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D >> 灯下漫笔 >> 正文

 

《灯下漫笔》课堂实录

   写在前面:上这么一堂课,是因为我听过一堂让人非常憋气的课。教师说是很民主,结果整堂课就成了学生对鲁迅的批斗会,而教师的为鲁迅辩护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整堂课的容量少得可怜。鲁迅在学生的心目中如此隔膜,如果扭曲,让我们觉得心头沉甸甸的。如何让他们正视鲁迅,理解鲁迅的内心和他文章的价值,是我备课的出发点。

      面直面鲁迅

      《灯下漫笔》课堂实录
      浙江省平阳县第一中学 陈伟赛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也许是因为女生多,也许是因为食堂的服务不够好,我们班吃零食代替吃饭的现象特别严重。而我劝阻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对我说:吃零食虽然有若干弊端,也有许多好处,一是食堂卫生不好,吃零食可以减少吃坏肚子的机会;二是到食堂要排队,吃零食可以节省时间,三是又要吃饭,又要娱乐,我们的钱不错,而吃零食代饭可以一举两得;大伙一起分享零食还可以增进同学友谊。老师,一举多得呢。

      这么多的借口无非是为自己的不当行为寻找合理性,找到借口之后,她连自己也被说服了,从此之后,理直气壮地吃零食。
      我忽然发现,这种做法在历史上也有先例。皇帝要为自己的独裁寻找合理性,便编出了君权神授的理由,久而久之,连自己也信了。唯有到了国破家亡,像崇祯皇帝那样落得自杀前手刃亲生儿女时,才省悟“愧不该生在帝王家”。

      什么时候,生活中少一点自欺和欺人,也许离进步和合理才会更贴近。
      学生频频点头,“说得有理”。
      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文章,台北街头,有人对穿着清凉的美丽女性进行性骚扰,有报纸报道这件事后评论说这是“穿着暴露,招蜂引蝶,自取其辱”。对此,你怎么看呢?

      龙应台说,正如果园里的苹果再诱人,那也是人家的东西,你不能因此去偷盗。我有美丽的权利,你有欣赏的权利,你更有自制的义务。
      在出现了不合理现象之后,社会不去批评不良行为,却指责被侵犯的受害者,这是什么逻辑?
      师问:请同学们看看,这两篇文章在构思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议论一小会儿,说:以小见大。都是从生活小事引出一个大的问题。
      师:这种手法你们是否有似曾相识之感?
      学生在努力回忆,一些说出:灯下漫笔,灯下漫笔。
      师:刚刚预习过的《灯下漫笔》正是采用这一手法的。
      从学过的文章里学习字句、学习构思,或是学习思想,是阅读的收获。现在,请大家换换身份。你现在是《莽原》编辑部的编辑,你接收到一篇题为《灯下漫笔》的文章,你打算怎么办?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说出处理意见。

      学生讨论。三分钟后,教师调查对文章的处理意见。
      出示三种可能的选项:
      A、很好,全文发表。
      B、较好,建议修改后发表。
      C、虽有亮点,考虑诸多因素,不予发表。
      学生举手表决,约有五分之一认为不能发表,有近三分之一认为必须修改,还有一半的学生认为该全文发表。
      师:那么,请否决的小组谈谈他们的理由。
      生1:思想过于偏激,考虑到杂志的生存空间,不宜发表,忍痛割爱。
      生2:文章晦涩难懂,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也不发表。
      生3:文章写得别扭,有好多错别字和病句,应该先改过来后再考虑。
      师:其他同学呢,为什么不发表意见?是否对文章不太熟悉?
      接下来,我们阅读来稿,作为编辑,你要对读者负责,所以要严格把关。发现错别字或不好的表达,请上来写到黑板上。
      学生反应热烈,纷纷跑到黑板前板书:
      “沉垫垫”应改为“沉甸甸”,
      “累坠”应改为“累赘”
      “直捷了当”应改为“直截了当”
      “烦重”应改为“繁重”
      “绕湾子”应改为“绕弯子”
      “我更非常高兴”重复了,改为“我更高兴”。
      由于学生对课文不够熟悉,提的疑问不够多。
      
