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总体介绍
是贯彻执行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而编写的。
一、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
1.全面落实高中化学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科书全面落实这些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角度出发,构建教科书体系,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2.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对教科书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科书尽可能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改变学科中心的传统教科书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和智能的发展。
例如,教科书设计从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天性出发,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和个性化,这是一条重要的原则。鼓励学生提出个人的创造性的意见,不处处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培养探索技能、反思能力、与别人交流的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思想的开放性、对事实的尊重、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能够进行批判性思维,等等。
3.保证基础性,突出时代性,体现选择性
必修模块教科书通过精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突出,既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提供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为继续学习选修课程的学生打下必要的基础,也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选修模块的选材以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为主,注意到与必修模块教科书的合理衔接,促进基础知识的深化,拓宽知识面,提高化学素养,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力求反映现代化学发展的成就,积极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现课程的时代特色。
教科书中除正文外,编有多种资料供学生阅读或选学,提供带有*号的习题,供学生选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除教科书以外,试用过程中,逐渐组织提供系列化的配套教学资源。
4.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
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教科书创设了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探究过程,获取知识,学会合作与分享;通过对科学家的介绍、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等,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方法和养成科学态度。
重视实验在学习化学中的基础性作用,精心设计实验方案,积极开发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实验结论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取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探究能力,还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反映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
教科书不仅提供了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注意使学生了解化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如化学在促进生产发展、资源开发、材料制造、保障健康等方面的巨大贡献,使学生知道其他相关科学如医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与化学科学的密切关系等。内容的选择适当地反映了由于人类不恰当地运用科学技术成果而产生的负面影响,体现社会发展对化学科学提出的新要求,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科书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科学的亲切感并学习实用性知识。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学科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以便学生全面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
6.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重视学生生活经验,注重学生的亲历性
教科书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资源,因此力求增加对学生的亲和力。例如,教科书尽可能联系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从学生关心的具体问题引入;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提倡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又如,教科书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方法训练、过程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为一体;设计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形式;版面设计做到人性化,力求活泼大方,美观优雅;文字精炼流畅,尽可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和可读性;适当以图代文,以表格代文,以增大信息容量;为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选择性,教科书设置各种栏目供学生自学或复习之用,并为教师教学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教科书的设计思路
教科书注意正确处理社会发展需求,知识的逻辑顺序和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顺序以及认知规律的关系,处理好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区别与联系、各模块内容的要求与结构,合理构建教科书的体系。
1.必修模块教科书精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重点,既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提供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为继续学习选修课程的学生准备必要的基础。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全面落实这些目标,教科书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角度出发,构建教科书体系,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必修《化学1》和《化学2》是高中化学的基础,内容比较广泛,学科知识的深度与技能的掌握程度略低于过去,因为加强和突出基础性,所以在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方面,更好地体现出“少而精”的原则。《化学1》突出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系统地复习基本的化学反应、元素化合物基本知识、巩固化学实验基本技能,重视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实践与培养。《化学2》则是在化学1的基础上突出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作用,强调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关系,同时通过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来进一步认识化学结构和反应的关系。最终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这一大背景相联系,更加显现化学的重要性。
2.选修模块的内容以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为主,注意到与必修模块的合理衔接。选修模块的内容和必修模块同属于高中化学这门课程,在学科知识与教育理念上保持着内在系统性和水平的一致性,但相互之间又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是以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基础的,也就是说由其选择性的要求所决定。所以,选修模块的教科书在设计上不同于过去教科书的不同章节,且在重点与陈述方式等方面体现出各自的特点。
例如,《化学与生活》以介绍化学与健康、卫生、材料、环保等方面关系的知识为主,不追求化学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意在使学生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作用。而《化学反应原理》则是为对化学原理有较高要求的学生所设计的,在陈述方式和内容深度上仍保持高中阶段应有的要求及与基础模块的衔接,但是更注重于学科知识的认知过程和要求,在叙述与推演上更重视事物间的科学内涵与发展的逻辑关系。
