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昨天我们已经预习,也写了读书感受。在说感受之前先说说本课的字,大家还记得通假字吗?谁说说通假字的产生?
三生回答。
师:风筝这课有通假字吗?
生:胡蝶等
师:谁解释一下?
生:两个学生说。
师:我来解释一下,当时新文化运动,白话还不很规范。。。
下面小组交流读书感受,把本组最精彩的观点拿出来。
小组交流。(大约五分钟)
师:不给太多的时间交流了,中间的组先说。
生1:鲁迅很死板,比如开头的描写,很凄凉。。。往后看,可以知道是写人的,也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比如。。。再加上文章末尾的时间,更能证明我的判断,那个时代不得不死板。我觉得学文章就是学手法,习百家之长,就能写出好文章。
师:听这个同学的发言我觉得他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狂妄(学生笑)。但我欣赏这种狂妄。下面大家想两个问题,第一,首段写得那么死板,结尾也很沉重,作者为什么写得这样凄凉?第二,就是写事吗?他想表达什么意思?下面小组再汇报时就说这两个问题。
生2:肃杀的环境代表黑暗的政府。。。
师:她是这样理解的。有关课文主题,教学参考书列了六种,你又是怎样认为的呢?下面各小组再交流一下。(大约两分钟)
生3:亲情总是无处不在的。。。
师:先停,你认为这篇文章写的是亲情。下一组,相同意见就不要再说了。
生4:鲁迅的弟弟想得到自由。。。
师:好,请坐,是自由。后面的。
5:(念自己写的文字,有些含糊,似乎不是说主题)。。。
师:好,你先停,如果我让你填个空的话,后面是“问题”,前面填什么?
生5:自由问题。
师:你认为是追求自由。那同学们想想他刚才说到孩子在玩的时候,你也会听到这种类似的批评或遭遇吧,那这又是个什么问题?(学生沉默)一说问题大家感到不好回答,那还有什么主题接着往下说。
生6:当时鲁迅很保守,现在的小孩子都知道,好玩是小孩子的天性。。。他的文章和老舍和朱自清的文章很相似。。。
师:他拉拉杂杂的说了很多事,其中也提到不应该那样对待小兄弟,咱们单就这件事来说,你有什么看法?下一组。
生7: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站在鲁迅的角度,他认为放风筝是不好的,就不让弟弟放,也是对他的爱;他不爱放风筝就试图改变弟弟,放风筝是一种好的行为,鲁迅阻止是不对的。
师:你认为这是一个主题。大家先说到这儿,面对这些主题,你更愿意讨论哪一个主题?同意亲情主题的举手。哦,有这些同学,把手放下。下面有多少同学想讨论这个主题,在封建家庭里存在长兄为父的观念,大家知道吧?现在可能反过来了,但当时哥哥说话是绝对算数的,咱们看当时弟弟的反应,“失了色瑟缩着”。下面谁想讨论这个问题。
生8:鲁迅也不想被人压制。。。
师:你的意思是说自己不想的事也不要放在别人身上。(意识到学生的茫然)我发现同学们都很沉闷,下面我们来看:首段写得很凄凉,后面也写得很低沉,鲁迅的情绪是否很高昂呢?(学生有气无力的说:“不是”。)为什么写得这么悲哀呢?
生9:因为他认为自己错了。(低声的,较前面略有精神)
师:认识到自己错了。还有别的吗?这是一方面,那第二方面呢,或者还有地三方面呢?
生10:他还看到当时社会的黑暗。(有学生笑)
师:还有别的吗?
生11:(说了两句说不下去了)
生12:我认为是天气,不好的天气让他感到难过。(学生笑)
师:我们得把这个问题弄清楚。是天气左右人的情绪,还是人的心情不好而感到周围的事情不好,写天气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文章中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刚才那个同学弄反了,比如现在天冷了,是都感到难受吗?可能有些同学想“就要下雪了,又可以玩了”。(学生笑)我们利用天气反衬我们的心情。
生13:他很久没有看到弟弟了,很想弟弟。。。
师:看来有一个问题大家得明白。大家把书翻到112页,我找一个同学念一下。
生14:“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师:鲁迅是怎样知道做风筝是有道理的?看了谁的书?(等学生说完)我们前面谈了许多主题,下面我们集中谈论这个主题。他看到外国的书,所以想到(略停)我国的教育制度的落后?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这句话是怎么说的“游戏是孩子。。。”一说到童年,我们都能想到玩,它对我们的成长是否有用?