      教师补充:还有不少同学在预习笔记中提出问题,请编辑们给出意见。
      
      程祥游提问:文中有一处写道:“就是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义。”蔡锷将军是为了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荷戟奋战,而此处却用“溜去”二字,带有贬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4:因为蔡松坡先生当时被监视起来了,没有行动自由,据有关资料,他是在别人的帮助下乔装打扮才从特务的眼皮底下逃走的,这“溜去”写得很准确很传神。即使有讽刺意味,那也不是讽刺蔡松坡,而是讽刺软禁他的袁世凯。(学生鼓掌)

      
      师:第一段中的“爱情”是什么意思?银元兑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生5:(犹豫着说)“爱情”是不是“喜爱之情”的缩略语?银元兑换我也正想请老师帮我们弄弄明白。
      
      师:开头的银元兑换如果弄不明白,文章的价值就无从说起。我们来看看。一开始大家都用袁大头,这是硬通货,稳当倒是稳当,只是沉甸甸的带着不方便,有了国家银行的信用担保,大家就乐意使用纸币了。

      
      用了两三年后,钞票几乎成为一张废纸。为什么?因为政局不稳定,银行停止竞现,就是纸票不能换回银元了,而政府的勒令也便成为一纸空文,因此身怀纸钞就等于身无分文。

      
      过段时间,可以竞现了,只是打了折扣。这时的人们心情如何?(生答:非常高兴)
      
      假设你在当时,身边有一百元,换成纸钞后价值没有降低,但带着方便了,你的心情是
      
      生:乐意接受。
      
      师:然后你买了股票,两年后,股价大跌,你变成一穷人,你的想法是:
      
      生:非常痛苦,但愿赌服输。
      
      师:在中央政府的调控下,股价回升了,升到了原始股的六七成。你会怎么做?
      
      生:谢天谢地。我再也不想担惊受怕了,赶紧全部抛出。
      
      师:经历了这一波折,现在你是一个有六七十元钱的人了,你开心吗?
      
      生:从一无所有到有钱,我当然非常庆幸。
      
      师:可是,你本来是有一百元的呀。你现在不方便依旧,钱的价值也打折了。你没想到自己的权益受侵犯,你还高兴什么呀?
      生:哦。我明白了,鲁迅就是让我们在一团高兴中看清其实自己倒是一个受害者,没什么可高兴的。
      师:有同学问“文中运用许多引号,有何作用”,谁能回答?

      生:好像要区别对待。
      师:行!我们把引号标记的词句找出来,看看分别是什么用法?
      生总结:“特殊知识阶级”含有讽刺意味,其他的“三千余年古国古”“万姓胪欢”“皇恩浩荡”“天下太平”都是引用那些夸耀历史的文章,只不过用在鲁迅的文章中就带上一点讽刺意味了。“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是比较单纯的引用。给“人”字加上引用是表示强调突出。

