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H >> 荷塘月色 >> 正文

 

以文求诗 因文会心──以《荷塘月色》为例谈一堂现代文学课的上法

以文求诗 因文会心   ──以《荷塘月色》为例谈一堂现代文学课的上法   安徽省淮北市临涣煤矿中学 吴礼明       张虹老师是今年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我的同乡,她要上一节新教师新课堂展示课,问我怎么上。我问她选哪一篇课文,她说选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课。我说,好,但这一课上法很多,很多课堂其实都是隔靴搔痒,要依照文本的路径和上出新意其实是不容易的。   我对这一课以前也作过一点思考,写过一个文字《一个传统文士内心的郁闷》(或《〈荷塘月色〉“闲愁”说》),主要的意思有四点。一是对所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一篇的文眼的看法。我认为全篇如果有眼的话,并不在开首的这句,而是行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在月下的内心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天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为什么课文的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课文中“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为什么作者在后半部说“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在这一段中找到答案或线索。比如“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伏线在“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里。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中的“且”字也有暗暗关涉下文的意思。这段内心独白虚虚实实,给人摇曳不尽之感,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熔材》中所谓的“居一篇之要”。   其次是这篇文章的意旨究竟在哪里。北大钱理群先生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作的分析认为,要理解朱先生的心境不能离开他的《那里走》和《一封信》的内容,并锁定作者为当前发生的国共事件而生苦闷之情,因而徘徊于月下,或者认为他感叹于在国共之间如何艰难的寻找另一条道路的问题,但这是明显的不涉及文本特征的政治式的图解,从客观角度看,这也只是一种臆断式的陈说,并不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而对于文中已有的暗示则置若罔闻,如“像今天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着是个自由的人”。由此可见,钱先生的解读也只是一种路数,当与否,可能还要联系文本内容来确证的。   再次是,在谈到朱自清先生夜游月下荷塘的那三节有名的文字时,许多人都着眼于欣赏,而忽视了这三节文字在文中的结构位置及其功能。这是其较为凸出的弱点所在。欣赏固然必要,若离开了文本与作者当时的特定的心境,这三节文字与寻常的记游文字又有何分别呢?值得注意的是,排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才有暂得于月下的荷塘,而终究是孤独的,所以才有南朝采莲旧事的遥想。这样看来,“不平静”只是背景与导因,本文要抒发的是月下暂得的逍遥之乐与行暂的人生的自由感,以及由此对人生的某种较深层次的感悟与体认。正因为如此,才有月下荷塘的荷、香、风、月的自然生命的灵动,才有其朦胧绰约的风情,才有其雅淡与狰狞交织着的和谐之美。   当然,《荷塘月色》之所以成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佳作,在显示层面上,似乎很得力于作品作融情入景的渲染描摹。其清新的美丽景象,浓郁的诗情意,尤其是那田田荷叶,朵朵荷花,缕缕清香,溶溶月色,无不让人倾心与玩摩之不已。那飘渺轻纱掩映下的荷塘月景,恰恰是当时作者心境的微妙展示。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荷塘月色无疑就是作者心灵的一种外化。他要寻得自由自在的所在,毫无尘世的羁绊,并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以摆脱内心连日不得安宁的状况,哪怕是刹那间的心宁与神安。在这里,一切无不与他的心境相契合。他沉静在这样的气氛里,他感到了行暂的静默的喜悦,并使作品流溢着一种婉约中和的温柔敦厚的情韵。这也让我们也与他一道分享到了他体验到的那种内心的喜悦,以及他心灵深处那缕缕微妙的律动。   而在隐示层次上,那种“融情入景的渲染描摹”也许并非行文的目的所在。进而言之,如果懂得这种在沉静于荷香之中体悟到的自然生命的情韵越深,则达到的或独悟到的人生经验或体验就越丰富,那么所达成的人生层次与境界就越高。而在修为的层次上,在主体与客体的互视与交流中,这份体验却必须作无尽的更新,从而在每一个外物着眼点与人的心灵感应区之间重新架构一座梁,也从而在这种互对的交融中显示主体精神与意念的充溢与生气来。那么,反观来路,如果有沉沉或渺渺的隔膜横亘于面前,就自然会觉着这月下之梦的沉迷与梦醒的空幻。在行文中,作者写到:“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也强化了作者月下的远离尘嚣世界的幽静与默谧之感。然而梦醒时分应当是微苦的。的确,作者感到:“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种微苦或者说新的“不宁静”,我想,就是那独处的境界与不自由的人生之间的矛盾。而月下荷塘式的行暂之美与对南朝“采莲”旧事的追想就显得分外的醒目而令人一声轻叹了。这是一种对人生缺憾的感伤,表现出来的就如同古代诗词中“闲愁”的感伤心态。(具体分析参见《一个传统文士内心的郁闷》)   再次是作者的心灵的路数。其实作者的内心的情感的变化也有一个微妙的波动过程。“这几天新里颇不宁静”是写作的切入点,可以见出他内心难以释怀的某种郁结之深。继而在幽僻的环境中有一个意外的收获,感觉是个“自由的人”,此可见其内心的不宁静乃是人生束缚与思想上的不自由。他在这样的境遇中不觉“自失”起来了,行文散发着一种淡淡的“自失”的情趣。但蝉声和蛙声又使他感到无形的孤独和寂寞,于是他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而在前文中他却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而“热闹”与“群居”之乐却是他“现在无福消受的”,所以牵延旧梦,感怀往事,内心到底又不宁静了。