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G >> 故乡 >> 正文

 

钱梦龙《故乡》教学实录

(上课之前,钱老师委托金华市教研员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问。但钱老师到金华时却被告知“学生已看过课文,没有问题”。于是立即补上了一堂“提问指导课”,结果全班共提出了600多个问题)

一、导入新课

师:昨天,同学们书面提出了许多问题,都提得很好。有两位同学提了二十多个问题,又多又好。大家提的问题涉及课文的各个方面,我把它们分为七类。

板书:

一、一般疑问

二、回乡途中的“我”

三、闰土

四、杨二嫂

五、宏儿和水生

六、离乡途中的“我”

七、写景

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第一步走得很好。那么第二步该怎么走呢?大家说说看。

生:(齐)解决问题。

师:好。在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之前,我先来考一考大家:《故乡》是在什么时候写的?

生:1921年。

师:很好。那么,在1921年的十年前,我国有一次很大的社会变动,是什么?

生:辛亥革命。

师:这《故乡》写的就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的事。那么,当时的社会情况怎样呢?……我提醒一下,可以联系本学期读过的另一篇鲁迅的文章《一件小事》,它的写作年代和《故乡》差不多同时。回忆一下,《一件小事》写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没有?怎么写的?

生:其间耳闻目睹了许多所谓国家大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

师:很好,袁世凯、张勋是什么人?

生:卖国贼。

师:对。是卖国贼,是军阀。当时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夺走了,辛亥革命有局限性。那么,农民问题解决了没有?

生:(齐)没有!

师:怎么知道的?

生:从《故乡》里可以看出,农民生活日益贫困。

师:对,当时的农民是日益贫困的。这就是《故乡》的时代背景。这个问题明白了,我们就可以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了。现在,先请提出第一类问题——一般疑问。

二、讨论“一般疑问”

生:92页第5行“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为什么用一个“横”字?

师:你很会“咬文嚼字”!为什么用“横”字?可以换上别的字吗?

生:“有”。

师:好。“远近有几个萧索的村庄”,也行。

生:用横字就显得这些村庄是乱七八糟的。

生:村庄好像是横躺着。

生:给人悲凉的感觉。

师:对。这“横”字使人感到村庄是死气沉沉的,而不是生气勃勃。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很注意用词。还有问题吗?

生:97页倒数第3行,母亲说:“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为什么顺便拿走呢?

生:贪小便宜。

师:对,是有这种思想。但这也似乎反映了一种情况,可以看到当时农民的情况……

生:生活贫困。

师:对。还有,课文里说,木器卖掉了,只是收不起钱来,为什么?

生:也是因为贫困。

师:对了。看上去只是一个细节,但也反映了这样一个大问题。还有吗?

生:“亲戚本家”是什么意思?

师:先说“本家”,“本家”是什么意思?

生:本家是同姓的。

师:说得好。那么亲戚呢?

生:亲戚是不同姓的。

师:你们看,这个问题他解决得多好啊!还有别的问题吗?

生:现在的闰土不如以前的闰土,这样看对不对?

师:你们看对不对?

生:(齐)对。

师:那么,记得有个同学提出,社会是发展的……这个问题是谁提的,说说好吗?

生:历史是发展的,但故乡却倒退了,难道历史会倒退吗?

师:对啊。这问题怎么解决呢?

生:辛亥革命后,历史倒退了。

生:我不同意。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这是很大的发展。

生:历史发展有兴旺的时期,也有衰败的时期。

师:对,对。我补充一点,好不好?就是历史的发展是有曲折的,在前进中也有倒退。例如我国在解放后有没有过倒退?

生:(齐)有!

师:什么时候?

生:(齐)文化大革命!

师:对了。你看历史总的看来是向前的,“四人帮”不是粉碎了吗?但在“文革”那几年,历史的发展也有了点曲折。在辛亥革命后,由于军阀的混战,历史也有过倒退。……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96页倒数第5行,“他不咬人么?”这“他”应该是“它”。

师:是啊,有的同学说鲁迅先生写了许多错别字,是么?(众笑)谁能解决?

生:在“五四”时期,“他”和“它”是通用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看来的。

师:对啊!看到的就马上能用。的确,“五四”时期,“她”、“他”、“它”都是一个“他”。还有问题吗?

生:102页倒数第6行,“可以听他自己去选择”,“听他”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回答?

生:随他自己。

师:对,也可以叫做“听便”。还有问题吗?

生:93页第2行,“公同卖给别姓了”,为什么不用“共同”?

师:啊,鲁迅又写错字了,是吗?(笑)这个老屋是“我”家的吗?

生:(齐)不是。

师:不是,所以要卖掉就要几房本家公议(板书),公议后决定卖,就是“公同卖给别姓了”。这里鲁迅没错,我为他辩护。

生:93页第9行,“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为什么用“飞出”?

师:母亲是迎出,宏儿是飞出,能对调吗?

生:(笑)

师:为什么笑?

生:老太太走得慢。

生:宏儿活泼。

师:不能倒,这就是用词准确。还有问题吗?

生:“我”叫闰土是“闰土哥”,闰土叫“我”是“迅哥儿”,他俩谁大些?

师:对啊。都是哥,谁是弟弟呢?(笑)

师:哥是通称。

生:迅哥是小名。

师:是小名,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我也同意。

生:杨二嫂说:“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鲁迅先生不是只有一个叫许广平的夫人吗?(笑声)

师:谁能回答?

生:迅哥儿是书中的人物,不是鲁迅。

生:迅哥儿是作者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师:这话说得多好啊!语言多丰富啊!录音机已经把这句话录进去了。(笑)

生:这是杨二嫂胡说八道。

师:那么“我”究竟是不是鲁迅呢?

