静女【参考译文】
    读《琵琶行》中的天涯沦落情
    比较赏析《琵琶行》、《明湖居听书》
    傲然气兮存天地——《梦游天姥吟留别
    读不尽的《锦瑟》.
    从《静女》看《诗经》研究范式的差异
    谈《迢迢牵牛星》的两处注释.
    《迢迢牵牛星》赏析.
    英雄之慷慨悲歌—— 《短歌行》赏析
    浅析《短歌行》.
    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
    课堂实录:《氓》《无衣》《静女》
    《诗经》解读:萚兮
    《诗经》两首:氓、静女其姝(粤教版高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文化总集
    “吾爱静女,如鼠嗜米”:《诗经》版
    诗词歌赋----静女《诗经》
    《诗经》解读: 静女
    《诗经》解读:褰裳
    《诗经》解读:女曰鸡鸣
    《氓》教案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境解读
    《诗经》解读:叔于田
    《诗经》解读:有女同车
    《诗经》解读:大叔于田
    《诗经》解读:遵大路
    《诗经》解读:羔裘
    《诗经》解读: 狡童
    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去三十年”辨
    《诗经》解读: 狡童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谈李白诗歌的浪
    读《诗经》系列:静女
    静女《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
    《静 女》赏析
    《静女》(《诗经》)
    高语三册一单元篇目索引
    说《琵琶行》《长亭送别》.
    从《饮酒》、《归园田居》论陶渊明的
    归《去来兮辞》与《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经》解读:清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审美三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的一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艺术手法赏析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梦游天姥
    浅谈《梦游天姥吟留别》与《将进酒》
    高语三册二单元篇目索引
    是“悲愤”还是“豪气”?——陆游《书
    《静女》大概是整部《诗经》里最生动
    读《诗经》之《邶风·静女》
    由《琵琶歌》而至《琵琶行》兼及古典
    动静艺术与悲秋传统——《山居秋暝》
    王维山水诗代表作《山居秋暝》赏析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读王维《山
    .《虞美人》译文之“愁”美
    王维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解读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读王维诗《山居秋暝》.
    李清照《声声慢》词个句质疑
    杜甫 《登高》赏析
    律切精深 传神入妙——杜甫《登高》语
    悲情愁绪的一种抒情模式—— — 杜甫
    浅析许渊冲译《登高》之美
    .《蜀相》“频烦”辨正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解析
    三篇“怀古”竞风流——《念奴娇·赤
    最绝望而不朽的诗篇—— — 李煜《 虞
    敦煌曲子词《虞美人》赏析
    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赏析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
    《虞美人》教学设计
    杜甫《登高》赏析
    关于《蜀相》一诗教学的几个问题
    《诗经》两首  《邶风•静女》 
    赏析杜甫《蜀相》诗的写景抒情艺术
    约翰·多恩的《别离辞: 莫伤悲》和柳
    从《雨霖铃》阅读鉴赏看中学语文多元
    从《雨霖铃》看古典诗歌的别离主题意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刘禹锡、苏轼诗词《西塞山怀古》《念
    重新解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虞美人》中“ 朱颜” 一词作何解
    俯仰悲古今——读《扬州慢》管窥姜夔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所写季节之我见
    李清照再嫁心声的流露——《声声慢·
    千古绝唱 凄苦愁深——李清照的《声声
    谈李清照《声声慢》的抒情方法
    读《醉花阴》《声声慢》品李清照前后
    金圣叹的“分解”鉴赏法略说—— — 
    一曲悲凉的颂歌—— — 郁达夫《故都
    《卫风·氓.秦风·无衣. 邶风·静女
    郁达夫的悲凉颂歌——《故都的秋》.
    .《记念刘和珍君》的广博与深刻
    《记念刘和珍君》的另一种读法
    《记念刘和珍君》二辨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激情质疑 相机诱导———《记念刘和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解析
    卓绝千古凄苦情——李清照《声声慢》
    静女【《诗经》中《静女》的改写作文
    故国之思 亡国之痛——两首《永遇乐》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故都的秋》教
    朴素亲切舒卷自由———郁达夫《故都
    《故都的秋》的审美趣味
    对《故都的秋》的一点探索
    《故都的秋》主题探究
    《故都的秋》意象新解
    .“点”与“线”的表现艺术—— — 谈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
    .《故都的秋》:悲凉美、雅趣和俗趣
    在加拟诗意小标题活动中学《故都的秋
    《诗经》 静女
    《诗经》静女——天真烂漫的幽会
    《诗经》三首(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诗经》·《邶风》·《静女》英译
    《邶风·静女》教案
    诗情画意 美不胜收——《山居秋暝》赏
    .《故都的秋》的意境探赏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