真所谓:“华章写尽池塘色,暂得逍遥悲辛眠。多情无奈延旧梦,荷月如何却尘心。”的确,群居与热闹当然非个人独狎的生活空间。实际上小梦可做──妻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笼罩着轻纱似的梦,小睡,荷塘上的氤氲夜气──但酣眠难为,作者神往于江南采莲,似乎是一个不能企及的梦想。这或许含着当时笼罩在知识分子心头的时代气氛所致的因素。但月下荷塘的一番漫游,并不能解决作者的心灵“不宁”的问题。而心灵的孤寂与微苦恐怕是处于动乱年代士人心中共有的一种心态。这一点,我们从魏晋六朝以来就看得非常明显了。   但以上只是学理层面上的分析,如果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只要作独白式的讲解就可以了,但在讲求师生平等、以对话交流为主要方式的现代课堂上,并不以教师说了的为算,因为学生所理解到的,或他的期待究竟是什么样的,还要根据具体的课堂的情势。但教师在备课时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在这个环节上,要尽量把摩学生的心态,体现出备课环节上的“学生价值主体导向”。所以,上课的思路作了这样的设计:一是感知、赏鉴文章典雅清丽、富有韵味的语言,二是探寻作者心路,理解作品意旨。并以刘天华《良宵》、马思聪《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营造课堂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文章的优美的语言,进而理解、品味和赏鉴文章所涉的意象和意境,再进而探寻作者心路、理解作品,深化意旨。   在进入具体的课堂流程时,又设计了两个相关的关节,一是“美文感读”,下分“美句采撷”、“妙文细品”、“意境领略”和“华章赏读”几个部分;二是“文镜秘府”,分为(“蓝图描绘”、“沿波讨源”、)“作者心路”和“文境烛照”部分。设计的依据是依照李镇西老师的“读出自己”的风格,即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但无论如何,都存在着一个无限逼近或有限疏离于作者的一个过程。在“读”的环节上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到语言的深处。这个工作做得充分了,必能够唤起学生的阅读兴奋。根据课堂的现场情况看,这个设计是成功的。   这篇散文最大的特色是语言的美感。文章首先是以其语言的美打动读者,所以课堂对文章的理解就从这里开始。“美句采撷”,变教师僵化的讲解为学生的主动地寻找,一旦找到了在课堂上的位置,学生的心灵之门在自动开启的:   师:好。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可以说出理由,也可以不需要说理由)(话筒快速传递)   生:我最喜欢这几句: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在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这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生:我最喜欢这几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沐的美人。   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生: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生:荷花的“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等词语,还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等佳句。   生:作品中“叠字”,(以及运用的妙处)……   生:我最喜欢写《采莲赋》的那一段。   ……   “妙文细品”环节实则是对语言的质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理解”谈。“美句采撷”已为学生的言说打开了通道,这个环节也做得自然而生动:   师:下面大家能不能说说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地方?但一定要说出理由。   生: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   生:对荷花的描写,对月光的描写,等等,都表现的都是一种恬静愉快的心境。   生:“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主要表现的是一种惆怅的心情。   生:……,为了寻找宁静来到荷塘,在这里,他的心情获得了一种暂时的愉悦。   生:我比较喜欢《采莲赋》。   师:哦?是吗?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生:因为我觉得这一段写得特别快乐。“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还有《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   生:作者引用《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本身就说明他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因为作者说“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可以看出他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   尤其是对文中最鲜亮的特色比喻句的理解,学生也打破了我们在课堂上通常由于教师的对文学的枯燥的理解而出现的语法与修辞上生硬地搬套,也有了活泼的内容:   生:第4小节写静态荷花的三个比喻。这一比喻与作者的心境、期盼、追求相吻合,营造出一种纯美的非现实的境界。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用流水喻月光,一个“泻”字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写荷叶荷花“像笼着轻纱的梦”,表现了月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生: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生命力和情感,荷花的神韵都出来了。   师:比喻句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拟人句更添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   ……   课堂最大的亮点还在于“意境领略”部分。