      师:很好。有没有信心再来解答一处?第六段中“小玩艺”指的是什么?第七段中,“人的价格”的内涵是什么?
      下课铃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这篇文章到底该不该发表。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发现,《灯下漫笔》这篇文章存在许多文字方面的问题。以现代汉语的标准来看,这些都是有不规范的。至此,我们是否可能说,它连文字都不合格,就谈不上什么价值了呢?
      马上有学生表示不同意:老师,不能这样说。因为鲁迅生活的时代和我们不同,那个时候刚刚开始用白话文作为书面语,所以还带有比较明显的文言文的痕迹。任何事物总是逐步走向完善的,鲁迅的文章在习惯了现代汉语的我们眼里是不规范的,但在当时人们眼中说不定是流畅的。
      师:现在,在文字表达上编辑们已经达成共识了,可以不计较跟现代汉语有出入的地方。那么思想呢?决定一篇文章是否有价值的最主要的标准就是思想的先进性和深刻性。现在你们是编辑,带着为读者和作者负责的态度,请你认真考虑作者的观点是否合理。
      生1:我认为作者的观点太苛刻。生活在乱世本来就很艰难,也许会颠沛流离,也许朝不保夕,难得有一回可以有失而复得的快乐。鲁迅却在一旁冷冷地说,做了奴隶还万分欢喜。让人再也高兴不起来,如此下去,人生岂不是再也没有开怀的时候了吗?
      生2:我来补充一点。鲁迅在文中提到“中国人极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我认为,这观点在现在看来有些偏激,人毕竟是人,生活在社会上,就要遵守这个社会的生存游戏规则。生活残酷的现实使我们不得不这样做,我们并不是“满心欢喜”,这背后,是深深的无奈与叹息。他凭什么认为我们自甘为奴?
      师:无奈与叹息是在看清了生存处境中的悲哀之后才发出的感慨。而当时的人们显然并没有看清。你应该是受了鲁迅思想启蒙之后才有这种清醒的无奈的,对吧?(生2点头)
      师:还有没有对鲁迅的思想表示不认同的?
      生3:第七段说“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取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太偏激了。
      师: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说法不对?是“‘人’的价格”,还是“向来”,或是所有的中国人。
      生(纷纷):哦,对嘛。到底是指哪一部人,在什么时候没有人的价格?
      师:你怎么理解“人的价格”?
      生4:我想大概是指人的权利吧,诸如自由、平等、尊严等等。
      生5:也指能否实现一个人的理想、目标,总之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师:那么古时的人们实现了自我价值了吗,实现了人格的平等和尊严了吗?
      生(小声地):大部分时候没有实现。
      师:看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向来”二字存有疑义。
      生6:是啊。我们不是还有过汉代的威风,唐朝的气度和宋朝、明朝的经济繁荣吗,怎么能一概而论呢?
      师:质疑得很有力。一些研究中国历史的专家学者也是这么说的。请看屏幕:
      中国是专制的吗?朱元璋之前的中国跟朱元璋之后的中国不是一回事的;雍正乾隆之前的中国,跟雍正乾隆之后的中国又不是一回事的,那么你说“中国两千年专制”指的是哪一段呢?龙应台《在迷宫中仰望星斗》
      旧日中国之读书人与农民在大一统局面之下,实为世界最自由之人民(有职业自由与信仰自由),习于自由而不知自由之珍贵。许思园《中西文化回眸》53页
      学生大受鼓舞,继续质疑。
      生7:并非所有的中国人都沦为奴隶,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读书人不也是中国人嘛,不是号称中国的脊梁嘛,难道他们也是奴隶?吴晗曾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不吃嗟来之食宁可饿死的穷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死于变法的“戊戌六君子”,都是中国人,他们就既有骨气,也有人的尊严
      生8:其实沦为奴隶的只是下层老百姓,而达官显贵则不仅逍遥自在,而且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做起了“人上人”呢?
      生9:我不同意刚才同学的说法。“人上人”不过是表面现象,实质上,百姓是官吏的奴隶,百官是皇帝的奴隶,皇帝是权力的奴隶。在封建社会中,人人都是奴隶,都没有人的自由、幸福的生活和高贵的灵魂!(学生热烈鼓掌)
      师:大家的质疑确实非常精彩,见解独特,富有激情。人在春风得意、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大抵是不愿读鲁迅,也读不懂鲁迅的。而当一个人处于困境,对生活充满绝望的时候,他就深深理解了鲁迅,并且感受到了鲁迅的抬绝望、慈悲和希望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应该庆幸你们的拒绝鲁迅和遗忘鲁迅,那意味着你们处于幸福之中。但阅读经典是为日后的生活经历打上精神的底子,我们虽然没有像白居易那样经历贬谪之恨,也能理解他“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愁;没有机会像李煜那样体验亡国之恨,可也能理解他“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感伤。现在请你设身处地为乱世中的人们设想。
      师:文中举出哪些时代属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生10:五胡乱华、黄巢时、五代、宋末、元末、张献忠时
      师:这些时代有哪些共同点?
      生11:都是一个王朝走向衰亡的时候,然后农民纷纷起义。
      师:以此类推,还有哪些时代人们的生活也是下于奴隶的?
      生12:春秋战国、刘邦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汉末三国时、安史之乱、清末、还有鲁迅生活的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
      师:争天下不过是暴力集团的争权夺利,与老百姓的关联不大。有一首曲这样写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为什么无论兴亡百姓都苦呢?
      生沉默。

      一生提问:农民起义不正是为了争取他们自身被剥夺的权利吗?不正是为了天下千千万万被压迫被剥削者能够翻身作主吗?为什么百姓倒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鲁迅的论述是不是不符合事实?
      

      师:问得好!文章是怎么介绍张献忠的做法的?
      