生:《故乡》中的“我”,《社戏》中的“我”,还有一些鲁迅作品中的“我”是不是就是鲁迅?如果不是,为什么都很相似?

师:这问题提得很好。这位同学把许多课文联系起来了,想得很广。那么你认为这样,我想先听听你的意见。

生:不是。

师:什么理由?(生不能答。老师继续启发)你们知道鲁迅写的《孔乙己》吗?

生:(齐)知道!

师:那里面的“我”是个酒店的小伙计。鲁迅卖过酒吗?

生:(齐)没有!

师:所以这个“我”是作者在小说中所塑造的……

生:(接话)艺术形象!

师:小说的情节是可以虚——

生:(接话)虚构的!

师:你们真聪明!所以我们看作品中的“我”是不是作者自己,只要看看这作品的体裁是不是小说就行了。那么,《故乡》中的“我”是不是鲁迅自己呢?

生:(齐)不是。

师:为什么?

生:(齐)《故乡》是一篇小说。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呐喊》是小说集,《故乡》是从《呐喊》中选出来的一篇,当然是小说。(笑)

师:你们看这位同学推理得多好!那么《从百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呢?

生:是鲁迅自己。

师:为什么?

生:《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是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散文。

师:对。以后看作品中的“我”会看了吗?

生:(齐)会看了。

师:好。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鲁迅在小说中写的事,鲁迅先生有没有都经历过?

师:你的问题使我想起了有位同学提的一个问题,究竟有没有闰土这个人。

生:有!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看到的。

师:对啊。那么,他叫闰土吗?

生:闰水。

师:你对了一半。

生:运水,运动会的运。

师:全对了,你们两个知道的很多。鲁迅把这名字改成了闰土。这样改是有道理的。谁还记得,闰土这个名字的由来是怎样的?

生:五行缺土,闰月生的。

师:这样取名,为什么?

生:封建迷信。

师:是迷信,这个问题我们以后还要讲。闰土这个人,是鲁迅先生根据生活中的原型,再——

生:(接话)艺术加工。

师:哦,你们懂得真多。对,艺术加工。写在小说里的事,是鲁迅自己经历过的,但又经过了艺术加工,这就使作品是的形象更加完善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呢?

师:是啊,鱼怎么会有两只脚呢?

师:有!

师:什么鱼啊?

生:娃娃鱼。(笑)

师:啊,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你看到过没有?

生:(齐)没有。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书上怎么说?

生:这说明闰土见多识广。

生: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

师:对了。我们以后可以到运水的家乡去看看,大概会看到这种跳鱼的吧。还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把杨二嫂叫做豆腐西施
师:是啊,为什么呢?

生:西施是个有名的美人,杨二嫂长得漂亮。

师:还有个同学在提问题的小纸条上说因为杨二嫂的豆腐做得好,做得又白又嫩。(大笑)是豆腐好还是她有点漂亮?

生:是有点漂亮!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是打扮出来的漂亮!

生:因为杨二嫂的关系,豆腐店的生意都特别好。

师:大家去看杨二嫂,豆腐生意就好起来了,是吗?(笑)这样写有点什么意味啊?

生:讽刺。

生:我还有个问题。99页第2行“我却并未蒙上一毫感化”,“感化”是什么意思?

生:是印象的意思。

师:好。还有什么解释?

生:在意识与情绪上起反应。

师:你这个解释哪儿来的?

生:字典上。

师:对了。两种意思都有。感化,有点影响的意味。

生:因为“我”当时年纪小,所以豆腐西施虽然漂亮,“我”也一点不感兴趣。(笑)

师:啊,我很同意你的意见。还有什么问题?

生:101页第7行“一层可悲的厚障壁”,“障壁”是什么意思?

生:障是障碍,壁是墙壁。

师:对。这就是说他们之间产生了一层什么?

生:隔膜!

师:“隔膜”是什么意思?

生:思想感情不相通。

师:对了。还有什么问题?

生:92页第3行,“时间既然是深冬”,这里为什么用“既然”?

师:是啊?什么意思?

生:“既然”是“已经”的意思。

师:对啊,但这儿为什么不用“已经”呢?恐怕还和后面的某个虚词有点呼应关系,是哪一个呢?找得到吗?

生:“又”。

师:对。“既……又”是前后呼应的。同学们还有问题吗?(稍顿)你们看,事实证明了同学们确实是既能提出问题,又能解决问题的,有的问题解决得比老师还要好。这就说明你们真正成了——

生:(接话)学习的主人!

三、讨论“回乡途中的‘我’

生:97页倒7行,为什么说“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生:92页倒数第1行,为什么说:“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分别了二十多年的故乡,如今回来了,不是很高兴的事么?

师:是啊,对这个故乡,“我”是怎么想念的?

生:(齐)时时记起。

师:是啊,这样想念,回来时为什么又没有好心绪呢?

生:母亲看见“我”回来很高兴,但为什么又“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呢?

师:是啊,“我”与母亲的情绪都不太好,为什么?

生:93页第6行“瓦楞上许多枯的断茎当风抖着”,为什么正说明“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师:这类问题还有吗?
生:故乡中所出卖的老屋和《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中卖给朱文公的子孙的老屋是同一所吗?

师:从一篇作品想到另一篇作品,而且还记得是卖给朱文公的子孙的,你看他记忆力多强!那么是不是同一所屋呢?

生:不是。那是回忆录,这是小说。一个是真的,一个是虚构的。

师:好啊!刚学到的知识,这位同学马上就能运用了,当然,写小说也会用上自己的生活经历中的材料。现在,我们把这些问题归纳成两个:一个是故乡究竟美不美,一个是为什么“我”的心情不好。关于前一个问题,有一个同学提得很好,是哪位同学,请说说你的问题。

生:故乡到底美不美?是幻想中的美还是真实的美?