我在《诗的发散与散文的诗心》里说过,朱光潜先生说,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谈读诗的趣味的培养》)在作品面前,读者并不是旁观者。正因为如此,一首诗歌或是一篇散文才因腾声而有了切响,正如写作有了前言必有后语一样。于是人生才不至于寂寞,而世界也因重复而不断地有了新的内容。   诗不一定要以诗歌的面目出现才行。它可以渗透在散文中,浸润于小说里。现代文学真正的精髓性的东西,我们不能说不是关乎“诗的灵魂”的再现与表达了。的确,我们往往以是否具备“诗情意”“诗意的表达”来评价诗歌之外的问题成就与特色。朱光潜先生说,各人的天资不同,有些人生来对于诗就感觉到趣味,有些人生来对于诗就丝毫不感觉到趣味,也有些人只对于某一种诗才感觉到趣味。但是趣味是可以培养的。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谈读诗的趣味的培养》)理解诗歌需要散文化,或者解读散文又须我们有一颗诗心。   所以,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即学生对文本的字词有了一定的直接的感受,并对文中最触动他们心灵的文字有了一定的玩味与揣摩后,配以乐音,让他们对文章所营造的意象与意境和作品通过字词所表达出的作者胸臆和所要表达的意趣进行“自主建构”,并达到以情感心的效果。在课堂上,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面都有了诗的特质了。在此基础上的“华章赏读”也因而有了厚实的内容了。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常常困绕着我们,即是,既然写作“荷塘月色”并非本文的意旨之是在,那么,为什么还要花费很多的精力于玩味与揣摩呢?确实,问题问到了关键的点上了。从形式主义的文本学追求观看来,艺术中的任何内容都不可避免地表现为形式,形式是一定内容的表达程序,空洞的程序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内部,所谓的内容的事实是不会脱离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而独立存在的,它们是富有诗意的主题,是艺术的旋律(或形象),它们进入了诗作的整体之中,参与了审美意象的创造。也就是说,如果形式成分意味着审美成分,那么,艺术中的所有内容事实也都成为形式的现象。在形式主义看来,这种“形式”不仅包含内容,而且还包含新奇性。形式主义甚至认为如果没有新奇性就没有艺术性,这种新奇性是要唤起人们的“陌生化”效果,也就是说,习见的事物在作家那里获得了使人惊醒的效果,于是当我们阅读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如果不是出于文学感知的缺失,那么,我们在感受这三段文字给我们的美的感受后,是不会麻木的,相反,我们得更新我们的感受力。   那么,在这里,这三段文字似乎成了吸引我们感受力的一个诱饵,随着感受难度的加大,则感受持续的时间也势必随之延长。这就形式主义在文本学追求上的艰难化与延时化的道理。什克洛夫斯基说:“凡是有形象的地方,几乎都存在着陌生化的手法。”(傅延修《文本学──文本主义文论系统研究?第二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所以,在我们揣摩语言的一定语境后,必然由外部语境向内部语境延伸。所谓内外部语境,按照李镇西老师的说法,可以表示为,内部语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应等等;外部语境指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等。所谓阅读,主要就是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内部语境,感知、赏鉴朱自清先生的典雅清丽、富有韵味的语言,并透过外部语境,来探寻作者的心路,深入理解作品。   那么,从文中哪些语句中还可以了解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透过文本的梳理,下面的一些句子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逍遥”,流露出对现实环境的某种不满与孤独寂寞等心情。)   2、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且”字表明了虽只是暂得解脱,但透露出一丝的喜悦却很分明。)   3、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出现了新的“颇不宁静”。)   4、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采莲赋》描绘了一个热闹欢快的世界,“可惜”一词又告诉我们好梦难回。)   5、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毕业后作者又曾经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写下过不少赞美江南的文章。到了清华之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但佳境难寻,意苦难脱,而欲身难消,忆往怀旧,深情而绵绵不尽。)   由此,我们不难把握作者感情的脉博;在现实中(心里颇不宁静)的作者无法排遣心中的苦闷,因而要寻找感情的寄托。作者才夜游荷塘,去寻找宁静。作者找到了没有?在什么地方找到了?在自然环境的美丽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宁静,当作者回到家门,又回到了现实,心中的烦恼依旧。所以,作者极力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古代社会的自由快乐,是借以抒发对现实的某种不满,漫步荷塘是为了排遣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矛盾的苦闷之情。夜游荷塘,置身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确感到了某种超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正是在这淡淡的喜悦之中,那弥望的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那袅娜的花朵,那屡缕缕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脉脉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雾,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和谐的旋律……都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一直到“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便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   总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先是的烦恼。   