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中重新发现
——我教学朱自清《春》的经历
当一个教学文本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往往经验的根据别人的教学案例或者教学参考书设计我们的教学,忽视了自身的阅读感受和学生的学习体验。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很容易让教师犯这样的毛病的课文。因为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11课就是朱自清的散文《春》,而在学生刚刚学习过的小学语文浙教版第十二册的第二单元中也有《春》的存在,甚至连课后的练习设计都很相似,文章中只有个别字略有改动。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需要执教朱自清的《春》。在上课的前几天,我预设了我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从文本中重新发现。那么,怎么让学生能够从文本中重新发现呢?
课堂教学在我的理解中,应该是一次冲突的集中展现,教师与学生对于文本解读的冲突,学生与学生之间文本解读的冲突,学生对文本解读前和解读后的冲突。没有形成冲突的课堂就缺乏真正意义的对话,也不可能契合文本。因此,我为这次的公开教学展示(这节课需要和其他两位教师一起上,作“同题”课堂教学研究)设计了一个主题“寻找春天”,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体验,进一步揣摩字词、品味语言,感受作品的表现力,感受春天之美。
上课前两天,我在网上搜索到了歌曲《春天在哪里》,准备在课间播放,放松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情绪,营造课堂教学的气氛。因为是借班上课,师生间有陌生感。课间放些音乐可以缓和心理紧张情绪,而《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契合了我的课堂教学主题。
同时,我又仔细地阅读了朱自清的《春》,阅读了《春天的胡话》、《暖雨》、《春天》等作品。从文本中,我发现了相对于其他作品,朱自清用清新的笔触勾勒草、花、风、雨、人等画面,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焕发生命力的春天。其中,很多的意象化用了中国古代优秀的颂春诗文,比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可以和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进行比较,得出作者对于春天景色特征的准确描摹。通过自身独立的文本解读,我对未来的课堂教学心中有了底。
10月13日,初秋的景色让我对春天浮想联翩。前面两节课上完了,他们都是基于文本的内容进行解读,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离上课还有5分钟的时候,704班的学生走进了教室。我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然后到教室外观望周围初秋的景色。这是一所城乡结合部的中学,前面是一片等待开发的土地,右边是林立的脚手架,一个新的住宅小区正待竣工,中午暖暖的阳光照在田野里的芦苇花,我想象起我遥远的袁花镇……上课了。我看同学还沉静在课间的音乐中,便从课间播放的歌曲谈起。
“课间老师放了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曲。这首歌曲的名字是……”
“春天在哪里”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说。
“是的,《春天在哪里》。在这个初秋的季节里,在告别了讲台很久后有回到你们中间,这首歌曲仿佛把老师带进了和你们一般的年龄,把老师带进了阳光明媚的春天。不知道你们听了后,有什么感受?”我略作停顿。我希望学生有片刻的思考空间。
“可能是想起了小学的学习生活,可能是想起了春天快乐的日子。在今天,窗外的景色依旧苍翠,在我们进入中学学习的第一个学期,歌曲中唱的‘春天在哪里’我们该怎么回答呢?我们该从哪里寻找我们的春天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度过人生十几个春秋的学生是不难回答的。
“春天曾经在我们的眼睛里,我们看到过田野里的花开,我们……”学生的回答让我,也让听课的老师们吃惊。
“那么从我们的眼睛里,我们曾经看到过那些春天的景象?”
“我们看见万花开放。”一个学生说。我接着她的话说“万——”她急忙补充“万紫千红”。我说“百花齐放”也可以说。
“我看见了春天的草绿了——”
……
学生逐渐从春天的“花、草、树、风、雨、人”等方面叙说春天的景色。
“那么,我们还可以从哪里查询找到春天?”我开始追问。
“春天在我们的内心里,因为心里有春天,世界就有春天。”另一个学生的回答也同样精彩。我点头称是,顺势在黑板上板书“内心 眼睛”四个字。
“内心里的春天是怎样的?”