师:哪一个回答一下看,故乡是美的么?

生:美的。

师:那么为什么又说“说不出佳处”来呢?

生:没有印象了。

生:小时记忆是美的,现在是辛亥革命后的倒退,不美了。

师: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作品中的“我”有没有看过?

生:在对闰土的回忆中,就联想到了故乡的美。

师:是啊,那是一幅神异的图画,那是怎样的图?天是——

生:(齐)深蓝的。

师:圆月是──

生:(齐)金黄的!

师:西瓜地是──

生:(齐)碧绿的。

师:你看,多美!但这些情景,“我”有没有亲眼见过?

生:没有。这是根据闰土说的话想象出来的。

生:故乡只是在“我”的幻想中有一个美的感觉,因为他在小时候跟闰土一块玩得很高兴。

师:对啊,对啊,我完全同意这个说法。让我们再稍为概括一下,这说明“我”跟闰土的关系怎样啊?

生:有深厚的友谊。

师:是啊,友谊使“我”感到故乡美,这是幻想中的图,而并非亲眼见到过的,所以“我”看到眼前这不美的故乡,也说是“故乡本也如此”。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在路上看到了什么?

生:(齐)萧索的荒村。

师:这说明什么?

生:农村日益贫困破产了。

师:是啊,这一点也是可以肯定的:故乡是更加荒凉了。那么“我”没有好心绪,母亲也藏着凄凉的心情,都是为什么呢?

生:要离开故乡了,舍不得。

师:对啊,热土难离嘛。还有什么补充吗?

生:老屋卖掉了。

师:很好。为什么要买掉?

生:破产啦。

师:我倒没想到,原来是破产啦!(笑)

生:生活不富裕。

师:你怎么知道的?杨二嫂不是说“我”阔了么?

生:因为要到外地去谋生。

师:你们找找看,书上有一个词语,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生:“辛苦展转”。“我”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师:对啊,对啊,课文快结束的地方提到了。这就说明我们学习课文要——

生:(齐)思前顾后。

师:对了。那么屋顶瓦楞上那许多枯的断茎当风抖着,是什么意思呢?

生:说明老屋很老了。

师:给人什么感觉?

生:悲凉。

师:这样,母亲的感情和“我”的心绪不是都可以了解了么?这类问题还有吗?(稍顿)没有了?很好。我提一个建议:我们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根据书本上说的,这样解决问题才能有根有据,有说服力。你们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好,就讨论到这儿,下一节课我们继续讨论别的问题。

——以上第一教时

四、讨论“闰土”

师:现在我们来解决关于闰土的问题。谁先提?

生:闰土和“我”小时那么好,现在为什么要叫“我”“老爷”,而且还叫水生磕头?

师:谁能回答?

生:这是封建等级观念对闰土的毒害……

师:你怎么知道的?是自己想出来的么?还是书上看到的?啊,我打断你的话了么?对不起。不过我不能不问一个我不明白的问题:这个问题你怎么回答得这样好呢?

生:我们历史课上刚读到过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众笑)

师:你看她把历史知识运用到语文课上来了,多聪明啊!我对你们的学习是充满了信心的!还有问题么?

生:“我”很想见到闰土,但闰土来了后,“我”并不感到高兴,有许多话要说,却又吐不出口,为什么?

师:好,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闰土一来,“我”就连珠炮似的向他提出许多问题:猹啊,鬼见怕啊,跳鱼儿啊,……(笑)不行么?

生:不行,都老了。(笑)

生:心情不好。因为“我”是来辞别故乡的,闰土是来辞别“我”的。

师:是啊,心情不好,否则即便是老头子也会热烈交谈起来的。

生:闰土已不是记忆中的闰土了。

师:对!那么闰土现在变得怎样啦?

生:变麻木了。

师:好,“麻木”这个词找得好。书上有一个比喻,怎么说?

生:像一个木偶人了。

师:对,闰土的封建等级观念强起来了,精神又很麻木,再加上“我”和闰土的心情都不好,所以就说不出话来了。还有别的问题吗?

生:本文题目是《故乡》,却为什么主要写闰土和迅哥儿的关系?为什么还要写那么多闰土的外貌?

师:好,先看外貌。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外貌有哪些不同?少年闰土怎么样?请大家尽量不要看书,凭记忆来回答。

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生:手捏一柄钢*。

师:这是什么样的形象?

生:小英雄的形象。

生: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

生:能抓小鸟雀。

师:对对,但我们扯开了,还是讲外貌。他的手怎么样?

生:红活圆实。

师:有没有“偷”看过书?没有?你的记忆力很好!再看中年闰土,他的外貌怎样。

生:小毡帽成了破毡帽。

生:紫色的圆脸成了灰黄色的了,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红活圆实的手变得又粗又笨又开裂像松树皮了。身材增高了一倍。

生: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

师:为什么?

生:太辛苦了。

生:海风吹的。

师:啊,他说得好,书上就是这么写的。

生:现在的闰土浑身发抖。

生:手上的钢*变成了长烟管。(笑)

师:讲得真好!记性好,而且能前后对照!好,这样对比着写有什么作用呢?

生:这说明闰土生活艰苦。

生:不是“艰苦”,是“困苦”。

生:“辛苦”。

生:“痛苦”。
师:究竟怎么说好?

生:困苦。

师:好,我同意“困苦”。但闰土的生活“困苦”又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故乡日趋破产。

师:“日趋”这个词用得真好。你会解释这个词吗?

生;就是“日益”。

生:一天比一天。

生:一天天走向。

师:对!“趋”是走向的意思,“益”呢?

生:更加。

师:对了,这就是两个词的区别。“日益”是“一天比一天更加”,“日趋”是“一天天地走向”。农民生活怎样?

