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珙县第一高级中学 曾 岚)
这是我的开场白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下午好! 我是今天的12号,最后一位参赛老师,我叫曾岚,来自珙县第一高级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呐喊〉自序》。非常有意思的是前面已经有2位老师呐喊过了,我还要再耽误大家10分钟时间做最后的呐喊。根据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要求,我在语文教学中着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育审美观念、丰富文化素养,按照说课的规定动作,我将对呐喊自序作初略的叙说,肤浅和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朗读课文(3分钟)
二、说教材(3分钟)
(一)教材分析
《〈呐喊〉自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所选都是序言,序言“内容广泛,形式也很自由,感情色彩比较浓厚”。《呐喊》自序这篇序言回顾了鲁迅的心路历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及主题。
(二)学情分析
今年,我们开始大规模地接手90年代出生的第一批高中生。这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壮大和青春偶像剧的强势冲击而成长起来的。较之80年代出生的高中生,他们的阅读面更窄,语文基本功更薄弱,对文学名著的兴趣明显减退,特别是对鲁迅的作品(众所周知,因其语句的特殊和思想的深邃)有一种畏难情绪甚至抵触情绪,但同时,这批学生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强烈,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必须大胆地对教法和学法进行创新。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和把握序言这种文体,学会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
2、过程和方法目标:讨论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命名为“呐喊”的原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增进学生对鲁迅及作品的感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命名为“呐喊”的原因。
三、说教法(1分钟)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为此,我采取三种教学方法:1、研读教学法。2、置疑探究法。3多媒体展示法。 四、说学法(1分钟)
《新课程标准》谈到“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变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我采用的学法是:让学生在自主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讨论、相互补充,加深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五、说教学程序(4分钟)(鉴于时间的关系,我今天着重介绍我在教学环节中的两大创新,其余的则点到为止。)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学实践表明,学习鲁迅的作品特别是像《〈呐喊〉自序》这类文章,一定要从最开始起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不能让学生对向来都有深刻主题的鲁迅作品产生畏难情绪,所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的初始环节尤为重要。因此,在本篇课文的新课导入上,我一改过去惯用的传统式样的导入法,而是大胆创意,引人入胜,由呐喊入题,直接抓住学生。(这是第一大创新)
我的新课导入法如下:
首先向学生提问,要求给呐喊下一个定义,然后请学生做“呐喊”的表情(这时气氛已经相当活跃),接下来,我利用多媒体在投影仪上分别展示5幅图片,分别是:
1、110米栏冠军刘翔——骄傲的呐喊
2、义勇军进行曲(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睡狮的呐喊
3、贫困山区儿童渴望读书——震撼的呐喊(求知、求文明);
4、刘欢高歌《好汉歌》——热血的呐喊(路见不平一声吼,见义勇为);
5、鲁迅小说的呐喊——?(什么样的呐喊)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一道学习《〈呐喊〉自序》,就会很容易回答第5个问题。进而弄懂鲁迅呐喊什么,为什么呐喊,在怎样的环境中呐喊。(这样的导入方式耳目一新,在以前的教学中采用此方法后,极大地激发了学习鲁迅作品的兴趣。
(二)介绍“序”(略,属知晓性文学常识,可由学生课前自学)
(三)合作讨论、理解新课
我紧扣在导入中提出的 “在什么环境中呐喊”、“为什么呐喊”、“呐喊什么”三个要点,设计一个直观的人头像的板书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思考来完成这节课的内容(这是我的第二大创新):
这个抽象的人面头像好似正在呐喊的鲁迅,中间的两个“眼睛”好像鲁迅满眼看到的上个世纪他所生活年代的世境图,正好印证和说明了“在什么环境中呐喊”;其脑部的内容正好是惟妙惟肖的想,代表作做梦,更诠释了“为什么呐喊”;而张开的大嘴则特别形象的展现了呐喊的内容,即“呐喊什么”。这种图漫似的设计避免了图框式图解和表格归类的单调和呆板,更加的生动形象直观,更加地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也间接地消抵了学生对鲁迅文章的畏惧和畏难情绪,可以收到一举三得的教学效果。事实证明,这种模式的教学即使是在高三的时候学生也会对这篇课文留下深刻的印象。
板书:呐喊自序
(四)结语
透过鲁迅寻梦的历程,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黑暗中鲁迅那如炬的目光,那双犀利的眼睛里不仅有愤怒的火焰,更有晶莹的泪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鲁迅那关注苍生的心仿佛依然跳动在耳旁,震撼着我们的灵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这句顾城的诗用来形容鲁迅恐怕是最合适不过的吧!为此,我也化用这句话作为课文的结束语:教育给了我工作的激情,我却用语文来书写艺术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