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本文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本文形色兼美,声情并茂,极具韵味,非常适宜朗读。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本单元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这样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
(2)过程及方法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顷序深入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通过组内合作、讨论、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情感,树立为理想而奋斗的意识。为了让学尘更好的理解文章,把握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这个重点,突破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这个难点,再依据课文内容自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课堂中学尘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在充分获得修改体验的基础上,领悟课文所讲的内容。开放的教学视野,和谐的交往互动,独有的情感体验与自学的教学流程,将会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说学情
1、学情分析:
(1)说已有知识和经验 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2)说学习方法和技巧
反复阅读、组织讨论是学好本课的重要方法。教学中充分做到“学生质疑、学生讨论、学生答疑、学生评价”。
(3)说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我任教的班级有良好的学风和集体凝聚力,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深入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尤其关注平时言少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敢于质疑,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探究活动中;而那些平时主动发言、思考深入的学生,积极引导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养成善于争鸣、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使各类学生通过探究活动,都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展。
2、校情分析:
东北育才学校是全国重点中学之一,学校以“优才教育”为模式,培养具有领袖式素质的人才。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多媒体操作平台。学生们各方面素质较高,学习语文较主动,语感较好,能充分适应多媒体教学。
四、说教法
1、创设情境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用多媒体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唤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如临其境,能联系生活,入情入境,尽情发挥想像,释放自己的情感。
2、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主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朗读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感情,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朗读感悟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宋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在教学中应用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要进行适时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五、说教学程序
1、铺垫,创设情境激兴趣。
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盏渴求知识的灯,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去点燃它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先鼓励学生说:“同学们平时都讲得很精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倾听你的声音。”再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做生动的介绍,丰富了学生的想像。经过老师这么一点拨,学生的表现欲就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表达的欲望也就十分强烈了。
2、感知,质疑解惑晓内容。
有了那么多的想象之后,学生在好胜心和求知欲下,学习变得相当主动,产生了赶紧学的欲望,这样感知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此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一边播放配有声乐的朗读(《春江花月夜》),一边让学生看课文。学生眼看课文、耳听录音,就很快的知晓课文大意了。在听的过程中,请学生把不懂的或不易懂的字词句划下来,比如:“朗润”,学生没有生活的基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听完以后,请同学相互交流。此时老师要做的是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古人尝云:学贵有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许多个性化的问题,对课文内容的反应也是多元化的。老师在这个环节中,应当鼓励学生发问,培养质疑精神,让学生乐问,促进自主学习,让学生善问。课文的语言传神尽意,学生理解了内容,但可能对文章那优美的语言,还没有注意,更没有对文章动情。怎样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呢?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读。
(1)、理清思路,欣赏结构美
叶圣陶认为“看整篇文章,要看明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是有路的……”理清文章的脉络,有助于课文的背诵。通过前面三个问题的解决,引领学生分析文章由盼春到绘春到赞春的结构,绘春部分则山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部分构成,从轮廓到细部、从花草到春风春雨,从大自然画面到人们的活动画面。从而欣赏本文安排有序、层次分明、思路清晰的结构美。
(2)、披文入境,领悟意境美
这是文章赏析的重点部分,即赏析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春景图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于这前五幅图有相似之处,教师先引导学生重点赏析春草图,教给他们分析段落的方法。根据新课标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后面的几幅图则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通过学生组内合作、探索宋完成学习任务。精彩回放:在精析春草图时,通过自由朗读后,启发学生整体把握整段的描写体现出了春草的那些特点?(提示学生描写应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请学生表演小草偷偷地“钻”,引导他们体验作者的用词之妙,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表演,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体验之后,山他们自己说出这两个词用得好在哪儿,然后,设置情景,继续体验。如果你是小草,在厚厚的土壤下等待了一个冬季,当春天来临时,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偷偷地破土而出时,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此时,学生己完全融入所设情景中,他们或托腮沉思、或奋笔疾书,在不知不觉中,己展开想象的翅膀,乘着思维的东风,融入春草的情感体验中。接着,提问“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入的活动呢?把学生的思路引到写法上来,(山多媒体提供的表格来总结)总结春草图的写作特点。按照由物到人的顺序,通过正面、侧面相结合的写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草的嫩、绿、多、软的特征。最问询问,读了这一段,你能感觉到作者描绘春草图时的感情如何?那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情感呢?转而指导学生朗读,令其明白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要读出感情,令听者如临其境。这样,用带有梯步的几个问题,激发学生兴趣,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打开想象之门,使学生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交流去表达。既赏析了春景图,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赏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全班推选,选一名组织能力强的主持人上台主持赏析活动。把时间留给学生、把发现留给学生,把个性体验也留给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通过学生质疑、学生讨论、学生答疑、学生评价,让他们充分地体验自主学习的喜悦,充分体验作为一个发现者、一个研究者、一个探索者的成就感。引领他们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进入一个幽深迷人春之意境。这样调动学生的五官,触动学生的灵魂,让他们进入散文意境,与文章产生共鸣,从而山形象到抽象地获得美的感受和启迪。
(3)、品味词句,鉴赏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强烈。默读课文,说说本文哪些方面语句最能打动你的心?原因是什么?集思广益谈感悟、采用学生自疑自悟,自问自答的方式,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力争人人动口、动手、动脑,全员参与教师仅作适当导引、点拨。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让学生懂得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同时,归纳总结出本文的写作特色,在以后的写景散文中学习本文“观察细致,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的写作方法。
(4)、自山朗读,读出情感美
“文以情方能动人”,请同学们谈谈,经过刚才一番朗读,你此刻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有的说春天是太阳;有的说春天的感觉是柔和;还有的说春天是生命。经过这样一引导,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丌了,更是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如果前面的环节是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那么此时就是走出文本,进行阅读反思,进一步辩明文本的思想感情、价值取向、文化品位和艺术特色。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想像,并用自己认为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本是创造,老师又怎能轻易的否定呢?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一直处于激活的状态,课堂气氛涌动着创造的生命力。
3、语言课程标准中指出:语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启迪学生把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请同学们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是怎样去感觉春天的?那些优美的景色为什么你就没有注意到呢?其实生活中不缺乏美,而是少了发现美的眼睛啊。课外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大自然中的四季,也仿照此课文,写下一篇有关季节的作文。把这些问题带给学生,与学生们的生活相联系在一起,学生从中体验到语言真有用,学好语言大有作为,同时体会到语言的博大精深。教学反思: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力求集朗读、评价于一体,熔理解、感悟、欣赏于一炉,在整个流程中凸现三个统一:
1、学生主体与老师主导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说话的权利交给学生,老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不迷失方向,合理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设计的核心。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确认语言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在课程内容上,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在学习方式上构建开放、盥洗的人文气息,在课堂教学上实现师生心灵相通,体现课堂的人文关怀。
3、个体讨论与集体讲授的统一。
本着便捷恰恰高效的原则,讨论与讲授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共同学习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