于是,文章意旨也就在这种情形下浮出了水面:   1、关于“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   2、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   4、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   5、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6、对人生不足与缺憾的感受。   如此看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也从解释上的单一路径的缰绳上挣脱出来,而获得了极为丰富的多意空间。这正是形象性与文学性的寻求。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以文求诗 因文会心──以《荷塘月色》为例谈一堂现代文学课的上法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荷塘月色》教学案例分析
    荷塘月色说课稿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说课稿3
    爱自然,也是爱美人——《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意象分析
    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活法——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李镇西《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分析1
    《荷塘月色》:一个精神分析的文本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说课稿
    荷塘月色分析
    《荷塘月色》朱自清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1
    《荷塘月色》说课稿1
    《荷塘月色》课文分析
    《荷塘月色》说课稿2
    荷塘月色说课稿 1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3
    荷塘月色的全文分析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文章荷塘月色疏导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1
    荷 塘 月 色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2
    朱自清和他的《荷塘月色》
    朱自清《荷塘月色》之“股市版”
    清华—荷塘月色
    清华—荷塘月色1
    荷塘月色作品原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2
    《春》说课稿2
    《春》之美及其审美教学初探
    《春》同步作文
    《春》教学设计
    《春》说课稿7
    《春》教学设计
    春是一年中四季中的第一季
    《春》教学设计
    我教学朱自清《春》的经历
    《春》教学设计
    《春》说课稿3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实录
    浓墨重彩描绘春──教《春》点滴谈
    朱自清《春》的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景物描写
    多姿多彩的咏春诗
    《春》重难点突破
    《春》典题例析
    《春》侧面烘托出精神
    《春》问题探究
    《春》说课稿5
    《春》语法修辞库
    北平的春天
    《春》写作特色
    《春》写作特点
    《春》结构分析
    《春》中心思想
    《春》词义辨析
    《春》词语解释
    《春》教学设计
    《春》重点难点精析
    《春风》教案之一
    朱自清《春》教案
    谈教师的说课艺术
    朱自清《春》赏析
    在意境上狠下工夫—读朱自清的散文《…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匆匆
    《春》说课稿4
    趁春光
    《春》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春》基础知识训练
    绿
    背影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朱自清<春>教案
    《春》课堂实录2
    课文春研讨
    朱自清的《春》
    《春》电子教材
    《春》整体把握
    《春》研讨与练习说明
    《春》教学建议
    《春》教学建议
    《春》有关资料
    炮轰朱自清《春》
    《春》的教学设计
    《春》参考图片
    朱自清《春》教案2
    《春》说课稿6
    《春》课堂实录3
    朱自清散文《春》的解读
    关于《春》的教学思考
    朱自清散文---春(附赏析)
    《春》说课稿
    论朱自清散文《春》《荷塘色》的绘画…
    《春》的教学反思
    《春》的说课稿
    朱自清的《春》
    读朱自清的《春》
    诗意浓浓话《春》美
    春说课稿
    《春》朱自清
    一次美的洗礼──《春》教学案例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反思
    《春》课堂实录
    《春》教学设计
    朱自清《春》的赏析
    《春》教学反思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实录
    朱自清散文《春》赏析
    《春》教学案例
    《春》课堂实录4
    《春》教学实录及评点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片段
    《春》教学案例
    《春》教学案例