      生齐读: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
      

      出示幻灯片:
      

      壬子,献忠复陷六安,将州民尽断一臂,男左女右。
      

      癸未正月辛酉,陷蕲州,令荐绅、孝廉、文学各冠带自东门入,西门出,尽斩之。
      

      (攻武昌时)屠戮士民数万,投尸于江。
      

      (攻陷岳州后)尽杀所掠妇女,投尸江中。
      

      (陷成都后)全蜀绅士、士俱杀之,复大杀蜀民,全蜀数千里萧条无人迹。
      

      与之相反的是李自成。请看幻灯片:
      

      最初,李自成在“流寇主义”时期,一路烧杀抢掠,后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觉得自己可能得天下了,便把天下看作自己的地盘,于是行为大变,“城下,贼秋毫无犯。自成下令曰:杀一人者如杀我父,淫一人者如淫我母。”
      

      师问:同是农民起义的首领,为什么会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
      

      生议论纷纷,半晌,一学生回答:鲁迅说张献忠开初并不很杀人,他也想做皇帝,后来做皇帝无望,就大开杀戒,反正是破坏别人的东西。
      

      师:比较李自成和张献忠对百姓的态度,你们可以看出,百姓在他们眼中是怎样的地位?
      

      生13:是争夺的对象。
      

      生14:是略等于牛马、粮、金银的财物。
      

      师:既是如此,还有“人”的价格吗?还有其他地方要质疑的没有?
      

      生15:我仍然觉得鲁迅十分偏激。只是,我多么喜欢这种偏激啊。鲁迅就用他这种偏激的态度逼迫我们面对不合理的处境,逼我们反思,也逼我们去反抗,去争取人的权利。(学生热烈鼓掌)
      师:是啊。在反思了专制制度的残酷,探索了百姓苦难的根源,讽刺了回到过去的想法之后,鲁迅深情地寄望于年轻人,希望他们
      生(齐):去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师:鲁迅的许多文章都有这个特别,在对黑暗和残酷作深刻的解剖之后,发出了对美好的呼唤。你能否举一些例子?
      生16:在《记念刘和珍君》里,鲁迅说“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薄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生17: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故乡
      生18: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主义》
      生19: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灯下漫笔》
      师:这区别于奴隶和下奴隶时代的第三样时代,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身在其中的你们,请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特征。
      生20:远离战乱、宁静和谐。
      生21:可以尽情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实现自身的价值。
      生22:自由、平等、尊严等做人的权利,受到尊重和保护。
      生23:没有思想上的禁锢,过神采飞扬的生活。
      生24:过安全、富裕而有尊严的生活。
      师:鲁迅就这样,在大家都不注意的地方着力,让我们看清隐藏着的不合理,看清自己的权益如何受到侵害而不自知,唤醒我们为争取做人的尊严和权利而斗争。现在,这篇文章能否发表?
      生(大声齐答):能!

      下课铃响,师:下节课将请大家谈谈,透过字里行间,你读到的是一个怎样的鲁迅。也请大家用鲁迅的观察方式和思维方式反思我们的生活。

      第三课时主要解决如下四个问题:
      1、我对这篇文章最初的印象为“佩服作者的本事以小见大”,将生活中的小事,一些本来不被人注意的东西,一一放大,就能使读者不得不对此作出肯定。再则,我觉得作者的议论不是单纯的议论,而是带上了激情,也精彩得很呢。(邵晓棠)

      2、鲁迅的文章有嚼劲,越嚼越有味,乍一读,觉得磕磕碰碰,虽用白话文,却依旧像极了文言文,是那么枯索无味。但真正理解文章内涵之后,顿有一番大悟,仿佛自己的文学功力也上升了一甲子。偶然读到一篇文章,说鲁迅是中国这几十年来难得的“可爱”之人,为什么?(倪明影)