齐答:有!
师:有啥用?
齐答:开发智力。
师:我简单的说一下,玩可以开发我们的智力,比如捉迷藏,你得动脑筋,需要逻辑思维判断,(学生笑)由于孩子掌握的知识少,只能通过游戏开发。第二,可以锻炼与人的交往合作,如果做得不好可能影响成年后的性格。。。这是一个方面。还有,当鲁迅向弟弟道歉,弟弟怎么说的?(念句子)“有过这样的事吗?”。。。他为什么不记得这件事了呢?
生16:为了保全哥哥的面子,再说好孩子就应该那样。
生17:当时长兄为父,他习惯了,就不记得了。
师:大家同意谁的说法?
(学生意见不一。)
师:下面我念一段课文,“全然忘却,毫无怨恨。。。”虽然我还记得这件事但弟弟认为哥哥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还认为当时做风筝就是不正常的事。你有没有过类似的事情,比如小时侯你做风筝,你哥哥给你踩得稀巴烂你现在能不能记得?(学生说能)这说明什么的变化?(学生:时代),时代变化的背后是什么?(学生:教育)教育思想的变化,以前长辈长兄说话必须算数的。说到这儿,给大家讲鲁迅的一段经历(弃医从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也有这方面的意思,想让更多的人警醒。所以这篇文章一是认识到当时教育的落后。二是指出那些被教育压抑的人还没有知觉,反认为理所当然。这个话题比较沉重,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引进了许多先进的思想和方法,包括科学的,思想的,教育的,但就教育方面,当时的许多教育思想比现在还先进。当时鲁迅接受了先进的教育思想,面对比现在还落后的教育,感到巨大的反差。
刚才我看到有个学生一直在举手,请他说说。
生18:我觉得是想给鲁迅面子。
师:应该说有这样的成分,但同时还有鲁迅看到自己伤害过的人不以为然,而且还有更多的人像他这样。
(扫视大家)这个话题确实沉重,同学们越来越没声音,下面我们先放一放,接着说你对课文的感受。
生19: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无忧无虑的玩耍。。。
生20:写法有些朦胧,开头和结尾还有照应,与《化石吟》相似。在我看来,小兄弟值得同情,作为一名多病的孩子,在生活中受到病痛的折磨,他需要释放自己的权利,放风筝就是一种释放的方式,但却被哥哥夺走了。他的人生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傲然出走与绝望形成对比,表现出小弟弟当时的无奈。小兄弟的内心是不会忘记那段往事的。最后一段与开头相似,好像要说什么又不能说,却给人以暗示,让人有想象的余地。
师:他说到朦胧,我换一个词“意味深长”,这样的结尾让人琢磨,琢磨这哥俩的故事。刚
才费了这么大的劲,讲教育的落后和被教育者的麻木不仁逆来顺受,是否与同学们的感受有一致性呢?
生21:我想到一个幼儿园的故事(即《一桩奇特的诉讼案》)。。。
师:(简要概括)一个妈妈发现自己的孩子认识一个包装盒上的字母O,就状告幼儿园,说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最后胜诉。你赞同这个母亲的观点吗?
(有的说不赞同,稍后有学生赞同。)
师:我们分析一下你们的举动,刚才的行为非常能反映现在学生的想法。刚开始,面对讲知识的老师的提问,顺嘴说不赞同,但稍微一琢磨,又大喊“赞同”。(学生笑)赞同的声音起来了。说赞同的举手,我看有多少?(超过半数)。其实这个故事是讲给我们老师听的,老师包括你们的家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可能一不小心就忽视了对你们想象力的培养。这个故事的教育性和〈风筝〉具有一致性。
生22:如果我是鲁迅的妹妹,我就会说“不用你管”。。。(回答者是女生,学生笑)
师:这个同学很有价值的一句话就是“不用你管”。本节课我费了很大的劲,同学们还有些不明白,可能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不太了解,其实就是研究鲁迅的家们,对本课文也有许多的主题观。课后同学们还可以思考,包括对我讲的教育主题,都思考一番,咱们下节课再讨论。下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