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教学杂谈 【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中学 吴文科】 〖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我们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去。本课教学重视朗读训练,大力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是:品味语言;体验情境和形象;评价思想感情倾向。 《雪》这首散文诗,既有散文的自由灵活的特点,又有诗歌的含蓄深邃。宜于朗读,适于欣赏。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受到思想的熏陶、哲理的启迪,读出自然、社会、人生的真谛。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珍视他们在阅读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海南省儋州市海头中学 羊会仁】 〖在唱、说兴趣中学习《雪》〗 《雪》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抒情散文,首次选入中学教材,编排在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虽篇幅不长,但内容蕴意深奥。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偏离,要使学生真正学懂这篇课文,需要教师的一番讲解工夫。我原计划按朗读、感悟、赏析、拓展几个环节教学这篇课文,结果,课堂上的实际情况,不得不使我改变计划,投学生所好。 本人认为,这一堂课的可谈之处主要有四: 1、尊重学生,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唤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2、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一反既往,教师充当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的角色; 4、放飞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兴趣中说话训练。本堂课,随机选唱的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内容与课文《雪》恰好有相通之处,学生在动听的旋律,优美的歌词的熏陶中,领悟塞北的雪的特征,在唱、说的兴趣中感受语文课带来的快乐。 农村基层中学的学生、尤其一部分被列入“慢”班的学生,往往对学习不感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课文情景,这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这堂课,或许未能按教学计划展开各个教学环节而缺之完整,或许未在课文上花时间而有学生对课文不把握之嫌,但是,我不忍心强迫学生在不愿意的情况之下,跟着老师亦步亦趋,钻进老师设计好的“圈套”。至少我应该使学生感到:老师是爱他们的,是尊重他们的,是为他们利益着想的,他们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也至少使我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学生为主体”,什么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湖北省荆州市东方红中学 杨晓梅】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对比学习〗 《雪》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不同情调的雪景,营造出两种不同的氛围,在比较中寄寓作者的情感取向。全文两部分内容自然独立而相辅相成,写法圆熟精致而各具特色。教学可以此为突破口,将文章自然切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板块比较鉴赏,有助于感知文中形象,感受作者情感,进而感悟作品深邃寓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开发语言学习的课程资源·片段读写〗 让学生熟读课文,在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片断读写训练: 这个设计旨在开发语言学习的课程资源,从语言学用的角度,品读、仿写文中富于语言表达的精妙手法,以写促读,读写互动,使阅读与写作自然衔接,相得益彰。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艺术创编〗 作为一篇精典散文诗,本文具有音乐的美感,且画面鲜明,很适于以艺术创编的方式,让学生展开想像,在活动中尽展才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文学艺术修养。 熟读课文后,提出创意设想:请根据课文内容,添配音乐,想像画面,构思镜头,以“电视散文”的形式,以导演的视角,总体设计制片方案。 1、关于音乐的配置: 可选择起调平和,渐次欢快,经历了沉郁的过渡后,转而高亢、激越的单曲;可组合几首风格不同的乐曲片断,力尽突现南北雪景的不同情韵。 2、关于镜头的构思: 可立足文中几幅画面,可以此为基点,展开合理的联想想像,添加画面,要求给画面命名,给镜头定位。 3、注意朗诵、画面、音乐的整体调配。 分组合作,集体完成,全班交流。有条件可选择优秀方案,师生合作制作电视散文片《雪》。 【山东省威海市实验中学 滕海莉】 〖运用电教媒体,激趣导入,弹奏出引人入胜的“序曲”〗 爱因斯坦认为成功的教育在于激发学生“对于对象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兴趣是学生学习与研究的直接动力,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地去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而创造。但是在进行新课的学习时,尤其是在导入这一环节上,枯燥的讲解或者是煽情的演说,往往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新的认知工具,以其新颖、生动、有趣、富有美感和吸引力的优势,可以充分满足学生对未知领域探索的好奇心。 我执教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这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导入:运用多媒体课件,伴随着女歌唱家殷秀梅一曲《我爱你塞北的雪》的音乐声,屏幕上自动换化出几幅北国雪景和江南雪景图,老师未曾开口,学生已被这甜美的歌声和唯美的雪景深深吸引了,仿佛已身临其境置身于茫茫的雪原中,并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对南北雪景的差异进行着比较,这样课本还未打开,学生已带上了好奇心和问题开始走进鲁迅笔下的雪中,这样生动巧妙地导入课文,比以往枯燥的解说更能感染同学,自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运用电教媒体,加大课堂容量,为提高课堂效率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文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常常要提供许多背景材料,常规导入容易枯燥乏味,而多媒体可以大容量、高速、省时地提供背景材料,而且提供的时机比较自由灵活,让学生由抽象的认识,变为生动的感性的理解和体会。例如,阅读教学中涉及到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时代背景、前人评论等等,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很方便地提供给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使你的教学如鱼得水,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背景,且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在教鲁迅的《雪》一课时,在上面的激情导入之后,及时将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以及各大名家对本文的评价,用幻灯片的形式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很快的在品读文章的时候能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帮助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思考、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听说读写训练上。