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评点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相传”足见时间久远,“很大”、“百草”可知任其生长野草,并无名花异卉,十分荒凉。]。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点明是旧事重提。“早已”、“连……也……”含蓄地流露出一种遗憾之情,给全文定下了留恋的基调。],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此句暗示“乐”不在景物。那“乐”在那儿呢?]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泥墙根一带”,地方不大,何况又“短短的”,就有“无限趣味”,那园中的趣味一定是到处皆是了。)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此段尽写荒园之乐:热天的百草园在孩子眼里草木葱茏,色彩斑斓,昆虫鸣唱,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园中有好看的景物:颜色“碧绿”(菜长得旺盛)、“紫红”(桑椹成熟,令人眼馋);形状“肥胖”(黄蜂体态特征)、“缠络着”(两种藤树的生态特征);动态“伏”、“窜”。园中有好听的声音:“低唱”、“弹琴”(油蛉和蟋蟀和谐的叫声)。园中有好玩的:斑蝥从后窍喷雾;像人形的何首乌根吃了可以成仙。园中有好吃的:“又酸又甜”。而且,“碧绿”和“紫红”,“伏”和“窜”,“肥胖”和“轻捷”,“长吟”和“低唱”,“高大”的树上和“断砖”底下等等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但给人印象鲜明,强烈,还让人感到园中景物真是丰富多采,各式各样,的确乐趣“无限”。作者选词炼句到了引人入胜的地步。原写为,“四面一看”,后改成“四面看时”。“一看”强调“看”,而且是全神贯注,看的对象明确,看的心情急切。“看时”强调“时”,不是先有看的对象,而是看时发现对象,看的神态比较从容。此句是读书人为四面寻找而看,“看时”就很准确了。]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的,──当然睡不着。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这段文字是作者说到百草园中的长草时的一个很自然的联想,从思想内容上看,丰富、拓展了主体部分,并与主体部分构成有机的结合。这段联想,文字不多,情节离奇而有起伏,再加上半夜妖来时门外“沙沙沙”的声音描摹,读书人“抖作一团”时金光飞出的气氛渲染,法力降妖的惊险场景的铺叙,多么神秘,多么有趣!]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是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这句原写为:“这故事使我很担心,夏夜乘凉,有时觉得胆怯。”增加了“觉得做人之险”,含义深广了,触及了社会的病根,句子分量比“担心”重多了。美女柔声媚态的叫声和笑脸后面暗藏杀机,当然让人觉得做人之险。少年的鲁迅多想能有对付妖气的武器!“总”字是作者后添上去的。一个“总”字,强调了“还是没有得到”的遗憾心情。这句中的“赤练蛇和美女蛇”是指相传的故事中的蛇。因为故事带有神奇色彩,当然决不会真有的。鲁迅此句极含蓄地告诉我们“直到现在”也还是想得到“飞蜈蚣”,决不是因为见到了故事中的蛇。那么,鲁迅旧事重提的目的是什么,就令人回味了。此段议论非常得体在如行云流水般宛转自如的记叙描写后的这段议论,像水中的浪花,不能不让人联想1926年前后鲁迅先生与形形色色势力进行复杂尖锐斗争的经历,感到它另有深蕴。记叙与议论浑然无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性与战斗性。]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可”字有转折意,强调雪天百草园是有趣味的。]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9个动词写出了捕鸟时的动作和紧张心情,连回忆时的愉快心情,也不自禁地流露了出来。]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小”字是作者后添上去的,“小半天”对表现闰土父亲善于捕鸟是很有力的。“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和上句“我”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曾经”一词是作者后增补上去的,准确地表明了问闰土父亲的时间。]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对闰土父亲的描写简短却很传神,捕鸟经验的丰富,耐心诚恳,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平淡的叙述中,洋溢着崇敬,佩服的真挚感情。]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不知道”三个字透着无奈与忧愁。“全城”原写为“本城”。“本城”只表明是自己所居住的城。“全城”不但表明了范围,而且和“最”字相配搭,让人看到了这个书塾严厉的程度。]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三个“也许是”猜测原因,仔细寻找些无拘无束尽情玩耍时可能会惹怒大人的过错,推断出去三味书屋是一种惩罚,表现了惧怕的心理。“都无从知道”说明事实可能有,但都不是可以构成惩罚的理由。],……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两个“Ade”(德语中的亲呢的儿语)传意传神,摩情摩态!维妙维肖地刻画了少年鲁迅对小动物,对植物等有趣的自然界恋恋不舍的稚态和依依惜别的深情。]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这是过渡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地点迁移,生活变了,没有过渡何以连得起来?这不只是结构上的过渡,也是思想感情的过渡!]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原写成“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不渊博。”阿长无文化,本谈不上“渊博”,鲁迅却与渊博的东方朔和塾师相提对比,意不在鄙视阿长,倒是在渊博的宿儒。后修改特又加上“毕竟”一词,再强调了一下,对比的意味更浓。原是将引号中的话放在“赶忙问”的后边的。后作者改为对话在前,叙述语放在后,让读者的思路紧跟着上句(“可以问先生”)的一个问字展开,眼前出现一个对话的场面,也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在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非常用功。寿洙邻说鲁迅:“风度矜贵,从不违犯学规。”“虽不注意正课,但未尝欠课,一见了了,不劳记诵,间出余技为同学捉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一个“也”字与百草园并列,鲁迅认为在这里也是有趣的。],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最初没有“可”字,添上“可”字能深深地表达出“就不行了”的忧惧心情。],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多可爱的一位老先生,虽然严厉,但不失开明。]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一种非常投入地、声情并茂的朗读![“头”字原先写的是“脸”字。“摇着”二字是后添上去的。这一改一添,部位准确了,姿态也写得更细。“脸”不能“摇着”。没有“摇着”,后边的两个“拗过去”就是很吃力的动作,而不是读书入神的姿态了。这段文字十分俏皮]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童年的鲁迅最爱书。当长妈妈为他买到《三哼经》时,他好像“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他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如数家珍似地交代描画的内容和数量。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己的聪慧和劳绩充满自豪的感情。这是他童年时怀着最美好的情趣描摹的“心艺”,是他的童心被艺术征服的见证,也是他对自由活泼生活的追求。这一大本童心的结晶明珠投暗,实在令人痛惜。这句话表现出一种惆怅的失落感,凭着人生经验的通感,也最能勾起读者的神思遐想,点燃我们追忆童年的情感之火,从永远失落、不可复来的岁月中追寻出它的美感来。结尾言简意深,令人咀嚼。]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评点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