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惊骇(hài) 惊慌害怕。
掳掠(lǔlüè) 强行抢取。
惶(huǎng)急 恐惧危急。
诘问 追问;责问。
渴慕 非常思慕。
疏懒 懒散而不受习惯拘束。
孤孀(shuāng) 死了丈夫的妇人。
憎恶(wù)憎恨,厌恶。
郑重 严肃认真。
情有可原 从情理上说是可以原谅的。
絮说 絮絮叨叨地说。
惶急 因为恐惧而着急。
渴慕 渴求羡慕。
惧惮 害怕,畏惧。
震悚 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2.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旗手。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还有《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朝花夕拾》原题为《旧事重提》,是鲁迅在1926年2月至11 月间追怀往事而写下的十篇散文。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而生动地抒写了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 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
3.背景链接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本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写于北京寓所(北京阜城门内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现为鲁迅博物馆一部分)。发表于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五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一期上。
4.关于阿长
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绍兴东浦大门 人,死于一八九九年四月,夫家姓余。
5.关于《山海经》
十八卷,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文本解读】
一、 谋篇立意
作者通过忆述以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勾勒出一个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
“满肚子是麻烦礼节”性格的长妈妈;通过写阿长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二、文章脉络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介绍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特点。
第二部分(3—18段)作者“讨厌”长妈妈的事例。
本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作者讨厌长妈妈饶舌多事又不拘小节的性格(背后切切察察,不许“我”随意走动,晚上睡觉占全床)。
第二层:作者讨厌长妈妈烦琐的规矩(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
第三层:长妈妈给作者讲“长毛”的故事。
第二部分主要是写对长妈妈的“抑”的一面,可以说是在为写《山海经》一事作铺垫。即便是这“抑”的一面,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着长妈妈善良的品格。
第三部分(19—29段)长妈妈为作者寻赠《山海经》,作者非常感激她。
第三部分是对长妈妈的“扬”的一面,是本文的主体部分。
三、写作方法
1.字里行间洋溢着炽热的抒情气息。文章笔端带着强烈的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明显的外露,也不是作者直接出面表达,而是在看来平淡的叙述中,出语似平静,而感情却表现得很真挚、亲切、炽热,流露深长的意味。
2.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作者对阿长是赞颂的,但文章首先写了阿长的种种不足和自己对她的反感,反而才写了她的不同寻常。
3.详略处理得当。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买《山海经》等几件事。其中重点写的是买《山海经》一事,这是表达中心的需要,透露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
四、问题探究
1.为什么题目上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
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位。《阿长与〈山诲经〉》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所以,这个题目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呢?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2.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为什么此前此后反倒写了不少?
不写阿长是怎么买到《山海经》的,就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想像她怎样到处打听,想像她怎样跑书店书摊,想像她操了多少心,在想像中更觉得那真是一种“伟大的神力”。
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为的是写最初是怎么会接近书籍的,怎么会渴慕《山海经》的,接着写为什么求之而不可得,又是怎样的念念不忘,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
在阿长买来《山海经》之后,写“我”的震悚的心情,写如获至宝的心情,写此后搜集的图书,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怎样令人尊敬而又感激,阿长的热心对“我”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
3.鲁迅怎样描写阿长?这些描写有什么特色?
描写,是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作者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写阿长的睡相,写“元旦的古怪仪式”,写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写阿长买《山海经》都有具体的刻画和描绘,都是人物描写,具体地说是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形容写得逼真,我们常说“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形容写得生动,我们常说“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鲁迅描写阿长,确是这样:我们拣几个片段来看看。
鲁迅描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一写说话的声音.一写说话时一种习惯性的动作,是绘形绘声。可见描写不在笔墨多少?抓住量富有特征的一两点来写,就能入木三分,活灵活现。鲁迅是以小时候的眼光去看的,好像隔着窗子单见人物的身影,鲜明异
常。
文中反复描写阿长的睡相,那是静态描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大”字,好就好在这个“大”字的比喻,单说“伸开两脚两手”,还不清楚,打个比方,怎么个伸法就一清二楚。可见描写一种状态,有时打个比方,就很传神。
写“元旦的古怪仪式”,写除夕阿长的叮嘱,也写出特点:“郑重”。开口便是“你牢牢记住”,交待过后,又说“记得么?你要记着。”且有告诫:“不许说别的话!”而且反复说明事关一年运气。写得特别传神的是第二天清早始而惶急继而喜欢的情景。哥儿不说恭喜,阿长也不好开口,这时写她的动作和神情,动作,先是“一把将我按住”,再是“摇着我的肩”,神情是“惶急地看着我”,此进真是无声胜有声,有丰富的潜台词:哥儿,你怎么竟忘了,昨夜对你怎么说来着?哥儿一说,阿长心花怒放,鲁迅兼用语言描写与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一迭连声地说“恭喜”,且用四个叹号,再用神态描写,阿长心满意足、欢天喜地之状跃然纸上。
总之,鲁迅的描写之所以特别出色,功夫在于选择、提炼,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动作,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言。
4.阅读课文,试简要概括文中所用的典型事例,并说说这表现了阿长怎样的性格。
⑴她的称呼的来历和身世——表现出阿长的不幸遭遇,没有受过教育,没文化;⑵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和她睡相不好——表现出阿长性格外向,不知收敛,一味适性任情,而又不直率和细心;⑶她懂得许多繁琐的规矩,讲究元旦的古怪仪式以及会讲一肚子烦琐的道理——表现出阿长愚昧无知受封建统治者的毒害的一面,但更主要的是寄托了她真诚的善良愿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表现了她对孩子的祝福,为孩子着想;⑷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以及谋害“我”的隐鼠——表现出阿长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教育孩子珍惜劳动果实,传播民间文化;⑸重点是写她真情实意,并非为了讨好主子,也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从她身上可以看到人类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真率。鲁迅写阿长,不仅局限在幼儿保姆这个范围内表现她的性格美,而且把这种性格美同愚昧落后相掺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性格美的光辉。
5.作者对阿长的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作者儿时的感情是由于阿长许多行为叫“我”讨厌,知道了是阿长谋害了隐鼠后,又憎恶她,对她的缺点有所不满;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对阿长的肯定与同情,肯定她真诚的善良愿望,希望自己和孩子都平平安安生活;同情她“青年守寡”的不幸遭遇。
使“我”对她发生过空前敬意的,是听阿长讲长毛的故事;最使“我”对她发生了新的敬意的,是阿长给我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这部“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和影响,把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引向深化,变成永久的怀念。
6.作者写阿长买《山海经》这件事情笔墨的着重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写阿长买来《山海经》,在阿长身上写的不多,而且故意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就给读者留下一广阔的想像空间,想像她怎样到处打听,想像她怎样跑书店书摊,想像她操了多少心。
重点写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为的是写最初是怎么接近书籍的,怎么会渴慕《山海经》的,接着写为什么求之而不可得,又是怎样的念念不忘,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在阿长买来《山海经》之后,写“我”的震惊的心情,写如获至宝的心情,写此后搜集的图书,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怎样令人尊敬而又感激,阿长的热心对“我”的成长有怎样意义。
主要靠前面铺垫蓄势,后面称颂烘托,使人物描写极其传神。
【练习解答】
一、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本题通过概述内容和分析人物达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二、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不妨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本题引导学生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一是儿时的眼光,二是写作时的眼光。后一种眼光是含蓄的,要引导学生深入领会。
“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个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与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地描写中饱含同情。
三、仔细阅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本题就全文核心部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3.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四、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本题启发学生由本文产生联想,并进行仿写练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