教《雪》一课时,在启发学生寻找描写南北方雪景各自总的特征和具体表现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投影显示,这样两者之间的差异就很形象的比较出来了,江南的雪给作者的感觉是 “美艳、绚丽、有趣富有生机的,但她的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而北方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体现出了独立的个性和斗争的激情以及献身的精神。鲁迅先生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具有不甘沉沦、昂扬向上、执着抗争的人生观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这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快了好几倍,再利用节省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可以让学生仿写一段家乡的雪景图,要写出家乡雪的特点。写完后,让学生读一读、评一评,使学生能多方面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增加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密度,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永盛实验学校 宋昌林】 〖让学生自主质疑,与文本对话·培养学生自立质疑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深入文体与文体对话的积极性,必须要开放阅读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自主质疑。然而课堂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自主质疑会引发诸如与学习目标不一致,抓不住课文重难点,浪费课堂时间,影响教学进度等现实问题,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质疑的能力。 我在教授《雪》这一课时,学生自由质疑时共提出了20余个不同的问题,教师当堂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整合成为: ⑴ 为什么作者要在第一句开头就写雨,课文不是在写雪吗? ⑵ 作者写雪要表达他什么样的感情呢? ⑶ 课文写雪为什么要用“他”而不是用“它”? ⑷ 为什么把“孤独的雪”移作“死掉的雪”和“雨的精魂”? ⑸ 为什么说“雪花”即是“冰冷”又是“灿烂”的呢? ⑹ 作者为什么不喜欢江南的雪而更喜欢北方的雪? ⑺ “我眼中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嗡嗡地闹着”一句中“仿佛”一词能否删去?“闹”字可否换成“叫”字,等七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读,既调动了学生自主课入文体阅读的积极性,又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浙江温州外国语学校 孙立群】 〖“读”领风骚,溢美怡情·朗读的美育作用〗 美读能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自我享受,达到溢美怡情的效果 再拿我教鲁迅的散文诗《雪》来说,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真正领会这篇文章的题旨是不容易的,我除了在课前让学生了解散文诗集《野草》的内容,讲解《雪》的写作背景之外,更多的功夫就花在指导朗读上。在上第二课时的时候,我一开始就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而且是让男女同学分别读北方的雪和南方的雪,并提示学生,女同学要读出南方雪“滋润美艳”的柔情,男同学要读出北方雪“刚毅坚强”的粗犷。齐读过后,学生的感情基调已经基本形成,接下来在简单分析过南方雪的特点后,我把重点放在了课文的后半部分,还是一个字──读。 在这里,我先作指导,再作范读,然后让学生跟读、试读、比读、自由朗读。我的具体指导是这样的:我告诉学生,“但是”表示转折,要重读并作刻意的停顿,表明朔方雪与南方雪的不同。“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几个词中,“如粉”“如沙”读得语气舒缓、平和,读出开阔的感觉;“决不”要加重语气,体现出雪的独立。“旋风忽来”,“蓬勃地奋飞”,“灿灿生光”中,“忽”字要用气声读出力度与速度,“蓬勃”语调要上昂,“奋飞”要加重语气;“灿灿”两字重叠要生出色彩之光,“旋转”“升腾”“闪烁”三个词的力度要逐渐增强,一词一顿,到“闪烁”为最强音。到文章最后,“无边”、“凛冽”、“孤独”、“死掉的雨”、“雨的精魂”几个词语更是指导学生反复把握要领朗读,“无边”一词要读出广阔、苍凉之感,“凛冽”一词两字之间要有间隔,读出严酷之感;“孤独”一词要顿开、加重语气、语调平直后上昂;“死掉”要强调“掉”字,以突出雪的自我牺牲精神;“雨的精魂”是全文的魂,作者全部的思想意志都体现在这四个字上,要读的凝重雄浑而悠长,建议一字一顿,渐次增强语势,“魂”字用气发声,语调拉长。学生经指导后饱含感情的朗读,读出了炽烈的感情,感受到了作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下蕴藏着的磅礴的气势,然后教师再引发学生想象,由朔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与太空的壮举,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做的种种不屈斗争,进而理解作者借朔方飞雪奋飞的情景,抒发他那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尤其体会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的雪蓬勃奋飞的意境。此时学生竟能理解: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惟有死掉,才能得到升华,这就是完全的献身,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概。也显示出作者的个性精神:朔方的雪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甘于不被理解,义无返顾,决意向死而生,“直面惨淡的人生”。这种深层次的理解,如果不是通过朗读,完全依靠教师讲解是远远不可及的。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朗读调动了学生听说的审美功能,使作品中遣词造句妥帖流畅、高雅平实、含蓄明快、凝炼奇巧诉诸听说,让学生受到双倍的感染。这种美育作用是任何其它教学手段都达不到的,因为它是学生自己的体验──直接、实在。 还是想引用米作仁先生的那句话:“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这种感受,是心灵的体验,是读者与作者的精神共鸣。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中语言文字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的感受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言的节奏韵律也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用心读、用情读、用技巧读,读出作者的意图、读出美好的感受、读出深沉的情趣。所以我要说:还语文教学一个原汁原味,尽情的读吧!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雪,鲁迅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雪》教学杂谈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