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语三三9.马先勇,柯浩东.《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32) 一、说教材 2002 年4 月版的新《语文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阅读有这样要求:“ 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 ” 根据这一要 求,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 1、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德育目标) 2、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尝试理清思路的方法,达到训练理清思路的目的。( 知识目标) 3、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 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能力目标) 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是通过理清思路,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利用思路的连贯性,准确而透彻地解读一些语句的深意及体味其作用,从而达到对主旨的准确把握。难点是重要句子的深刻理解。由于写作时代的久远,加上本课文学语言的艰深, 对于21世纪的中学生来说, 解读文中的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的确有一定的难度。 二、说教法 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文字可能有些障碍,教学中应适当介绍课文写作背景。再者让学生先粗理写作思路、文章结构层次, 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了整体性认识后,再逐段精读、分析。这样, 文字上的障碍比较容易疏通。可以采用学生讨论法和教师点拨法、提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 积极引导学生细致地反复品读课文,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思路,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与认识。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课前应精心设计好学生预习材料, 指导学生预习,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学生自读课文, 查阅工具书, 扫通生字生词障碍。 2、阅读课文下面的注解: 理解时代背景 3、边预习课文边思考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在前面指导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设计如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可以结合“ 三·一八”惨案的背景导入新课,教师诉说当时的历史惨状,制造悲愤的情感氛围, 同时引出本课的主人公刘和珍。 二、简单抽查课前预习情况,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内容( 预习设计见前面)。 三、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让学生在朗读中初步体味出悲愤的感情。 四、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抓住作者情感线索,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可设计如下教学步骤: 1、请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并分析:作者的笔, 触及哪几类人? 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2、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抓住作者悲愤的感情线索基础上,理清全文的整体思路。 五、课堂小结:通过小结让学生感知本文的感情线索( 悲愤)和作者的行文思路 六、布置作业( 略) 第二课时 这个课时应是进一步探究文章思路,并以第四节为例,训练理清局部思路,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难句的深刻含义,以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突破重难点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复习上一课时已学过的知识内容。 二、根据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导入新课。 进一步探究思路 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 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 议论“ 三·一八” 惨案的教训和对将来的意义。这就是全文的整体思路。 ( 1) 关于写作缘由的思路。设计问题讨论展开,如: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一、二节为什么老围绕这点展开? ( 2) 探究三、四、五节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展开? ( 3) 理清六、七两节关于惨案意义的思路。 三、以第四节为例, 训练理清局部思路的方法。 1、理解内容,分析层次( 共13 句) [1][2][3][4][5][6][7][8][9][10][11][12][13] 本节主要记述惨案概况, 指出刘和珍等人是被反动派虐杀的。思路围绕惨案依时间顺序展开。[1]听到噩耗;[2]—[4]怀疑态度;[5]—[7]见到尸骸;[8][9]听到诬蔑;[11]—[13] 悲叹怒吼。 2、细理思路 细理思路就是一层一层理, 一句一句理。这里仅以第一段中的4 个句子为例加以分析。先说听到噩耗, 再说怀疑态度。怀疑态度又分三步: 先说自己当时的怀疑,再说明怀疑的原因,推进一步, 再从刘和珍的角度说, 怀疑的理由又多一层。思路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层层深入。 四、从理清思路着手理解句意, 解读难句,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练习,进行指导 模仿课文第五节刘和珍等烈士罹难场面描写,写一人一事,表现人物的某一特点,在进行场面描写时,尽可能选用“ 毅然”“ 不为势力所屈”“ 桀骜”“ 黯然泣下”“ 凶残”“ 下劣”“ 惊心动魄”“ 沉勇”等词语,字数约’"" 字。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二、三。 2、背诵课文第二、四节。 单位:湖北阳新县实验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