生:(齐)日益贫困。

师:农村经济怎样?

生:“日趋”破产。

师:对!农民社会日益贫困,说明农村经济日趋破产。还有什么问题?

生:104页第8行,小英雄的形象为什么“忽地模糊”了?

生:因为“我”和闰土之间有了隔膜。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叫“老爷”了嘛。

师:对!这“老爷”两个字使“我”感到在“我”与闰土之间已隔开了一层——

生:(齐)可悲的厚障壁。

师:有这厚厚的障壁遮着,小英雄的形象不就模糊起来了?还有什么问题?

生:102页倒数第3行,为什么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师:烛台是什么?

生:插蜡烛用的东西

师;对!那么香炉呢?

生:插香用的东西。

师:都用来干什么?

生:求神拜佛。

师:对。书上用什么词句?

生:“他总是崇拜偶像。”

师:对。为什么要特别写出这一点?

生:闰土相信迷信。

生:当时科学不发达,农民感到命运没有依靠。

师:对,命运没有依靠,就只好崇拜偶像。不过,偶像又是什么东西?

生:泥塑木雕。

师:求泥塑木雕来保佑自己,认为一切都已命中注定,这是一种什么思想?

生:宿命论!

师:当时农民有宿命论思想,课文中还有其他例子吗?

生:带银项圈。

生:取名叫闰土。

师:写出这些为了表明什么?

生:当时一些农民精神麻木。

师:好,还有别的问题吗?

生:闰土为什么要把碗碟埋在灰堆里?

师:闰土把碗碟埋在灰堆里,这是谁说的?

生:(齐)杨二嫂!

师:那么,究竟是不是闰土埋的呢?

生:不是的。

师:为什么?说话要有根据。

生:杨二嫂挖出埋在灰堆里的碗碟后,就自以为很有功劳,拿走了“我”家的狗气杀,这就是杨二嫂说谎的目的。

生:可能是“我”埋的,以便暗暗地让闰土得到许多碗碟。

师:哦,原来是这样啊!(笑)

生:如果说是闰土埋的,杨二嫂怎么会知道呢?

师:这里有个问题,闰土会偷东西吗?

生:(齐)不会!

师:为什么?

生:102页倒数第6行:“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样,闰土尽可以明着拿,根本用不着偷拿。

师:有道理!有说服力!我都被你说服了。我们解决问题,都应该到书中去找根据。那么,谁埋的呢?

生:(齐)杨二嫂!

师:为什么?要以文为证。

生:不知道是谁埋的。

师:对,就是不知道。这个是“历史的悬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杨二嫂以这个作为理由拿走了狗气杀。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呢?

生:杨二嫂贪小便宜。

师:这个问题大家解决得很好,使我特别高兴。我曾经看到杂志上也议论过这个问题,结论是闰土是决不会偷埋的,理由呢?跟我们这位同学所说的完全一样。这位同学如果写了文章,也可以在杂志上发表了嘛!

生:(大笑)

师:我们要树立自信心,用不着看不起自己的,对吗?那么,造成闰土变成木偶人是什么原因呢?

生:多子,饥荒,苛税,兵,官,匪,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生:课文中说“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闰土为什么要生那么点孩子呢?

师:是啊!有同学提出,为什么闰土不少生几个呢?为什么不实行计划生育呢?(大笑)

生:中国人过去是多子多福;可是多了,生活更困难了,还谈得上多福吗?

生:闰土先生了许多女孩,他总想生儿子,因为女儿不是好劳动。(大笑)

师:这我们就不知道了。课文上只说是孩子,可不知道几个男几个女。这问题不必多谈,总之,“多子”是造成闰土生活困苦的一个原因。又有个同学提出,闰土家种了那么多西瓜,自由市场上西瓜那么值钱,闰土不会挑到城里来卖西瓜吗?(大笑)

生:那时候有许多苛捐杂税。

师:什么叫苛税?

生:繁重的捐税。

师:有句话,叫苛捐杂税,多如——

生:(齐)牛毛!

师:卖西瓜要经过一道道的关口,过一道关口就要捐一次税,所以卖西瓜能赚钱吗?书上怎么说?

生:“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zhé)了本……”

师:(板书:折)应该怎么念?

生:“shé”了本。

师:你怎么知道的?查字典?这个字很普通,你怎么知道要查字典?

生:老师叫我们看书要仔细。

师:哦,你们的老师真好。现在农民上市场卖农产品,很赚钱。但书上写的是旧社会的事情,那时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出卖农产品就要折本。好,现在再来看看,使闰土成为木偶人的这么多的原因中,哪个是根本原因?

生:苛税。

师:你要捐税,我可以不给你嘛!

生:家里事忙,孩子多。

师:那么少生些孩子,就富裕了吗?

生:社会制度腐败。

师:书上怎么说?

生:兵、匪、官、绅,……

师:哪个字最根本?

生:官。

师:为什么?

生:官管当兵的。(笑)

生:官是剥削者。(笑)

生:官是最高统治者。(笑)

师:有道理,不要笑。只是多了两个字,叫“统治者”就行了。官代表政权,刚才那位同学说根本原因是腐朽的社会制度,而官呢?就是维护着这个腐朽制度的。所以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是很深的,它通过闰土变成木偶人这件事,给我们指出了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也就是说,辛亥革命未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关于闰土,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了?那我们来讨论杨二嫂的问题。
五、讨论“杨二嫂”

生:杨二嫂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

生:杨二嫂说话为什么这样刻薄?

师:“刻薄”这词用得好。我们看小说看电影,总喜欢说这是好人还是坏人,刚才这同学用了个高级的名词,叫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那么杨二嫂究竟是好还是坏呢?

