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了解阿Q这个典型形象的特点和意义,学习作品细致而深刻的心理活动描崐写和动用准确、传神的动词描写人物动作的写作方法。 2、掌握阅读小说的步骤和方法。 3、认识作品所反映的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生活。 『重点难点』 1、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 2、小说阅读法。 3、人物的典型性。 『教学设想』 讲读课。 这篇小说是 迅创作的影响最大的代表作品,其塑造的阿Q形象是世界文学史崐上的著名典型。它通过未庄这个小村庄的故事来反映20世纪初中国农村这个大社崐会的生活,以阿Q对革命神往来失望的小插曲来表现辛亥革命的大事件,把小人物崐阿Q塑造成为具有深刻意义的大典型。小说所描写的典型环境,所叙述的典型情节崐,所塑造的典型形象,都是以小见大,最具典型性。在教学中,应突出其典型性。崐 作品所描写的社会和人物,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 &127; 教师可介绍小说写崐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小说全文的梗概。对人物形象和写作方法的崐分析,可组织学生讨论,并由教师进行归纳。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联系过去读过的小说作品,复习小说的一般知识,并注意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小说阅读的步骤和方法,即:由情节结构分析入崐手,剖析人物的思想性格,并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归纳小说的写崐作特点。 授课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迅曾说过:“我的小说(指《阿Q正传》)出版之后,首先收到的是一个青崐年批评家的谴责,后来,也有以为是病的,也有以为滑稽的,也有以为讽刺的,或崐者还以为冷嘲,至于使我自己,也要疑心自己心里真藏着可怕的冰块。”(《俄译崐本〈阿Q正传〉序》)他还说过:“直到这一篇(指《阿Q正传》)收到《呐喊》崐里,也还有人问我:你实在是在骂谁和谁呢?”(《〈阿Q正传〉的成因》)可见崐,这篇小说在当时引起的反响是何等强烈了。至于“骂人”之说,正如 迅指出的崐:“那是完全胡说的。” 那么,《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呢? 迅为什么要写这篇小说呢? 有些人也许看过根据小说改编的话剧或电影《阿Q正传》,总觉得阿Q这个人崐物实在滑稽可笑。而法国伟大作家罗曼 罗 看过这部小说后却说,我的眼前老是崐浮现出阿Q的忧郁的面孔。 那么,阿Q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呢?他又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呢?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阅读《阿Q正传》时应该注意研讨和解决的。 二、小说的写作背景和故事内容 《阿Q正传》写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最初分 登于北京崐的《晨报副 》,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是 迅反映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生活的一部小说。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崐王 的反动统治,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达两 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奠定了崐民主主义的基础,为以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道路。但是辛亥革命是中国资崐产阶段领导的,是一次不彻底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不但没有建立起强有的革命专崐政,而且根本没有打 地主阶段的国家机器,也没有触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基崐础。因此,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农村依然如故。 迅曾经怀着一种奋发的热情来迎接革命的风暴,但不久就对辛亥革命深失所崐望。直到1918年,在经历了长期的沉默与思索以后,在伟大的十月革命的影响崐下,他投入了新文化运动,以勇猛的呐喊,进行坚毅的战斗, 出中国社会的病 &127; 崐,以“引起 救的注意”。他创作了包括《阿Q正传》在内的一批影响深远的著名崐小说。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时期我国江南一个 、落后的水乡“未庄”为背景崐,通过贫 农民阿Q一生的悲惨 ,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的社会生活崐,阶段矛盾和农民状况,抨击了封建统治阶段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及精神 罪行崐,批判了资产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全书共书章:(用投影) 1 . 序 2 . 优胜纪略 3 . 续优胜纪略 4 . 恋爱悲剧 5 . 生计问题 6 . 从中兴到末路 7 . 革命 8 . 不准革命 9 . “大团圆” 第一章交代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其身世、处境。第二、三两章着重描写 阿Q的精神胜利法。