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难点解析 生:本文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
师:1931年“9·18”以后,东北沦陷,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
1934年4月,国民党的反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头子段其瑞等,又发起请第九世班禅于4·28~5·18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菩萨来保佑”,说什么“今则人心浸(浸:逐渐。)之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
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也发表《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论,散布“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的失败主义论调。资产阶级及走狗文人也回声响应。
1934年9月25日,鲁迅先生针对这种悲观论调,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对上述论调予以有力的驳斥,辨明是什么样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
师:概括第一部分(1、2段)的意思。
生:树靶子。摆出(转述)敌论的论据和论点。
师:论敌的论据是什么?
生:1、自夸“地大物博”;2、寄希望于国联;3、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这第一段以时间为线索,简略回顾几年以来中国上层及为其服务的舆论界的对中国前途的态度。
师:论敌的论点是什么?
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师:第二段中“有人”,是指什么人?
生: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在舆论界的代理人梁实秋之流。
师:第二部分(3、4、5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生:揭示所谓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只是那些卖国反共的反动统治者。他们不仅早已失掉了自信力,而且失去了他信力,更为卑劣的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生:这一部分是怎样批驳敌论的?
师:这一部分采用了驳论证的驳论方式,运用了直接反驳的驳论方法,层层剥笋,揭露了敌论论证的错误(也就是说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和敌论论点的欺骗性。鲁迅先生在肯定敌方三个论据“是事实”的前提下,指出了这并不是“自信力”的根据,只不过是曾有过“他信力”和正在发展着“自欺力”的表现而已。揭示其论证的错误,不合逻辑;揭露其宣扬“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实质是发展“自欺力”。
师:第三部分(6、7、8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生:满腔热诚地歌颂“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师:这一部分是怎样批驳敌论的?请同学们试着分析一下。
生:这部分进一步结合正面议论,运用间接反驳的方法,揭露那种玄虚的信它骗己行为,并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师:答得很好。敌论用“一部分”(且并非本质的“一部分”)中国人的所作所为来确证“全体”中国人的本质特征,是敌论在归纳推理的过程中犯了“以偏概全”或“推不出”的逻辑错误。鲁迅先生就是这样揭示敌论的论证错误,驳倒敌论点的。
师:第四部分(9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生:这部分是结论。启示人们擦亮眼睛,识别敌人的伪装,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中国的革命人民。
师: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早已失掉了自信力,并时时以自欺欺人的手段麻痹人民;同时歌颂具有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人民才是现代中国社会的脊梁。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难点解析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