生:她是好人。

师:为什么?

生:因为杨二嫂是劳动人民,贪小便宜是因为穷。作者是同情她的。

师:但作者对她是不是只有同情呢?

生:(齐)不是。

师:还有什么?

生:讽刺、批判。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呢?

生:作者把杨二嫂称为“圆规”。

师:对!“圆规”这总不是尊称,是吗?而且连引号都不用,就叫她圆规了。为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生:借代。

师:嘿,你怎么知道的?

生:老师从前教到过这种写法。

师:哦,你们的老师给你们的知识真丰富。那么为什么用圆规来借代呢?

生:她两手搭在髀间,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

师:对了,要两样东西有某种相似,才能借代。那么,杨二嫂说“我”阔了,又说“我”有三房姨太太,这样胡说八道,像好人吗?我们还是换一种思想方法吧。是不是一定要讲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生:叫中间人物。

师:对,同学们还很懂得文艺理论呢!其实杨二嫂只是一个刻薄的自私的小市民,作者对她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

生:作者是不是也要写出杨二嫂的变化?

生:杨二嫂是变化了。

师:变得怎样了?

生:颧骨变高了,嘴唇变薄了。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她瘦了。

师:薄嘴唇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呢?

生:嘴厉害。(笑)

师:谁讲的?说得好啊!(笑)好,我们可以小结一下了:这篇小说是为了写出农村经济日趋破产,那么写了闰土不就够了吗?为什么还要写杨二嫂呢?看谁的思维最敏捷。……好,好几个女同学已经举手了。男同学呢?好,请你先说。

生:要反映旧社会的妇女问题。(笑)

师:好啊,他考虑问题可真广,还考虑到了妇女问题!(大笑)这问题很高级。

生:为了写出各阶层的情况,杨二嫂是小市民的代表。

生:说明了当时社会的复杂。

生:从各个阶层来表现中国农村的萧条破产。

生:各个阶层的人民都很痛苦。

师:你看,我们大家七凑八凑把一个高级的问题解决了。是啊,连开豆腐店的杨二嫂都破产了,那就更不用说当雇工的闰土了。而且,我们还可以联系到其它的描写,如:卖掉家具收不起钱来,有的则来拿家具。这就给我们画出了一幅农村破产的图。还有其它的意见吗?(这时下课时间到了,老师征求学生意见)时间过得真快,大家要休息吗?疲劳吗?

生:(齐)不!

师:为什么?

生:学得有趣。

六、讨论“宏儿和水生”

师:好,今天是星期天,那就往下讨论宏儿和水生的问题。为什么要写宏儿和水生呢?

生:为了写出两代人的友谊。作者只怕宏儿和水生重复上一代生活,又隔膜起来。

师:但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宏儿与水生间又有真挚的友谊啊?

生:小孩对小孩不怕羞。

生:临别时,水生约宏儿去他家玩。

师:但这是不是叫重复呢?

生:这叫“重映”。

生:最好叫“重演”。

师:哪个yǎn字?

生:演戏的“演”。

师:演的什么戏?(笑)

生:悲剧。

师:对,对,人生的悲剧。那么究竟是为什么要写出这一对下一代呢?

生:为了寄托作者对下一代的希望,希望不要再重演这一悲剧。

师:好,提到希望,我们就过渡到第六个问题——离乡途中的“我”。关于希望,同学们有哪些问题?

七、讨论“离乡途中的‘我’”

生:为什么想到希望,又害怕起来了呢?

生:“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是什么意思?

师:是啊,这些问题有相当难度,我倒要看看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多强。先看为什么会害怕起来。

生:群众不觉悟,受毒害深,要创造新生活就很难。

生:“我”害怕下一代又隔膜起来。

师:那么希望能不能实现?

生:不能。

师:对了,要实现希望很难。我再补充一下,作者所希望的究竟是什么?

生:是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的强烈愿望。

师:课文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吗?

生:课文里说“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师:那是什么样的生活?

生:幸福的生活。

师:作者有没有具体告诉我们是怎样幸福的生活?

生:(齐)没有。

师:对,他只是否定了三种生活。哪三种呢?

生:我的辛苦辗转的生活,闰土的辛苦麻木的生活,别人的辛苦恣睢的生活。

师:辛苦恣睢的生活是指谁的?

生:(齐)杨二嫂。

师:对,你们一下子就说对了。这个问题,杂志上好像也争论过,而你们一下子就解决了,所以你们完全有能力写文章到杂志上去发表。(笑)当时鲁迅还不知道新生活是什么样的,鲁迅的思想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的。当时他的希望是什么呢?

生:茫远的。

师:对了,是渺茫的、遥远的希望。这就是“我”想到希望要害怕的原因。下面有一句非常难懂的话(105页第1行):“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吗?”这话怎么理解?我先这样问:闰土为什么崇拜偶像?

生:他无依无靠。

生:他相信宿命论,以为神佛会给他幸福。

师:是啊,这是把希望寄托在偶像身上。而“我”的希望明确吗?

生:不明确。

师:对了,也不过是用希望来安慰一下自己罢了。所以,这个希望和闰土是相似的,只是这个偶像是自己手制的罢了。当然,鲁迅是个伟大的思想家,闰土所希望的是自己生活得好,而鲁迅所希望的是下一代的生活都过得好,而且他坚信大家都起来了,新生活就一定能实现,他是不会停留在这朦胧的希望上的。这在课文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到?

生:“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师:你找得真对!这就表明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探索。

师:对了,也不过是用希望来安慰一下自己罢了。所以,这个希望和闰土是相似的,只是这个偶像是自己手制的罢了。当然,鲁迅是个伟大的思想家,闰土所希望的是自己生活得好,而鲁迅所希望的是下一代的生活都过得好,而且他坚信大家都起来了,新生活就一定能实现,他是不会停留在这朦胧的希望上的。这在课文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到?