      3、这篇文章对于现在社会还有什么意义?(邵杭雨)
      4、世纪回眸,从这篇文章里,可感受到鲁迅先生伟大在哪里?(温娴)
      具体环节有这么三个:一是文章的论证方法(类比)和语言特点(情理交融);二是你心目中的鲁迅人间大爱者为死亡所捕获;三是以“背后在鲁迅的指导下看生活”为题进行说话。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灯下漫笔,鲁迅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灯下漫笔》课堂实录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3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实录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课堂…
    《 呐 喊 》 自 序 说 课 案
    《呐喊》自序说课教案
    《呐喊》自序教学
    鲁迅《呐喊》自序主要表达和阐述什么…
    教师资格考试:《呐喊》自序说课教案
    如何面对残暴与怯懦——《纪念刘和珍…
    从《记念刘和珍君》看鲁迅的模糊语言
    推敲鲁迅笔下的“记念”与“纪念”.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呐喊〉自序 教学实录
    《记念刘和珍君》资料:鲁迅和他批评…
    鲁迅的“爱”与“恨”——《记念刘和…
    《一个人的呐喊》展示真实的鲁迅
    《呐喊》自序
    解读鲁迅小说的一把钥匙——《呐喊》…
    激情质疑 相机诱导──《记念刘和珍…
    《祝福》的讽刺艺术
    《祝福》的文化思想批判
    小说叙述语言的语用分析和读解──鲁…
    谈《祝福》中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从《祝福》看“鲁镇”的女人们
    《祝福》的情节功能
    关于《祝福》中的几个问题
    从《祝福》看肖像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
    谈《祝福》中“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
    《祝福》千问
    谈《祝福》里的钱
    《祝福》中的一条光明的尾巴──兼及…
    从《祝福》中的孩子形象看小说的悲剧…
    《祝福》中体现的人性弱点
    《祝福》教学的三个切入点
    《祝福》写作背景
    谈《祝福》中短工的形象
    相煎何太急──《祝福》中柳妈形象之…
    《风筝》语言特色
    《野草》题辞
    《风筝》思想内容面面观
    凝视那苍茫的《野草》──再谒鲁迅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
    放飞风筝 放牧心情
    《野草》──鲁迅的散文诗
    《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风筝诗拾趣
    我的兄弟
    《风筝》字词综合运用
    风筝 风筝

