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课堂实录
一、作家作品简介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风筝》。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鲁迅先生。
生:他有个弟弟叫周作人,也是伟大的文学家。
师:他还有个弟弟叫周建人,就是文中的小兄弟。
生:鲁迅是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曾经弃医从文。他的主要作品有《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等。
师:你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善于利用资料。 生:他有著名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师:关于鲁迅的作品,徐老师作两点补充解释。 屏幕显示: 鲁迅的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充满批判精神,因此,强烈而鲜明的反封建主题构成了鲁迅作品的重要思想。 鲁迅作品的反封建主题,具体表现为对封建教育思想、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等罪恶的揭露。 师:封建礼教就是指封建的伦理道德,比如说,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比如说:重男轻女等等。
二、课文内容感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做的是:概括课文。 屏幕显示: 用一段话概说课文大意 生:鲁迅和弟弟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 师:这是一件什么事,请你把这件事概说出来。 生:鲁迅先生小时候不喜欢放风筝,也不允许他弟弟放风筝,于是把弟弟的风筝毁坏了,很多年后鲁迅感到很后悔,想要弥补他的过错。 师:这样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用几句话概括出来,说明你已经读懂了课文。 屏幕显示: 用一句话提炼课文内容 生: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师,这句话能够概括文章的内容吗?叙事性的文章一句话概括内容我们一般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谁……干什么……怎么样…… 生:本文写的是鲁迅和他的弟弟在放风筝时节发生了矛盾,若干年后,鲁迅为此事感到后悔。 师:说得多好啊,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下面我们要做的是 屏幕显示: 用一个词点示行文线索 生:风筝 师:同学们都同意吧,这就是我们平时写作文拟题的一个基本方法。这个方法是什么?点示行文线索的那个词我们可以作为行文的标题。 三、《风筝》欣赏 师:我们接下来一起来赏析这篇课文。我们的活动分两个步骤进行。 屏幕显示: 先讨论一个大话题 再讨论五个小话题 屏幕显示: 让我们来讨论一个大话题:
关于“精神的虐杀” 师:在文中圈点出这个词 (板书:精神的虐杀,提示“虐”字的写法会意字,对别人造成伤害) 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作者对小兄弟造成了伤害呢? 生:践踏在地上…… 师:你能否用自己的话概括下这个句子? 生:我把弟弟好不容易完成的一个风筝毁坏了。 师:很好。我毁坏了弟弟苦心孤诣完成的风筝。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我不允许弟弟放风筝。 师: 为何把这些说成是精神的虐杀呢? 生:因为他伤害了儿童幼小的心灵。 师:这种伤害体现在哪里? 生: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而我却不许弟弟玩游戏。 师:我扼杀了儿童的天性。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还有哪些做法是扼杀儿童天性的? 生:第三段最后一句话。 师:(读这句话)为什么我认为是可鄙的? 生:因为我认为是没出息的孩子才玩的。 师:在作者看来,什么样的孩子是有出息的呢? 生:爱读书的孩子 师:在封建社会,尊崇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孩子的要求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参加科举,光宗耀祖,这是被认为一条有出息的路。不许放风筝,这是打着爱的旗号的一种伤害。请继续找一找文中哪些做法是扼杀儿童天性的? 生:“……把他绝望的留在小屋里”,我根本并没有尽到一个哥哥的责任。 师:齐读这段话,读出你的“傲然”。 (生齐读) 师:这段话中哪几个词要重读呢? 生:“傲然、完全”。 师:在封建社会中,讲究长幼秩序。长兄为父。兄长可以管束弟弟,丝毫不顾小兄弟的感受。这是一种封建礼教影响下的对小兄弟的伤害。哪位同学可以把我们刚才讨论的话题总结一下? 生:我不允许小弟弟玩风筝,没有顾到他心情的绝望,这是对他的一种扼杀。 屏幕显示: “精神的虐杀”,就是——
