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描写对话(包括一人独白,两人或众人对谈等),是小说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对话这种形式看来很简单,似乎人人都会用,都会写,但是要用得好,写得活,深刻动人,却颇不容易,需要费一番苦心。 鲁迅曾经说过,描写人物对话,应该做到即使不描写人物的模样,也应该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故乡》运用了许多对话:有"我"与母亲的对话,"我"与闰土的对话,"我"与杨二嫂的对话,以及"我"与宏儿的对话等。作者是怎样设计和安排这些对话的呢?在写作上可以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呢? 明确:1、"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鸠,蓝贝……""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从这些充满生活气息、具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对话,我们好像亲眼目睹了那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知识丰富而又纯朴热情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 2、"哈!……""阿呀呀……""阿呀阿呀……""吓……" --写杨二嫂,除了选择像"贵人眼高"、"阔了"、"三房姨太太"、"八抬的大轿"等这样一些特定的词语,还用了诸如上述许多语气词,还有许多反问句式,我们好像亲眼看到了一个尖酸刻薄、贪小势利、虚情假意的世故女人。 3、少年闰土说话滔滔不绝,语气明快流畅;而中年闰土说话断断续续,吞吞吐吐(用了许多省略号),三句离不开"老爷"、"规矩"、"磕头",谈起生活,则是"非常难"、"不太平"、"收成又坏"等等。这些都深刻地反映了中年闰土的痛苦、麻木和迟钝,从前后对比中使人感到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简直判若两人。又如写"我"见到闰土,兴奋地喊道:"阿,闰土哥,--你来了?"闰土却恭敬地回答:"老爷……"这一问一答,深刻反映了"我"与中年闰土的关系的隔膜和变化。-- 作者还善于从人物的性格变化中来描写人物的对话。4、写少年闰土,除了直接摘引出他介绍怎样"捕鸟"、"刺猹"等的对话以外,还穿插了"我"的问话:"管贼么?"、"他不咬人么?"并写了"我"听了闰土的介绍以后的反应和心情。这些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对突出闰土的对话有对比和烘托作用。--为了使人物语言个性更鲜明,作者还采取了对比、烘托等多种手法。 小结:要写好人物对话,不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应力求做到个性化,都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思想、遭遇和命运。答案补充 你看看,然后可以选择地摘一些对你有用的遣词造句一.动词准确生动1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横"字描绘天底下"几个""荒村"的情形,很形象,又传达了"我"回故乡时的情感2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飞"字生动地写出了小孩的欣喜奔跑3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一个"贴",既照应"害羞",也写出小孩的瘦弱答案补充 二.比喻修辞1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写中年闰土的手,比喻极富有生活气息,与少年时候的"红活圆实"形成极鲜明对照,写出生活的艰辛2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写中年闰土在生活重压下麻木痴呆的神情,写出了"木偶人"的形象3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写杨二嫂,不仅形似而且使人联想到她的尖刻三.闰土细微神情,作者用解剖刀似的笔触直入人物的灵魂深处,刻画人物极富表现力1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写闰土二十多年后首次遇见少年好友,本该脱口一声"迅哥儿",本该有多少话要涌出,然而,没有。随后恭敬的一声"老爷",彻底撕开了两颗原本贴在一起的心2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迟疑"一词刻画了此时闰土内心片刻的矛盾3他大约只是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写闰土"有苦说不出",更显其苦,"沉默"和"默默"真是无声胜有声。鲁迅崇尚白描,这几处可谓"点睛式白描",极富表现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