    《风筝》多角度阅读理解
    简论鲁迅小说《祝福》的双线结构
    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画──《祝福…
    谈《祝福》的空白语言艺术
    花开花落两由之──《祝福》人文教育…
    《祝福》教学新视角──兼谈课改的一…
    真实的绝望──关于《祝福》主题的再…
    浅谈《祝福》中的“说说清楚”
    《风筝》写作技法
    一个蜷缩着的灵魂──看《祝福》插图
    《风筝》课文鉴赏──含蓄深邃的立意…
    成长的桥
    《风筝》课文背景知识
    《风筝》课文写作特色
    《风筝》典型例析
    《风筝》问题讨论
    谈《祝福》的情节高潮
    信息之美──《祝福》文本价值论
    《祝福》教学杂谈
    眼神里透出的悲剧命运──《祝福》祥…
    家家户户再现鲁迅笔下“祝福”
    鲁迅小说《祝福》
    《祝福》鲁迅
    祝福 鲁迅 教案1
    祝福 鲁迅 教案2
    鲁迅《祝福》读后感
    鲁迅对现实主义创作叙事结构艺术的继…
    《祝福》鲁迅 课文赏析 一副残联,曲…
    教鲁迅《祝福》有感
    鲁迅《祝福》:一件河边的谋杀案
    简论鲁迅小说《祝福》的双线结构
    驳《祝福》分析中的一个传统观点
    《祝福》教学设计
    吟诗教学谈《祝福》
    关于祥林嫂的死
    《祝福》难句解析
    《祝福》形近字辨析
    《祝福》生字注音
    《祝福》主题思想
    祥林嫂到底死于何时
    祥林嫂的悲剧性到底何在?
    揭示国民性病态的一面镜子——再论鲁…
    耐人寻味的长胖──读鲁迅《祝福》一…
    《祝福》课本剧
    祥林嫂不是“捍卫封建贞操观念”的“…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词语解释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课文题解
    幸与不幸──《祝福》的人生价值
    研讨主题,不易蜻蜓点水──教学《祝…
    电影课《祝福》教学反思
    《祝福》教学建议
    存在的勇气──解读《野草》
    《祝福》的主题
    《风筝》第一课时教学简案
    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祝福》的对…
    无法解脱的负罪感和惧死情结──浅析…
    也是美好愿望的体现──《祝福》结尾…
    我看《祝福》中的鲁四老爷
    《祝福》电子教材
    《祝福》的副主题及其情节功能
    这个“寿”字不寻常──鲁讯《祝福》…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
    巧问激趣 循词探旨──《祝福》第一…
    《祝福》教学设计
    关于“然而……”的理解──鲁讯《祝…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然而”后面省略的是什么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
    从感情上走进祥林嫂──浅谈《祝福》…
    《祝福》教学片段
    风筝说课稿
    《风筝》鲁迅、“精神虐杀”、教学重…
    《风筝》练习说明
    《风筝》整体把握
    《风筝》课堂实录 6
    《风筝》电子教材
    《风筝》课堂实录3
    巨大的悲剧—— 鲁迅《风筝》分析
    《风筝》教学建议
    风筝  鲁迅
    课文风筝研讨
    《风筝》(鲁迅)教学设计
    教案《风筝(鲁迅)》
    《风筝》说课稿5
    《风筝》课堂教学实录
    《风筝》说课稿4
    《风 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3
    作品风筝
    《风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2
    风筝百科
    对鲁迅先生《风筝》一文地漫谈
    从鲁迅的《风筝》所想到……
    <<风筝》课堂实录
    对于鲁迅《风筝》主题的解决
    《风筝》教学案例
    《风筝》说课稿6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2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3
    阿长与《山海经》2
    课文阿长与《山海经》|研讨
    阿长与《山海经》|参考答案
    《阿长与山海经》原文与理解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例及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2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教案
    鲁迅-风筝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
    鲁迅《风筝》解读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提示
    《阿长与〈山海经〉》的文本细读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资料
    阿长与《山海经》同步训练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
    徐中华 :《风筝》课堂实录
    《风筝》问题研究
    《风筝》课堂实录4
    王文丽《风筝》课堂教学实录
    《风筝〉 课堂实录
    《风筝》课堂实录5
    阿长与《山海经》·课文精讲
    《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风筝》鲁迅
    《风筝》课堂实录
    《风筝》教学实录及反思
    《风筝》教学实录
    《风筝》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抚摩失落的生命尊严──《风筝》教学…
    《风筝》教学后记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漫谈
    《野草》简介
    《风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
    《风筝》教学案
    《风筝》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
    《风筝》说课稿
    《祝福》结构分析
    影的告别
    《风筝》重难点突破
    《风筝》学法引导
    《风筝》课文简析
    《风筝》课文导读
    《风筝》课标解读
    《风筝》素质教育新学案
    双关的修辞手法
    《风筝》课文结构分析
    《风筝》说课稿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解读
    有关鲁迅<风筝>
    鲁迅的“风筝”在台湾
    《风筝》教法建议
    放飞美丽的“幸福鸟”——评王文丽的…
    《风筝》课堂实录
    《风筝》 课堂实录
    《风筝》课堂实录2
    语文<<风筝>> 说课稿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摆脱精神的禁锢,呵护思维的灵动──…
    《风筝》教学设计
    秋夜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痛哭和珍!
    《记念刘和珍君》中心思想
    《灯下漫笔》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重点难点精解
    鲁迅和他批评过的几位现代文化名人
    例说《纪念刘和珍君》的修辞效果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赏析
    于细微处见真情──《记念刘和珍君》…
    阮籍式的深情 离骚式的表述──《记…
    爱的大纛 憎的丰碑──重读《记念刘…
    重读“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
    血尸
    鲁迅《灯下漫笔》
    未婚妻刘女烈士和珍事略
    我读鲁迅《灯下漫笔》
    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
    《记念刘和珍君》学习札记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写作特色
    《记念刘和珍君》问题探究
    《记念刘和珍君》疑难解析
    《记念刘和珍君》词语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含义隽永的句子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评点
    记念2004年江苏高考语文卷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祝福》人物描写
    杨德群烈士事略
    灯下漫笔——鲁迅
    《阿Q正传》优秀教案
    关于阿Q正传
    阿Q正传赏析2
    阿Q正传教案
    灯 下 漫 笔