生:“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师:你找得真对!这就表明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探索。

生:人多力量大。

师:都说得很好。这就是说:路要靠——

生:(齐)人走出来的。

师:一个人走得出吗?

生:(齐)走不出。

师:书上怎么说?

生: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师:也就是说,幸福的生活要靠——

生:(齐)大家来创造。

师:鲁迅坚信幸福的生活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课文最后这句话很有号召力量,是富于哲理的警句。表明了作者要唤起人民都来创造新生活。看,这是一个难点,我们也攻克了。好,第六类问题也解决了。

八、讨论“写景”

师:现在来解决最后一类问题,写景的问题。关于这一类,同学们提提看。

生:文章末了,为什么要重复前面的一段写景?

生:鲁迅在《风筝》、《一件小事》中都写过冬天,《故乡》又写到冬天,为什么?

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两段重复的写景,前一段是在什么时候写的?

生:(齐)在回忆的时候。

师:后面一段呢?

生:(齐)在想到希望的时候。

师:这是机械的重复吗?

生:鲁迅相信后代的生活会好起来。

生:月圆都是表示好事的。

师:是啊,花好月圆嘛!(笑)这里是表现对新生活的向往。所以前一段对美好故乡的回忆,是幻觉。后面一段则是对新生活的——

生:(齐)向往。

师:对!现在来看,写冬天是为什么?有的同学提出来,冬天象征黑暗,是不是呢?

生:不是。当时时间正在冬天。

生:我认为是的。寒冬过去,春天就要到来;黑暗过去,光明就会到来。(笑)

师:这个想象很有诗意,很有道理。不过,我认为,作者在这里还要渲染一种气氛:荒凉、萧条、冷落。如果不是这样写,而是写故乡鸟语花香,行吗?

生:(齐)不行。

师:为什么?

生:当时就是旧社会。

师:旧社会就没有花吗?旧社会的花就不香吗?(笑)不能这样说。那么怎么说呢?从写作的道理上看。

生:要衬托文章的主题。

生:写景要与人物心情一致。

师:对,都很对,不能纯粹写景,要为主题服务。所以这里不能写鸟语花香。

生:老师,我认为鸟语花香也可以。只要写出人物心情的不高兴就可以了。而且这样一衬托,作用就会更强烈。

师:对,对!你比老师高明!(大笑)这种手法叫反衬。在写作上是有一种“乐景写哀”(板书)的方法。同学们脑子里有很多老师没有想到的东西。这样讨论讨论,的确能集思广益。

九、关于学习方法的小结

师:还有问题吗?没有了?那就回顾一下,经过两堂课,同学们在学习方法上有些什么体会?

生:把难题解决了,课文也读懂了。

生:经过讨论,印象特别深。

生:讨论讨论可以学到别的同学的长处。

生:提出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我们要学会提出问题。

师:说得真好!你们问题提得好,解决得更好,两个方面都得满分。我再来补充一点:我知道,你们金华的孩子都很用功,如果再加上多思考问题,就会越学越聪明。学习刻苦是一只翅膀,开动脑筋,是另一只翅膀,你们这些小老虎就会飞起来。这就叫做——

生:如虎添翼。(笑)

师:好,说得好!这样,你们就将走上“四化”建设的岗位,就会成为顶呱呱有用的人才了。好,课上到这儿,我很满意。谢谢同学们,下课!

——以上第二教时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故乡,鲁迅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钱梦龙《故乡》教学实录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3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实录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课堂…
    《 呐 喊 》 自 序 说 课 案
    《呐喊》自序说课教案
    《呐喊》自序教学
    鲁迅《呐喊》自序主要表达和阐述什么…
    教师资格考试:《呐喊》自序说课教案
    如何面对残暴与怯懦——《纪念刘和珍…
    推敲鲁迅笔下的“记念”与“纪念”.
    从《记念刘和珍君》看鲁迅的模糊语言
    呐喊〉自序 教学实录
    《记念刘和珍君》资料:鲁迅和他批评…
    《一个人的呐喊》展示真实的鲁迅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呐喊》自序
    解读鲁迅小说的一把钥匙——《呐喊》…
    鲁迅的“爱”与“恨”——《记念刘和…
    激情质疑 相机诱导──《记念刘和珍…
    谈《祝福》里的钱
    从《祝福》看“鲁镇”的女人们
    《祝福》的文化思想批判
    小说叙述语言的语用分析和读解──鲁…
    谈《祝福》中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祝福》的情节功能
    关于《祝福》中的几个问题
    从《祝福》看肖像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
    《祝福》千问
    相煎何太急──《祝福》中柳妈形象之…
    《祝福》的讽刺艺术
    《祝福》中的一条光明的尾巴──兼及…
    从《祝福》中的孩子形象看小说的悲剧…
    《祝福》中体现的人性弱点
    《祝福》教学的三个切入点
    《祝福》写作背景
    谈《祝福》中短工的形象
    谈《祝福》中“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
    《风筝》语言特色
    《野草》题辞
    《风筝》思想内容面面观
    凝视那苍茫的《野草》──再谒鲁迅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
    放飞风筝 放牧心情
    《野草》──鲁迅的散文诗
    《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风筝诗拾趣
    我的兄弟
    《风筝》字词综合运用
    风筝 风筝