第四、五、六章着重描写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八两 章描写辛亥革命波及到未庄以后阿Q“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不准革命 ”后的极度失望。第九章描写阿Q被杀的悲惨结局。 课文节选的是第七、八两章。 三、小说阅读鉴赏的方法 1 . 小说阅读分析的步骤。 (1)从情节入手,了解故事结局。 (2)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3)探究人物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4)概括小说的中心思想。 (5)归纳小说的写作特点: ①对人物的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 写,以及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 ②对景物、环境的描写。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③语言特点。 2 . 小说鉴赏必备的条件。 (1)一定的生活经验。 (2)正确的审美观。 (3)对小说特点的把握。 3 . 小说鉴赏的过程。 (1)读懂词句含义。 (2)把握小说形象(包括人物、情节、环境、细节等)。 (3)对形象进行理性思考,把握主题。 (4)体味小说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精妙之处。 小说的一般阅读和鉴赏有所区别,前者着重于分析理解,后者着重于鉴别欣赏, 更多强调的是读者自身的主观感觉,尤其是对其艺术特色的赏鉴。 四、阅读课文,了解情节结构。 1 . 注音解词。 (1)注音。 鬼 xu 埠 bu 肆 si 愕 e 聊 liao 怃 wu (2)解词 黑 :形容黑暗。 埠头:码头。 酒肆:酒 。肆, 子、商店。 口风:话中透露出来的意思。 错愕:仓促惊讶;惊愕。 情投意合:双方思想感情融洽,意见一致。 聊且:姑且。 生辰八字:旧时用天干地支表示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合起来是八个字。 迷信的人认为根据生辰八字可以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好坏。 进: 腿闪身。 2 . 了解情节结构。 课文以阿Q对革命的态度为线索展开情节。 第七章“革命”可分为三层: (1)描写辛亥革命消息传到未庄所引起的反响。(从开头到“穿着崇正皇帝 的素”) (2)描写阿Q向往革命。(到“都又倒头睡去了”) (3)描写封建势力投机革命。(到本章末) 第八章“不准革命”也可分为三层: (1)描写辛亥革命后城里及末庄的“改革”。(从开头到“单是怒目而视的 吐一口 沫延呸!”) (2)描写人泮 子不准阿Q革命。(到思想里才又出现白盔白 的碎片”) (3)描写“不准革命”后阿Q的苦闷。(到本章末) 五、小结 1 . 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 2 . 课文的情节结构。 3 . 小说阅读鉴赏的方法。 六、作业 1 . 整理字、词。 2 . 书题一、二、三。 3 . 阅读《阿 Q 正传》全文。 第二课时 / 一、解释词语中的加点字 1 . 素不相能:素,平素,一向。能,和睦。 2 . 用度窘:窘,贫困。 3 . 怃然:怃,失望。 4 . 咸与维新:咸,都。与,参加,参与。维,语助词。 5 . 初 秀才: ,通“进”。 6 . 酒肆:肆,铺子、商店。 7 . 情投意合:投,合。 二人物形象分析 问题讨论: 1 . 阿 Q 对革命的态度,由“深恶而痛绝之”转变为“投降革命党”,这说明了什么? (1)阿Q中封建传统的道德观念的毒很深,满脑子是维护兵皇权、遵奉王法的守 旧意识。 (1)阿Q毕竟是个一贫如洗的短工,从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之流的害怕和慌张, 从自身状况,他模模糊糊地感到“革命也好”。这是一个贫苦农民朴素阶级 意识的流露,是自发的反抗意识的觉醒。 2 . 怎样看待阿Q的“革命”? 阿Q革命幻想的三部曲是:杀仇人、找女人。其实质是农民革命,阿Q式的革命。 阿Q要求改变现状的要求,可以理解,有合理性,有一定积极性。但又有明显的局 限性。阿Q仅从自身利益出发,具有排他性;又以我划线,因而阶界限不清。如果 能加以正确的指引,对阿Q们直行教育、改造,可将他们的愿望和热情导入正轨, 3 . 课文中怎样描写阿Q神胜利法?应该怎样看待阿Q的这种精神痼疾? 课文中多次描写Q的精神胜利法: (1)小D盘辫,阿Q气破肚皮,但终于饶放。这是阿Q要革命却又找不到出路,迁 怒于小D又囿于打不过小D,只好重新 起在精神上寻求自我安慰的法宝。 (2)找 洋鬼子 " 结识”“革命党”,却被打出钱府,心中虽涌起排造不开的失意与 忧愁,但赊酒喝下肚就忘了一切,重新高兴起来。 (3)赵家遭抢,阿Q以为革命党来了,对不找他“同去”极其“愤愤不平”,最后躺 在土谷祠里大骂一通 洋鬼子,就算精神胜利了。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封建阶级的精神奴役在阿Q身上留下的创伤,有着鲜明的被鲜明 的被凌辱与毒害的烙印。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自不断反抗中的不断失败,虽然表面看也是 一种反抗方式但却完全是一种落后的消极的东西。正是由于精神胜利法的支配,阿Q无法 在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它对处于被压迫地位的人们起着阻碍觉醒、麻痹斗志的作用 。 根据上述讨论,可作如下归纳: 阿Q是处于辛亥革命时期,生活在未庄的种种矛盾之中的一个愚昧、落后不觉悟的典型 。 阿Q是一个破产农民,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有自发的革命 要求,但对革命的要求十分朦胧,思想落后,用精神上的自我解脱代替事实上的反抗,在失败 与屈辱面前,不敢承认现实,寻求精神上的自我安慰。 在课文中,与阿Q形象相对立的,是 洋鬼子的形象。 洋鬼子是个表面投机革命,实际却镇压革命的反革命两面派。