    略谈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让学生动起来──《春》的教学案例
    读朱自清《春》
    解析朱自清的《春》
    读朱自清《春》2
    解读朱自清的《春》
    春(朱自清)教材分析
    朱自清--春(汉英对照)
    且用淡墨来画诗——朱自清《春》赏析
    朱自清《春》赏欣
    《春》课堂教学实录
    赏析朱自清的《春》
    《春》教学设计
    朱自清«春»反思
    《春》教学设计
    朱自清《春》之雨天版
    《春》教学案例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有关资料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朱自清散文全编》前言_诗歌散文欣赏
    文质俱美 自成高格——《荷塘月色》审…
    《荷塘月色》欣赏
    朱自清《荷塘月色》欣赏
    《荷塘月色》案例
    《荷塘月色》教学案例
    《荷塘月色》课文导入
    《荷塘月色》教学杂谈
    《荷塘月色》语言教学新探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文学经典教学的两大硬伤──以《荷塘…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课文分析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问题探究
    《荷塘月色》段落评点
    《荷塘月色》典型例析
    《荷塘月色》探究活动
    读《荷塘月色》有感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微型教案
    《荷塘月色》疑难解析
    《荷塘月色》电子教材
    《荷塘月色》语法修辞
    《荷塘月色》写作特色
    《荷塘月色》写作特点
    《荷塘月色》结构分析
    《荷塘月色》词义辨析
    《荷塘月色》词语解释
    《荷塘月色》形近字辨析
    《荷塘月色》多音字辨析
    《荷塘月色》生字注音
    《荷塘月色》主题思想
    《荷塘月色》重难点讲解
    描写月亮的诗词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关于“移觉”修辞格
    《荷塘月色》整体把握
    《荷塘月色》问题探究
    《荷塘月色》关于练习
    《荷塘月色》教学建议
    《荷塘月色》教学建议
    《荷塘月色》的教学对高中新课程的启…
    《荷塘月色》教学参考资料索引·论文
    《荷塘月色》的探究式教学处理
    从人文角度解读《荷塘月色》──语文…
    语文课的审美教学──《荷塘月色》审…
    天广地阔大有可为──以《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主题思想
    《春》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朱自清《春》赏析2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一
    《春》教学设计二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课时训练
    《春》教学设计
    《春》同步达纲练习
    感悟《春》中的“人”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课文评点
    改革课堂教学的尝试──《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月光古诗名句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假如你是画家──教《荷塘月色》的一…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教给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荷塘月…
    我教《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实录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感性的阅读──《荷塘月色》文段教学…
    《春》生字注音
    准确把握背景 恰当剖析引用 正确理…
    《春》形近字辨析
    《春》课文导读
    《春》学习目标
    《春》写作思路浅谈
    《春》中的叠字的运用
    《春》框架结构
    略谈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摘录)
    读朱自清的《春》
    《春》多音字辨析
    《春》学法指导
    《春》教学目标
    《春》课文背景知识
    《春》素质教育新学案
    导学《荷塘月色》
    朱自清《背影》读后感
    《背影》课堂实录2
    《背影》课堂实录
    说课指导:《背影》实录
    《背影》说课稿7
    《背 影》说 课 稿
    《背影》说课稿5
    朱自清:《背影》
    朱自清《背影》落选新教材之“背影”
    浅析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背影》说课稿
    《背影》说课稿2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3
    背影作者朱自清简介
    《背影》说课稿4
    《 背影》原文
    朱自清《背影》说课稿
    《背影》第一课时 说课稿
    《背影》课堂实录9
    《背影》课文精讲
    《背影》结构、中心及写作特色
    《背影》说课稿6
    《背影》教学反思——分析课文要选好…
    《背影》课堂实录8
    《背影》说课稿3
    朱自清的《背影》
    品读朱自清《背影》后的伤感
    《背影》相关资料
    《背影》课堂实录5
    教学案例及相关评说——朱自清该不该…
    朱自清《背影》教案
    祝父亲们节日快乐---附上朱自清散文背…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背影》课堂实录4
    阅读教学是个对话的过程──《春》第…
    《春》教学杂谈
    《背影》朱自清详细教案
    《背影》课文研讨
    朱自清《背影》教学案例
    素朴的情感与素朴的表现———朱自清…
    永恒的旋律 完美的乐章——读朱自清《…
    《背影》同步练习
    《背影》课堂实录6
    《背影》课堂实录7
    【名家作品赏析系列】朱自清《背影》
    朱自清《背影》读后感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