蛮横地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粗暴地毁坏小兄弟苦心孤诣做的风筝;
对儿童好玩天性的无情扼杀;
打着爱的旗号的一种伤害;
封建伦理思想毒化下理直气壮的的欺压。 师: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的是讨论小话题的活动。 屏幕显示: 让我们来讨论小话题: 1、说说文中“风筝”的作用 师:先请同学们分析如何来展开小话题,要有哪些步骤? 生:读与话题有关的句子。 师:然后谈对有关话的理解。还可以就这个话题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生准备2分钟,交流) 生:第三小节,小兄弟做风筝的不易。 师:后来我毁坏了他苦心孤诣做成的风筝。 生:第二小节,写的是故乡的风筝。 生:弟弟对风筝的喜爱。 生:……我踩踏了他的风筝 师:写我毁坏他的风筝的一系列动词有什么作用? 生:让鲁迅多年后想起这些粗暴的动作就后悔不已。 师:请大家来看想象中的风筝,想象中风筝的放飞 (齐读这一小节)。 师:想象的场景应该怎么读? 生:欢乐、兴奋 师:破折号后面的呢 生:悲哀、失落。 (再读这一段落,生有感情朗读) 师:选一处,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处展现出了封建礼教的旧思想。 生:第一自然段,让我们知道以下要发生的事。 师:渲染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了一种悲情。 生:第四自然段,讲了我后来补过的原因。 师:原因是我看到了这本书。 (屏幕显示教师小结) (生齐读): 话题小结: “风筝”在文中多次出现:异地的风筝,渲染悲情;故乡的风筝,引出回忆;毁坏的风筝,表达忏悔;想象的风筝,寄托理想。所以,“风筝”不但是行文的线索,而且是抒情的载体。 师:现在进行下面一个话题 出示:2、说说文中的“严冬” 师:徐老师来谈一谈,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一处在……另一处在…… 我还注意到这篇文章写作的时间,1925年。这时候,五四运动已经过去,民主科学的思想唤醒了一部分的知识分子,像鲁迅。但是绝大多数的国民还处在愚昧、麻木之中,面对这样的一种社会现实。面对整个社会对民众的精神扼杀。鲁迅先生感到非常的心寒。所以这里的严冬既是自然的,也是——心理的,更是——社会的。 屏幕显示3、说说小兄弟的“全然忘却” 4、说说作者的“沉重”和“悲哀” 师:请同学们围绕这样两个话题,先读语句,再谈理解与感受。 (生准备3分钟后交流) 生:我讲第一个,我觉得小兄弟的全然忘却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小兄弟忘记了这件事,第二曾是说明当时的人们对封建礼教非常的麻木。 师:说明我当时毁坏小兄弟的风筝,小兄弟虽然很绝望,但是还是认为哥哥那么做是顺理成章的,是理所当然的。有没有同学可以补充这个话题? 师:当时小兄弟所受到的精神的虐杀,绝对不止被毁坏风筝这一件事。他已经显得习惯了这种精神的虐杀。 生:我说的是第二个话题,从……中可以看出我没有得到小兄弟的宽恕,所以我沉重。 师:我之所以沉重,是因为我没有得到小兄弟的宽恕。有补充吗? 生:小兄弟被当时的封建礼教压迫的已经习惯成自然了,所以作者沉重。 师:小兄弟居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精神的虐杀,小兄弟还处在一种麻木的状态。没有清醒的认识。我感到沉重,悲哀。我们开始提到,鲁迅先生曾经弃医从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日本留学时,曾经看到这样的一幕……周围的看客都是一群中国人,在一旁叫好,这一幕深深地刺激了鲁迅先生,他觉得一个民族的国民有健壮的体魄并不能强盛,关键要有健康的精神。当时绝大多数的中国国民都是压迫成习惯,在这里叫好的绝不是一群中国人,而是绝大多数中国人。面对愚昧麻木的民众,作者感到沉重和悲哀。 屏幕显示5、说说文中的“小”和“大” 师:进行第五个话题,课文中“小”的东西有哪些? 生:小是小兄弟。 生:文中的小细节,例如:…… 师:我与小兄弟之间的小纠葛是不是一个“小”呢?但是课文正是通过这样具体真实的小事情,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文章通过风筝这件小事来批判社会,教育思想,批判对儿童的精神虐杀。 鲁迅先生在这样一个沉闷的社会里,没有放弃抗争,在他的文中还有一个理想的风筝,寄托了社会的理想,希望所有的孩子们不要再被束缚,不要再被扼杀,他们都能够自由的放飞自己喜爱的风筝,这是一种小中见大的手法。(板书)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都可以自由自在放飞风筝。当自由的风筝,在我们的心灵上空飘扬时,感谢时代,珍惜生活.谢谢,下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