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本文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当代散文单元,这篇课文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战斗性、和抒情性,是当代散文的名篇。我去年听了几个老师讲这篇课文,受教不少,但是要我讲这篇文章,我会努力讲出我自己的特色来。
学生学习这篇课文除了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爱国情怀和战斗精神外,教师要借助对这篇精品散文的赏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说白了,就是提高学生看明白、说明白的能力。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我讲此文,从备课到上课要做到以下五点:
一是备熟。首先我要熟悉课文。鲁迅所处的时代、鲁迅独特的战斗性语言风格,现在的孩子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教师不熟悉课文,奔奔卡卡,一句一番书,肯定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我要深刻理解熟悉文章的主题。不能照着教参正吞活剥、硬撸,给学生上老半天课,连老师自己都说不清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二是阐明。阐明什么?阐明事件、相关的人物、“我”。阐明了这些,才能让学生与作者通情、与历史通情,进而与作者、与文章产生情感共鸣。为深入分析理解文章预作准备。决不能将封建军阀的罪恶,愣往国民党反动派身上按。不能以“自己”昏昏,使“学生”昭昭。当时,1926年正是国共合作反帝反封的历史时期,国民党还没戴上“反动派”的帽子呢,反共的人有,叫国民党“右”派。三一八反帝爱国大游行就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共同发动的,我党领袖李大钊不仅参加了游行,并负伤。牺牲的人也不止刘和珍,有47人遇难,伤近200人。
三是解析。这是达成教学目的重点过程。抛弃传统习惯上的,分段、概括段义、总结主题、总结写作特点的老旧模式。采用由教师预设、把握、引导,同学广泛参与、自由随便参与的问题解析法进行教学。鼓励同学寻找、提出疑问,调动同学自己思考寻求解答,不同意见同学可以争论。答对、答错都是成功。达到让同学思考起来、说起来、精神起来的教学过程目标;达到训练提高同学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知识目标。
四是迁移。抓住作者关注人民疾苦、关注社会进步的爱国情怀,及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周正龙啊、三聚氰胺啊,多起来的广场啊,亮起来的夜灯啊,老旧的校舍啊。让学生述说、议论、表达情感,越热烈越好。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把在课文学习中体会到的,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文法,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加以实践应用,发现好的老师及时肯定,学生的精神会为之一震,鲁迅的本事转眼间自己也会了,多好啊,能不高兴吗。二是潜移默化地进行了爱国教育、做人的责任感教育。通过自然迁移的教学实践,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五是训练。在顺利实现教学迁移后,发现同学普遍感兴趣的话题,再引导同学充分议论后,趁着学生感情热度尚未消退,不留空间,成热打铁,及时布置作文作业,要求速度快、表达充分,叙述明白,观点鲜明,感情充沛。目的是强化本课学习的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努力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成学生的知识,实现知识从书本到学生的迁移。
通过这样的五步教学,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高兴、积极、勤奋;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重责任的丰富情感。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上课要必须要有情感,语言要活泼生动;不能呆、不能木,语言不能像个瘪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