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视科学探究活动,注重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为了帮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科书还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在呈现知识时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注意启发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尽可能以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引入,合理构建教学情境;编入了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和养成科学态度,例如,探究铁盐和铝盐的净水作用,调查分析空气污染的成因,设计电池装置,上网查阅元素周期表等;充分注意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适当引入科技、资料等,以增强对科学的亲切感并学习新知识,例如,介绍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饮用水消毒、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反映现代化学发展的成就,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现时代特色,例如介绍未来金属钛、新型材料、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等。
三、教科书的结构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新的高中化学课程由8个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选修包括6个模块,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各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高中化学
课 程
选修课程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技术
物质结构与性质
化学反应原理
有机化学基础
实验化学
必修课程
化学1
化学2
1.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要求学生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内容主题包括“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等。教科书各章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化学1
从实验学化学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金属及其化合物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化学2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化学反应与能量
有机化合物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2.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更深刻地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提高化学科学素养,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选修课程包括6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所有学生至少应从中选择一个模块进行学习。
3.教科书体例结构
教科书按章节编排,简单结构如下图所示:
4.关于栏目的几点说明
【实验】不区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根据实验内容和各校的不同条件,可由教师演示,也可边讲边实验或学生探究。同时为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提供必要的引导或建议。
【科学探究】以探究为目的,具有思考性、探索性的学生活动。提供探究课题,创设学习情境,呈现探究过程,体现知识获得过程和方法。在教科书中,设计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科学探究活动,涉及多种不同的科学探究过程,蕴涵了多种科学方法,有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
【思考与交流】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并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活动沟通和交流。
【学与问】提出问题或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思考问题并发现问题,学习提出问题。
【科学视野】属于辅助教学内容的一些阅读资料,多为联系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的一些内容。可拓展学生视野,但又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科学史话】化学史料、化学发现等。
【资料卡片】数据资料、小常识等。
【实践活动】一些与社会相关课题的调查活动、研究、课外小实验等。例如,通过设计一些研究方案,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查找资料和进行社会调查,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关注社会的情感;通过对现实的研究,提高学生判断及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和组织能力。
【信息搜索】提供信息线索,如网址、书目等。
【习题】思考题、练习题、开放式习题、实践性题目。
四、使用教科书的建议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努力更新教育观念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是国家对高中阶段学生化学学习的要求,化学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性质、理念、目标的具体体现。使用新教科书,首先应该从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开始,结合教科书领会课程性质、理念、目标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
要重新认识教科书,过去总是认为“教科书就是知识”。因此,教科书内容一般都是定论、共识或公认的原理、定理等,而很少提及有争议的问题,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认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随着新课程的发展,对教科书的认识也应有新的变化──“教科书是范例”,也就是把教科书看作是一种基本教学资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获得知识的学习案例或范例,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引起学生分析、理解并进行反思、批判,最终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这一过程中,从中领悟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就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和研讨的余地,而这种获取知识的能力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用。
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还有很多事物需要重新认识,如对教师角色变化的认识,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对全面评价的认识……这些需要教师在实践中逐步体会。
2.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课改提供的自主创造空间
为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除应更新教育观念外,还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新课程的开放性特征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不仅应有广博的化学科学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掌握一些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如激励学生的技能、组织学生活动的技能、使用计算机等电化教学设施的技能、社会活动技能、开拓教学资源的技能、评价技能等。
改变师生关系,转变工作方式 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应更加紧密地合作。
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认识课堂、认识教科书,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例如,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更加广泛的学习资源等。
教学方法多样化、最优化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化学教学中有多种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问题解决法、自学法、归纳法、演绎法……例如,讲授法是教师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也是在较短时间完成较多教学任务的有效办法。探究法则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各种教学法中,教师均应注意渗透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在使用新教科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最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在多数情况时,在一堂课中多种教学方法可以结合或交替使用。一句话,就是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实事求是地选择教学方法,这也就是最优化的思想。
教科书中安排了许多实验、科学探究等活动,要认真组织和实施。新课程实验不分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目的是让教师去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尽可能多地开设学生实验。因此,教师对化学教科书中的实验不仅要做、会做,还应该十分有把握。并从中挑选实验室条件已具备、学生能在课内完成、能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比较安全的实验尽可能都让学生去完成。教师要努力去改进实验,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成功率更高。
评价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既要促进全体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可以采取包括活动表现评价、学习档案评价、实验评价、纸笔测验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保证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