    《风筝》多角度阅读理解
    简论鲁迅小说《祝福》的双线结构
    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画──《祝福…
    谈《祝福》的空白语言艺术
    花开花落两由之──《祝福》人文教育…
    《祝福》教学新视角──兼谈课改的一…
    真实的绝望──关于《祝福》主题的再…
    浅谈《祝福》中的“说说清楚”
    《风筝》写作技法
    一个蜷缩着的灵魂──看《祝福》插图
    《风筝》课文鉴赏──含蓄深邃的立意…
    成长的桥
    《风筝》课文背景知识
    《风筝》课文写作特色
    《风筝》典型例析
    《风筝》问题讨论
    谈《祝福》的情节高潮
    信息之美──《祝福》文本价值论
    《祝福》教学杂谈
    眼神里透出的悲剧命运──《祝福》祥…
    家家户户再现鲁迅笔下“祝福”
    鲁迅小说《祝福》
    《祝福》鲁迅
    祝福 鲁迅 教案1
    祝福 鲁迅 教案2
    鲁迅《祝福》读后感
    鲁迅对现实主义创作叙事结构艺术的继…
    《祝福》鲁迅 课文赏析 一副残联,曲…
    教鲁迅《祝福》有感
    鲁迅《祝福》:一件河边的谋杀案
    简论鲁迅小说《祝福》的双线结构
    驳《祝福》分析中的一个传统观点
    《祝福》教学设计
    吟诗教学谈《祝福》
    关于祥林嫂的死
    《祝福》难句解析
    《祝福》形近字辨析
    《祝福》生字注音
    《祝福》主题思想
    祥林嫂到底死于何时
    祥林嫂的悲剧性到底何在?
    揭示国民性病态的一面镜子——再论鲁…
    耐人寻味的长胖──读鲁迅《祝福》一…
    《祝福》课本剧
    祥林嫂不是“捍卫封建贞操观念”的“…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词语解释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课文题解
    幸与不幸──《祝福》的人生价值
    研讨主题,不易蜻蜓点水──教学《祝…
    电影课《祝福》教学反思
    《祝福》教学建议
    存在的勇气──解读《野草》
    《祝福》的主题
    《风筝》第一课时教学简案
    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祝福》的对…
    无法解脱的负罪感和惧死情结──浅析…
    也是美好愿望的体现──《祝福》结尾…
    我看《祝福》中的鲁四老爷
    《祝福》电子教材
    《祝福》的副主题及其情节功能
    这个“寿”字不寻常──鲁讯《祝福》…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
    巧问激趣 循词探旨──《祝福》第一…
    《祝福》教学设计
    关于“然而……”的理解──鲁讯《祝…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然而”后面省略的是什么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
    从感情上走进祥林嫂──浅谈《祝福》…
    《祝福》教学片段
    风筝说课稿
    《风筝》鲁迅、“精神虐杀”、教学重…
    《风筝》练习说明
    《风筝》整体把握
    《风筝》课堂实录 6
    《风筝》电子教材
    《风筝》课堂实录3
    巨大的悲剧—— 鲁迅《风筝》分析
    《风筝》教学建议
    风筝  鲁迅
    课文风筝研讨
    《风筝》(鲁迅)教学设计
    教案《风筝(鲁迅)》
    《风筝》说课稿5
    《风筝》课堂教学实录
    《风筝》说课稿4
    《风 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3
    作品风筝
    《风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2
    风筝百科
    对鲁迅先生《风筝》一文地漫谈
    从鲁迅的《风筝》所想到……
    <<风筝》课堂实录
    对于鲁迅《风筝》主题的解决
    《风筝》教学案例
    《风筝》说课稿6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2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3
    阿长与《山海经》2
    课文阿长与《山海经》|研讨
    阿长与《山海经》|参考答案
    《阿长与山海经》原文与理解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例及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2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教案
    鲁迅-风筝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
    鲁迅《风筝》解读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提示
    《阿长与〈山海经〉》的文本细读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资料
    阿长与《山海经》同步训练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
    徐中华 :《风筝》课堂实录
    《风筝》问题研究
    《风筝》课堂实录4
    王文丽《风筝》课堂教学实录
    《风筝〉 课堂实录
    《风筝》课堂实录5
    阿长与《山海经》·课文精讲
    《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风筝》鲁迅
    《风筝》课堂实录
    《风筝》教学实录及反思
    《风筝》教学实录
    《风筝》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抚摩失落的生命尊严──《风筝》教学…
    《风筝》教学后记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漫谈
    《野草》简介
    《风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
    《风筝》教学案
    《风筝》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
    《风筝》说课稿
    《祝福》结构分析
    影的告别
    《风筝》重难点突破
    《风筝》学法引导
    《风筝》课文简析
    《风筝》课文导读
    《风筝》课标解读
    《风筝》素质教育新学案
    双关的修辞手法
    《风筝》课文结构分析
    《风筝》说课稿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解读
    有关鲁迅<风筝>
    鲁迅的“风筝”在台湾
    《风筝》教法建议
    放飞美丽的“幸福鸟”——评王文丽的…
    《风筝》课堂实录
    《风筝》 课堂实录
    《风筝》课堂实录2
    语文<<风筝>> 说课稿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摆脱精神的禁锢,呵护思维的灵动──…
    《风筝》教学设计
    秋夜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痛哭和珍!
    《记念刘和珍君》中心思想
    《灯下漫笔》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重点难点精解
    重读“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
    例说《纪念刘和珍君》的修辞效果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赏析
    于细微处见真情──《记念刘和珍君》…
    阮籍式的深情 离骚式的表述──《记…
    《记念刘和珍君》学习札记
    鲁迅和他批评过的几位现代文化名人
    血尸
    鲁迅《灯下漫笔》
    未婚妻刘女烈士和珍事略
    我读鲁迅《灯下漫笔》
    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
    爱的大纛 憎的丰碑──重读《记念刘…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写作特色
    《记念刘和珍君》问题探究
    《记念刘和珍君》疑难解析
    《记念刘和珍君》词语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含义隽永的句子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评点
    记念2004年江苏高考语文卷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祝福》人物描写