    鲁迅全集《坟》一章里的一篇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赏析——吴小红
    灯下漫笔课文讲解
    鲁迅的《灯下漫笔》--读后感2
    钱理群:中学时代怎样与鲁迅相遇?
    《灯下漫笔》鉴赏
    我读鲁迅《灯下漫笔》————兼谈我…
    灯下漫笔
    血·红字·罪与罚──《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写<<灯下漫笔>>的背景
    《灯下漫笔》说课稿
    《灯下漫笔》课堂实录(1)
    《灯下漫笔》教案2
    《灯下漫笔》课堂实录(2)
    《灯下漫笔》课堂实录(3)
    《灯下漫笔》教案4
    论“人肉筵宴”与“厨房”的象征意义…
    我看鲁迅《灯下漫笔》————兼谈我…
    鲁迅的《灯下漫笔》--读后感
    <灯下漫笔>说课稿
    说课指导:《灯下漫笔》说课稿
    《灯下漫笔》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 美文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为《记念刘和珍君》中“然”字叫好
    引领爱与敬重的阅读──以《记念刘和…
    陶潜的四句诗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写作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研究性教学设计
    运用抛锚式教学《记念刘和珍君》的案…
    名家评说
    鲁迅先生的文章真难“教”吗?──《…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杂谈
    《记念刘和珍君》细节描写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背景知识
    《记念刘和珍君》生字注音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的“拆装法”与…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词语解释
    《记念刘和珍君》形近字辨析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题解
    《记念刘和珍君》多音字辨析
    《记念刘和珍君》学法指导
    《记念刘和珍君》的朗读教学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建议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三月十八日惨案目击记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反思
    《记念刘和珍君》电子教材
    《记念刘和珍君》整体把握
    《记念刘和珍君》一处疑难之我见
    《记念刘和珍君》关于练习
    《阿Q正传》中“阿Q”形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建议
    《记念刘和珍君》写作特点
    女师大风潮与“三一八”惨案
    《记念刘和珍君》结构图示
    执政府大屠杀记
    鲁迅和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简介
    杨德群简介
    张静淑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难句解析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有关资料
    《记念刘和珍君》问题探究
    《故乡》教学设计2
    再读阿Q正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语文课件《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习要要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2
    语文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魏书生教学经验(节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复习
    初中语文说课稿-《故乡》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
    《故乡》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与…
    《故乡》说课稿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词句综合运…
    《故乡》练习
    鲁迅的故乡生活大事记
    《故乡》教学设计1
    《故乡》纵深例题解析
    巧借省略号,理解《故乡》主题——对…
    鲁迅《故乡》教案
    浅析鲁迅小说《故乡》的语言艺术
    故乡(鲁迅)(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浅谈《故乡》的抒情线索
    精神“故乡”的失落 ——鲁迅《故乡》…
    《故乡》中省略号的用法分析
    《故乡》与鲁迅小说里的人物
    《故乡》说课稿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1
    《祝福》问题探究
    《祝福》课文评点
    《祝福》多音字辨析
    《祝福》写作借鉴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疑难解析
    《祝福》课文分析
    《祝福》重点难点讲解
    阿长与《山海经》实录
    《祝福》写作特色
    一节闹心的课——〈风筝〉课堂实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教学实…
    【原文欣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故乡》读后感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一)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例分析
    民族脊梁的颂歌──读《中国人失掉自…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实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研讨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分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理解探究
    《祝福》写作特点
    病态的灵魂和畸形的革命
    《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 教案
    《阿Q正传》(部分)赏析
    《阿Q正传》再读
    《阿Q正传》优秀说课稿教案
    《阿Q正传》品略
    论《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
    如何看待“阿Q” ——读《阿Q正传》有…
    阿Q正传电子课本 1
    阿Q正传电子课本2
    阿Q正传电子课本3
    鲁迅 故乡 赏析
    浅谈阿Q正传
    《故乡》说课稿
    鲁迅谈《阿Q正传》
    阿Q正传教学
    《阿Q正传》与辛亥革命再议
    解读《阿Q正传》
    阿Q正传作品分析
    《阿Q正传》评论与赏析
    我教《阿Q正传》
    阿Q正传赏析
    阿Q正传课文鉴赏说明
    阿Q正传赏析
    阿Q正传设计
    《祝福》语法修辞
    阿Q正传写作背景
    鲁迅小说《故乡》主题与农民问题的再…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鲁迅的《故乡》讲解
    鲁迅的《故乡》赏析
    鲁迅《故乡》赏析
    《故乡》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鲁迅散文赏析:故乡
    鲁迅《故乡》写法的赏析
    故乡主题分析
    在鲁迅故乡见证文学理想
    课文故乡研讨
    故乡原文
    鲁迅《故乡》 赏析
    《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分析
    教师资格考试说课指导:《故乡》说课
    阿Q正传全文注释
    《故乡》专题性说课稿
    关于鲁迅作品的教法
    《故乡》说课设计
    《故乡》练习题
    钱梦龙《故乡》教学实录
    《故乡》综合能力测试
    《故乡》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故乡》教学实录
    陈文高《故乡》教学实录
    《故乡》同步练习
    《故乡》突破能力训练
    鲁迅《故乡》的教案设计
    《故乡》关键词细读
    放飞美丽的“幸福鸟” ——感受王文丽…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