3.使教学目标多元化,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避免走只重视“知识与技能”单维目标的老路。
例如,在备课时要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更要备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备教学手段及情景设计等。又如,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学会学习的技能;通过实验学会基本操作的技能;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体验探究过程并获得探究的乐趣;通过思考和问题讨论认识化学知识的规律性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根据元素及化合物性质联系其用途,了解化学知识的价值,发展学生的兴趣,感受生活的多彩。
4.全面了解教科书体系,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教师应全面了解高中必修、选修课程的内容,清楚各模块的知识结构以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清楚各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整体把握教科书的深广度,提高自己对教科书的驾驭能力。
尤其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钻研课程标准,严格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和教学要求,克服传统惯性和“一步到位”的思想,不要随意提高知识难度。例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第二章,对“胶体”,只涉及它的介稳性、丁达尔效应,对于胶体其他性质则不涉及。对于“离子反应”,只要求学生知道溶液中离子的来源(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只要求学生知道有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而化合价升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现,不要引入利用“双线桥”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也仅限于教科书的例子;不必引入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和较复杂的计算以及“单线桥”等内容。这里所提及的某些问题在第三、四章元素及化合物的章节中及化学2中还会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不是在知识首次出现时就能一下子达到的。
5.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教科书中设计了许多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运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发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建议教师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例如:
精心设计新知识的引入方式
创设问题情景
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设计比较详尽的活动步骤
准备活动所需资料或材料
创设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设计阅读提纲
积极组织和参与交流讨论
鼓励学生在课外思考和研究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
培养学生运用自学、观察、推理、演绎等方法来理解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鼓励学生自己评价
6.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教科书以多种形式提供了相当数量的与社会、生活、健康、环境紧密联系的内容,并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其中。高中学生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教师应充分关注化学科学的发展,关注化学应用的具体事例,关注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补充一些鲜活生动的事例,以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
化学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人们对化学的误解与疏远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作为基础科学教育课程的化学必须面对这一现实,用科学态度来看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在介绍元素及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与应用时,不回避某些物质对环境、健康可能的负面影响,更应突出化学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可能的方向、作用及贡献,这体现了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7.以教科书为基础,努力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教科书是基本的课程资源,除此以外,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化学课程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促进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目的、计划的课堂教学,仍然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渠道,因此,最经常、最直接和最活跃的课程资源来自以教科书为主要媒体而进行的师生教学活动;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则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和拓展,关于这一点,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包括来自图书、报刊、音像资源、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来自社区的生产、生活的生动实践性课程资源;来自各个方面和多种形式教学研究活动的教师之间交流性课程资源等。在本书中,考虑到各地学校不同的条件,不仅提供了一些在教学过程可能遇到的活动建议和教学资源,而且提供了可供查询的互联网网址、参考书目等。
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的重大变革,是一件关系到千百万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大事,也是一个逐渐探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课程改革这一伟大事业中,作为课程改革主力军的您──教师,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我们真诚希望您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勇于探索,积极创造,努力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我们也真诚希望您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爱护和培育这一新生事物,提出您的意见和修改建议。我们坚信经过几年的试用和修改,当新的教科书中融入广大试用教师的经验、心血时,教科书将逐渐丰富,更加完善起来。我们有决心和信心,与广大教师一道,共同缔造一套新世纪的化学教科书,共同成就教育改革大业。
五、开发教材资源
教科书是基本的课程资源,除此以外,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化学课程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促进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我们将组织开发有关的教材资源,如图书(教师教学用书、配套实验类、探究活动类、练习指导类、教师培训类、补充拓展资料类、教学设计及教案等)、音像(实际情景、现场实验等)、电子(教学指导、实验指导、练习、网络)等资源;并且,考虑到各地学校不同的条件,在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中,不仅提供了一些在教学过程可能遇到的活动建议和教学资源,而且提供了可供查询的互联网网址、参考书目等。
六、教科书的版式设计和印刷方式
教科书的版式设计和印刷方式和质量,会直接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化学产生影响,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版式设计上,与初中的设计有所区别,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既注意生动活泼的形式,又考虑到高中教科书应有一定的严肃性,在设计上作到活泼大方。在印刷方式上,我们根据各模块教科书的内容和图画的数量,采用了彩色和黑白两种方式,注意节约,降低学生购书费用。
七、编写研究及编写队伍的组成
教科书的编写建立在深入研究,广泛合作的基础之上。编写组研究了化学科学的历史及发展,查阅了各国不同类型的课程和教材,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了我国教科书发展的历程和多套教科书,最终确定了新教科书的体系结构。成立多个专题研究小组,如实验、探究课题组、习题研究课题组、学科专项研究课题组等。同时,进行了大量调查工作,深入工厂、学校、科研单位访问、参观和调查,并召开了调研会、座谈会等。
编写队伍中包括化学学科专家、化学教育专家、一线教研员、中学教师及教材专职编写人员等。每册教科书成稿后均召开了审稿会,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反复修改。但是,按照模块形式编写教科书,还缺乏经验和教学实践;对于教科书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都能够起到恰如其分的“指导”作用,更有难以尽善的感觉,为此迫切期望使用本教科书的教师和同学们提出建议和批评。也诚挚地希望化学教育的专家学者和关心化学教学改革的社会各界人士给以关注及指正。
我们确信,当新的教科书汲取了试用过程中的经验,融入了试验教师和学生的智慧和心血时,必将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更加符合教学的实际,更加为广大师生所热爱。
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 必修1 必修2》培训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