    杨德群烈士事略
    《灯下漫笔》赏析——吴小红
    关于阿Q正传
    阿Q正传赏析2
    阿Q正传教案
    灯 下 漫 笔
    《灯下漫笔》赏析
    鲁迅全集《坟》一章里的一篇灯下漫笔
    鲁迅的《灯下漫笔》--读后感
    灯下漫笔课文讲解
    鲁迅的《灯下漫笔》--读后感2
    钱理群:中学时代怎样与鲁迅相遇?
    《灯下漫笔》鉴赏
    我读鲁迅《灯下漫笔》————兼谈我…
    灯下漫笔——鲁迅
    血·红字·罪与罚──《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写<<灯下漫笔>>的背景
    《灯下漫笔》课堂实录
    《灯下漫笔》课堂实录(1)
    《灯下漫笔》教案2
    《灯下漫笔》课堂实录(2)
    《灯下漫笔》课堂实录(3)
    《灯下漫笔》教案4
    论“人肉筵宴”与“厨房”的象征意义…
    我看鲁迅《灯下漫笔》————兼谈我…
    《灯下漫笔》说课稿
    <灯下漫笔>说课稿
    说课指导:《灯下漫笔》说课稿
    灯下漫笔
    《记念刘和珍君》 美文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为《记念刘和珍君》中“然”字叫好
    引领爱与敬重的阅读──以《记念刘和…
    陶潜的四句诗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写作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研究性教学设计
    运用抛锚式教学《记念刘和珍君》的案…
    名家评说
    鲁迅先生的文章真难“教”吗?──《…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杂谈
    《记念刘和珍君》细节描写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背景知识
    《记念刘和珍君》生字注音
    《记念刘和珍君》多音字辨析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的“拆装法”与…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词语解释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题解
    《记念刘和珍君》形近字辨析
    《记念刘和珍君》学法指导
    《记念刘和珍君》的朗读教学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建议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三月十八日惨案目击记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反思
    《记念刘和珍君》电子教材
    《记念刘和珍君》整体把握
    《记念刘和珍君》一处疑难之我见
    《记念刘和珍君》关于练习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建议
    《记念刘和珍君》写作特点
    女师大风潮与“三一八”惨案
    《记念刘和珍君》结构图示
    执政府大屠杀记
    鲁迅和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简介
    杨德群简介
    张静淑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难句解析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有关资料
    《记念刘和珍君》问题探究
    《故乡》教学设计
    再读阿Q正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语文课件《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习要要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2
    语文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魏书生教学经验(节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复习
    《故乡》教学设计1
    《故乡》练习
    《故乡》纵深例题解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与…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词句综合运…
    《故乡》说课稿2
    浅谈《故乡》的抒情线索
    《故乡》教学设计2
    故乡(鲁迅)(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故乡》说课稿1
    鲁迅的故乡生活大事记
    巧借省略号,理解《故乡》主题——对…
    鲁迅《故乡》教案
    故乡原文
    浅析鲁迅小说《故乡》的语言艺术
    鲁迅《故乡》赏析
    《故乡》练习题
    初中语文说课稿-《故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1
    《祝福》问题探究
    《祝福》课文评点
    《祝福》多音字辨析
    《祝福》写作借鉴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疑难解析
    《祝福》课文分析
    《祝福》重点难点讲解
    阿长与《山海经》实录
    《祝福》写作特色
    一节闹心的课——〈风筝〉课堂实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教学实…
    【原文欣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故乡 赏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一)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例分析
    民族脊梁的颂歌──读《中国人失掉自…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实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研讨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分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理解探究
    《祝福》写作特点
    《阿Q正传》中“阿Q”形象
    论《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
    《阿Q正传》优秀说课稿教案
    病态的灵魂和畸形的革命
    《阿Q正传》教案
    解读《阿Q正传》
    如何看待“阿Q” ——读《阿Q正传》有…
    阿Q正传电子课本 1
    阿Q正传电子课本2
    阿Q正传电子课本3
    阿Q正传写作背景
    浅谈阿Q正传
    《故乡》中省略号的用法分析
    鲁迅谈《阿Q正传》
    阿Q正传全文注释
    《阿Q正传》品略
    《阿Q正传》(部分)赏析
    阿Q正传作品分析
    《阿Q正传》评论与赏析
    我教《阿Q正传》
    阿Q正传赏析
    阿Q正传课文鉴赏说明
    阿Q正传赏析
    阿Q正传设计
    《阿Q正传》与辛亥革命再议
    阿Q正传教学
    《祝福》语法修辞
    《阿Q正传》再读
    教师资格考试说课指导:《故乡》说课
    《阿Q正传》优秀教案
    鲁迅《故乡》的教案设计
    鲁迅《故乡》读后感
    鲁迅的《故乡》讲解
    鲁迅《故乡》 赏析
    《故乡》突破能力训练
    精神“故乡”的失落 ——鲁迅《故乡》…
    鲁迅散文赏析:故乡
    鲁迅《故乡》写法的赏析
    故乡主题分析
    在鲁迅故乡见证文学理想
    课文故乡研讨
    《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分析
    《故乡》关键词细读
    阿Q正传 教案
    鲁迅小说《故乡》主题与农民问题的再…
    《故乡》专题性说课稿
    《故乡》综合能力测试
    《故乡》说课设计
    《故乡》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故乡》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故乡》教学实录
    陈文高《故乡》教学实录
    《故乡》同步练习
    关于鲁迅作品的教法
    《故乡》说课稿
    《故乡》与鲁迅小说里的人物
    鲁迅的《故乡》赏析
    放飞美丽的“幸福鸟” ——感受王文丽…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