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池新回
一、高一数学试题的特点
1.试题的考查内容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测试,注重课本知识与基本方法的考查,有许多试题的编制,是以“双基”为立足点,进行横向类比、纵向加深或陈题开放。试题考查的是对基础的掌握程度,做到了既考查全面知识,又突出考查重点知识,对重点知识保持了较高的比例,并达到了必要的深度,构成了试题的主体。
2.试题考查的重点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中较少出现刻板、繁难和偏怪的试题,避开了死记硬背的内容和繁琐的计算。对知识的考查侧重于理解和应用,而不是简单的重现,对有关知识与能力要求不作拓展与提高,同时考常见题型,各题都有比较常规的解法,解题思路的入口比较低,深入解题过程中设有不同层次的关卡,而且关卡的难度恰当,使考生的解题有拾级而上的感觉。
3.试题注意通法通性,淡化特殊技巧,有效地检测考生对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程度,着重考查了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与整合、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
4.整体难度较低,体现了试卷的模块检测功能,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即螺旋式上升,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养成关注课本的好习惯。
三、成绩分析
本次考试全市共有21607人参加,平均分为58.4分,80分以上4343人,优秀率20.1%,60分以上11452人,及格率为53%,最高分100分,最低分1分。
本次考试达标校共有15887人参加考试,平均分为63.9分,80分以上4128人,优秀率25.98%,60分以上10073人,及格率为63.4%,最高分100分,最低分1分。
四、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在这次期末数学考试中,我们共调查了三个达标校(尤溪一中,宁化一中,明溪一中)各两个班级的330名学生的答题情况。 从调查中发现,选择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难度普遍较低,分值相当,学生答题普遍较好,相对来说,第6、7、10题的得分稍差一些,暴露出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够透彻,对方法掌握不够灵活。填空题的第13、15题较易,第14、16难度适中,能力要求上也符合学生实际,有较好的区分度。选择填空平均得分40.798,得分率达到85%。
解答题的第17题考查了学生对函数有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由上表可见答题情况偏差,从调查了解到学生得分偏低,主要是单调性的证明不够规范。对函数的图象的本质不理解,对分段函数如何作图不理解,另外作图的细节问题也是失分另一原因。
第18题是考察学生对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的初步应用,根据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探索求直线的方程;根据给定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简单的求弦长问题。这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学生答题较好。
第19题是考察学生对空间中线线、线面、面面平行与垂直的互相转化以及立体几何简单证明,试题梯度小,思维量也不大,只要具有最基本的空间想象能力就能完成这道题,学生的整体得分比较好。当然从调查中也发现有部分学生不懂添加辅助线而出现零分情况,此外,也有定理条件书写不全,证明的逻辑性不够,不能准确应用立体几何语言阐述证题过程等问题。
第20题是一道简单的数形结合问题,让学生初步学会构建函数解决现实问题,这本是一道好题,只因为是课本的改造题,学生在课堂上已经接触过这类题型,对题型较熟悉。从调查中发现相当多的学生解题只有最后答案而无过程,造成满分率偏低。
第21题是解析几何与立体几何的小综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命题老师在设置这个题目时,也想难住一部分学生,所以整体得分不是太高。从调查中了解到,学生答题出现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对问题的理解表面化。第2问求组合体的体积,很多学生对几何体的结构特征认识不清,不善于观察几何图形等。
第22题考查函数的综合应用,作为压轴题,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从调查中可以发现,这个题目的得分率非常之低,而且第1问中就有部分学生不能以简洁的形式作答,反映了学生灵活运用函数性质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较差,更有部分学生因为繁杂的运算而失分。对于第3问考查了学生对函数性质的综合应用能力,难度较大,多数学生束手无策未能解题。
五、试题对高一数学教学的启示
1.与时俱进,提升课改。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很大的变化,要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的观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新课程中的作用。当前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与时俱进的新课程改革,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都是新课程改革的倡导者和执行者。因此,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新课改的根本性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实质,明确各模块内容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向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思维的习惯,体会数学的美育意义,以《课程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数学教学。《课程标准》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强调过程与结果的有机整合。教师首先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要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能力”,“教学中要注意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要注意学生的应用意识”。我们知道,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成败十分敏感地反映在学生身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合作者。”
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了课程改革,我们的教学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我们应当要有更开阔的视野,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从课改进行的程度,从知识结构的调整更新等多方面分析。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把握今后的教学才有底气。问渠那有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我们的研究角度开阔后,新理念、新办法会油然而生,我们的教学质量一定会发生新的变化。
2.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国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新世纪的高中数学课程应发扬这种传统。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数学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课程设置和实施应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内涵,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双基”。我们在新课程的数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切实抓好基本概念及其性质,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并形成合理的网络结构。切不可忽视“三基”的落实,死抠一些难题的做法是非常危险的,一定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对“三基”的落实上,关健是要真正落实,经得起考验,只有“三基”扎实过关,才有可能去攻克难题。当然,任何考试对“三基”的考查,并非为考“三基”而考“三基”,采用的不是将其割裂开来进行机械或孤立的考查,而是将数学这门基础学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的考查,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灵活和正确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上期期末考试的试题皆“朴素”,既无高深的知识,又无生僻的技巧,许多题目取材于课本的基本题或基本题的改造,即使综合题也是由若干个基础题的组合加工而成的。学生在解答中,很大部分的失分是学生基础不扎实,数学的运算能力较差,对运算能力只有着狭隘的理解,对学过知识还是停留在记忆、模仿阶段,并未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当然难以灵活运用。我们在新课程的数学实施过程中,要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系统设计,立体发展,让学生在老师的传授中得到点拔、归纳,引导学生既当演员,又当导演,体验知识与能力掌握中的全过程。
3.注重过程教学,引导主动学习。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方式”。“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我们的教师要始终坚持指导学生自己进行数学基本思想、数学基本方法的提练,让学生从思想上去揭示问题的实质。遇到一个个问题时,能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观点上宏观地驾驭解题的思路,迅速地做出一般性解决,有效地展示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创造意识。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人主动的建构过程,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就是说,我们所教的数学必须是通过学生的主体感知、消化、改造,使之适合他们自己的数学结构才能被理解、掌握。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形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建构知识网络中培养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从而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生硬地将数学思想方法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则是食而不化,那么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就不能做到应对自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