他出身于地主家庭,后留 学东洋,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混血儿。他依伏着地主阶级的权势和 办阶级的本领 ,横行 时, 肉百姓。当辛亥革命的浪潮波及未庄时,又摇身一变,投机革命,甚至自吹自擂,以“革命 老”自居,篡夺 自擂,以“革命 老”自居,篡夺革命成果。他不准确阿Q革命,是阿Q等贫 农民的死敌。 三、归纳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是作者通过人物、事件的描写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可分析作者对其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的态度。 1、对阿Q的态度:既同情,又批评,即 迅所说的“ 其不幸,怒其不争”。 2、对辛亥革命的态度:作者通过对阿Q参加革命的全部过程的描写,说明了辛亥革命同农民的关系:革命不关心农民, 不关心农民,农民不理解革命。 迅表现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根据上述分析,课 的主题思想可概括为: 这篇课 通过对阿Q从往革命──宣布革命── 想革命──不准革命直到对革命完全失望的变化过程的描写,反映了长期封建 失望的变化过程的描写,反映了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国民的愚昧、麻木和落后,从而深刻了封建势力 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有力批 了资产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 揭露了封建势力 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有力批了资产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四、小结 1、了解阿Q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2、掌握分析人物思想性格和归纳主题思想的方法。 五、作业 书题四、五、六。 第三课时 一、《阿Q正传》的影响。 《阿Q正传》享有世界声誉,已有近40种不同文字的译本。最早的译本是美国新 译本州大本洋城出身的中国华桥梁社乾的英译本,于1926年出版,在同一年,法泽 本也出版。《阿Q正传》的日文译本有十几种之多,它是日本读者所喜爱的一部名著。 《阿Q正传》的俄译本出书也比较早,鲁迅曾亲自为之作序,该书在苏联读者心目中享 有极威望。在世界各国出版的百科全书和辞书中,都可以查到鲁迅的条目,有的还可查 到《阿Q正传》的条目和有关阿Q的评语。 这主要是由于《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世界文学画郎中的著名形象。 二、写作方法研讨 1、人物形象塑造。 (1)心理描写。 ①阿Q宣布革命飘飘然。表现阿Q的革命要求。 ②阿Q革命幻想三部曲。表现阿Q式的革命:既有朦胧的阶级觉醒,以有相当大的 局限性。 ③阿Q去假洋鬼子前后的心情。 之前:不平,冷落,胆怯 之后:忧愁,无聊,渐渐高兴 表现阿Q对革命由失望至破灭的过程,及其精神胜利法的特点。 (2)语言描写。 ①辛亥革命波及未庄后,赵太爷与阿Q的对话。表现赵太爷一反常态,讨好奉承阿Q,而阿Q则飘飘然,十分得意和神气。 ②阿Q与假洋鬼子的对话。表现阿Q的愚钝、胆怯,而假洋鬼子则夸夸其谈、趾高气扬,不准阿Q革命。 (3)动作描写。 作者非常善于选用恰如其分的动词来描写人物的动作,从而表现人物的心态。(参考书题六) 当然,在塑造人物时,作者是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语言动作紧密地揉合在一起进行描写,在典型的环境和具体事件的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这样写,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2社会环境描写。 (1)第七章前三段。 写半夜三更有一只大鸟篷船到了赵府的河埠头,“那船便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 其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勾画阿Q这个人物所生活典型环境:一个闭塞、落后、“沉睡”的江南水乡;一群不知革命为何物而“大不安”的未庄人;一派人心摇动、谣言旺盛的社会氛围。 (2)第七章写阿Q在大街上公开宣布“造反”后未庄人的反应。 其作用是反映未庄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封建势力代表人物惊惶失措;中间人物骑墙居中,两面讨好;一般群众守旧,害怕变革,不理解革命。 (3)第八章前三段。 写革命风波之后城里及未庄的社会情况。 其作用是反映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农村没有什么变化,同过去一样。封建人物投机革命,夺取了革命权力。 三、小结 1.运用心理、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2.描写人物活动的典型的社会环境。 四、作业 小作文:以“考试前后”为题,写一段话(300字左右),表现一个人物内心的活动变化过程。 〖附录〗 一、板书设计 1. 第七章 革命 阿Q(典型人物) 未庄风传革命(典型环境) 神往 对|线 | 革| 阿 Q 向往革命 宣布 命|索 | 的| 地主投机革命 幻想 态 第八章 不准革命 | 度 未庄没有革命 不准 洋先生不准革命 | 革命幻想破灭 失望 | 破灭 2. 政治上受压迫 破产农民:经济上受剥削 反对革命 精神上受毒害 阿Q 有自发的革命要求 假洋鬼子 投机革命 革命要求十分朦胧 镇压革命 自轻自贱、自欺欺人 精神胜利法: 恃强凌弱、善于健忘 国民愚昧麻木落后 封建势力凶残狡猾 作者态度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揭露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