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设计:江苏省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分校 杨黎明 评点:江苏省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分校 曹介梁 【教材简析】 本文作者深情追溯了他留学日本期间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回忆了先生对自己的亲切关怀和严格教海,抒发了怀念之情,并追述了自已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历程,表现了不忘恩师教导,认真做人的决心。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顺序记叙,脉络清晰,其中始终贯穿着作者的爱国激情,语言质朴,饱含深情。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2、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难点是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工具书学习页下注解,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开场白: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鲁迅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的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出示文题、作者)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二、检查预习 1、组织学生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明确: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2、读准加点字的字音,并解释词义: 绯红 宛如 驿站 解剖 油光可鉴 畸形 不逊 匿名 杳无消息 诘责 凄然 教诲 瞥见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先请学生读并解释,老师引导学生评价、判断、补充)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语: 通过检查预习,可以感知到大家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3、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四、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列出结构图。 2、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与藤野在仙台相处 离别 相别后 深切怀念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显示图片)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五、精读品析 1、教师指导语: 大家初读课文后,已经深深地感受到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敬仰之情,那么藤野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要求: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 2、阅读课文,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3、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过程: 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分析藤野的形象。 2、学生朗读11~23段,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 1、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教师小结: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样的思想品质。 2、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教师小结:读到此,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 六、课后学习 学习本文“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出藤野先生外貌的白描手法,写出自己或同学的外貌或典型性格特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品味语言,理解主题。 〖教学设计〗 一、情感体验 教师指导语: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过程:学生思考,研讨交流。 明确: 1、⑴ 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不学无术思想腐朽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⑵ 去仙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爱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⑶ 弃医从文(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爱国 电影事件──思想受到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电影注释:(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时期,一次,青年鲁迅看到这样一个镜头:一个被认为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捉住杀头示众。而围观的众多中国人,各个麻木不仁。再加上他周围的一些受军国主义影响的人,大肆叫嚣,使年轻的鲁迅深受刺激,愤怒和悲痛嚼住了他的心。使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对于他们,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重要的是改变人的精神。电影事件,打破了鲁迅医学救国的幻想,从此他便终止学医,决计要学文艺了。) 2、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热情赞颂高度评价 藏讲义 爱国 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 写文章 救国 二、品味语言,理解文意 1、要求: ⑴ 让学生朗读课文1、2段,思考: ①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② “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⑵ 学生集体诵读第5段,思考: ① 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② “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⑶ 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1语段,合作探究: ① 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②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③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④ 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过程:学生交流后回答。 3、明确: ⑴ ① 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朝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② 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 ⑵ ① “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②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⑶ ① 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人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出的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期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② 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已看作局外人,旁观者。 ③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④ 匿名信事件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已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三、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教师导入语: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论争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要求: 1、课文写了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过程:学生各抒己见,激烈争论。 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如下:较倾向于:“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为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叙述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恰如结尾处点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而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从全文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也正因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藤野的形象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你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你译出加入。”1936年鲁迅又向来到上海的增田涉打听藤野的近况,可见其怀念之情。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 四、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刻地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五、课后学习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 2、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点评】 本教学设计板块清晰,教学目的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解读课文的内容,并通过赏析精彩段落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通过对重点句含义的理解,加深对主题思想的领悟。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都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空间和思考空间。整个教学过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藤野先生,鲁迅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藤野先生》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