“内心里的春天是快乐的。”“是具有生命力的。”
看来学生对于春天的理解还是很深刻。我顺势提出下一个问题:“的确,春天在我们的眼睛中,春天也在我们的内心里。春天为什么会是快乐的,会具有生命力呢?让我们从描写春天的优秀诗文中,朱自清的美文中发现!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首先研究朱自清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
同学们立即打开课文学习起来。这个任务其实是很简单的,因为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他们已经清楚了“盼春——绘春——颂春”的结构,也了解了课文对春天的描写分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传统的课文解读。因此,这个问题每个同学都回答起来很顺利。
初步理顺课文后,我带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探究。
“朱自清已经把春天的图画勾勒在文字之中。现在,请你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并尝试着用自己的声音读出那种洋溢在文字中的美?”然后我布置学生对精彩的或自己喜爱的语句进行圈点勾画,并做好点评。指导学生从描写顺序、角度、方法、语言、精彩语句等多角度赏析。因为有小学学习的基础,这项学习任务对学生没有任何难度。学生们很快把握住文本的情感基调,绘声绘色的朗读起来。
教室里响起了琅琅书声。在接下来的阅读体会交流中,我们完全沉浸在对春天美好景象的向往之中。
“朱自清笔下的春天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作者在写景中抒发了什么感情?”组织学生反复朗读“颂春”部分,解读作者作者眼里的春天具有怎样的生活哲理,也就是说为什么他的眼睛里会出现这样的春天。
“那么,是不是每个作家的笔下的春天都是洋溢着生命的快乐和希望的吗?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和别的作品中的春天有什么不一样?接下来,请选择补充材料中的一篇文章,仔细阅读,比较两篇文章有哪些地方是相同,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我将准备好的五篇比较阅读材料印发给大家,要求分组交流,任选一篇探究。比较阅读材料有川端康成的《春天》,岛崎藤村的《暖雨》,陈祖芬的《春的胡话》,林斤澜的《春风》和丰子恺的《春》。学生拿到发下补充阅读材料后,真正的阅读开始了。学生聚精会神地阅读起补充的阅读材料,读完后小声的和周围的同学讨论起来。
这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学会从文本中重新发现,比较阅读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我希望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探究朱自清眼中的春天与其他作品中的春天有什么不同,从而深入文本,重新发现文本。
请看学生讨论后的精彩答案:
生1:课文仅仅是写眼中的春;川端康成写理想中的春天。
生2:课文写了五幅图,很全面;川端康成着重在写树。
生3:课文赞美春天;川端康成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生4:川文构思巧妙,写的是理想中的春天,但写得很真实。
……
固然,学生解读还很幼稚,大多局限在文本内容的区别上,但毕竟走出了文本探究的第一步。另外,我还利用多媒体给了学生很多的信息,如郁达夫﹑李广田对朱自清文的评价,余光中对《春》中修辞的不同看法,海涅、穆旦、乌兰德、托尔金关于“春”的诗文。通过比较,学生进一步发现了朱自清写作手法的高妙之处,也进一步懂得了“一切景语言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等深奥的文学原理。不仅从数量上拓展了阅读面,还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希望学生本来习惯于蹲着仔细观察客观世界的美妙春景,现在需要站起来,踮起来,跳起来去品味文字、文字背后以及文字以外的许许多多。这是我理解的语文课的丰厚,这才是语文阅读课的魅力!
当我们还沉浸在文本的比较探究中的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我重新播放这首歌曲,“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教师里又顿时洋溢起春天的欢乐。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每个人的眼睛里,在每个人的心里。春天因为我们心灵而丰富,春天因为我们的存在而美丽。让我们珍惜春天,珍惜秋天,珍惜我们心灵的每一份感受。下课。”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已完全不能拘泥于对教材本身的解析,一味求全,而要学会大舍大取,学会求新,要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化为发展性教学。阅读教学是文本、学生和教师对话的过程。对文本的发现是教学的根本。对于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文本,如果帮助学生找到一个新的角度、新的途径,学生也是会学得津津有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