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C >>  >> 正文

 

解读朱自清的《春》

春天的两种不同的散文美
 
 
──读朱自清的《春》和林斤澜的《春风》
 
 
孙绍振
 
 
 
 
解读朱自清的《春》

  有一种意见说,文章要反映事物的本质,写春天就要贴近春天的本质,如果真是这样,春天的本质大致是客观的,不同的作家贴近的春天就是一样的。这还有什么个性,还有什么艺术的创造呢?这个问题,用理论的语言来回答,并不难,因为文章不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且是心灵感应的发现,而且心灵是多种多样的,文章也就贵在多种多样。但是,理论有两个缺点,第一,它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第二,它是不完全的,即使正确的理论,也很难把艺术作品的生动感性充分表现出来。更好的办法是作品解读,但是通常的解读有一个缺点,就是孤立地、单独地分析一篇作品,作品深刻的内涵仍然很难充分显示出来。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以为,作品解读,应该是成系列的,将同类题材风格不同的作品放在一处解读为上。

  这种方法叫做:同类比较。

  朱自清的《春》,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至今已经60年左右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但是,对《春》的解读却基本上是原地踏步,这除了理论上的落伍以外,还有一点就是没有可比较的参照系。没有比较就不能进行深入的分析。而比较当以同类比较为入门,为此,我们把朱先生的《春》和林斤澜先生的《春风》放在一起来读。

  朱自清的《春》,文学性很强。从表面上看,这篇文章先写春天的一般景色,接着分别从几个方面去描写:第一,是春天的;第二,是春天的树;第三,是春天的风;第四,是春天的雨;最后,再综合起来赞美春天的美好。

  一般说,这种分门别类的写法,平铺直叙,罗列现象,有写成流水账的危险,不容易讨好。但是,朱自清这篇文章却并没有平铺直叙的感觉。

  原因是什么呢?

  原来,表面上他是在分门别类地写春天的景象,实际上这里面渗透着一种属于他的对春天的美好感情。而这种感情,不是直接讲出来的,而是包含在他对春天景色(、树、风、雨)的感受中的。

  他写的是一般人的感受吗?好像不是,一般人,对春天没有这么丰富的感受。

  他写的是他自己的感情。不错,肯定是他自己的感情。但并不是日常的感情,而是经过提升的感情。平常的感情,没有这么精致,也没有这么美好。这种感情和平常的感情最大的区别就是,刻意诗化了。

  其主要表现就是对春天带来的一切变化,即使是看来习以为常的、不起眼的,他都寄托着一种美好的情感。绿了,花开了,风吹着,雨下着,平时由于习惯,视而不觉,感而不知,知而不新。但是,朱先生却把这些表现得新鲜、可爱、美好,叫人欢欣,令人惊喜。

  就说绿了吧。通常,谁没有见过呢?也许还感到过喜悦。有了这样一闪而过的、而且是真真实实的感觉,能不能写成文章呢?不能。因为这种感觉不够美好,不够精彩,也不够有特点。而朱先生在我们感觉不到精彩的地方,却体验到了一种精彩。文章第一句就和我们不太一样: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小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这里的精彩在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春天急迫期待的感情。为什么期待?因为在他看来,春天的一切都分外的美。他这种美的感觉,又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他的微妙的感觉传达出来的。在我们眼里,草很快长起来了,但是在他笔下,草是“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这个“偷偷地”是一个关键词,这里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下子冒出来,而且是一种突然的发现:没有注意,一下子就长出来了。

  这三个字里透露出一种无言的喜悦,喜悦春天来了,同时喜悦自己的喜悦。

  朱自清先生的这种感情,当然是他自己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一定是他写文章当时的。文章写在1933年,他已经三十左右了,但是,有些话似乎并不像而立之年的人说的。文章写到望着满眼的绿,其喜悦的心态是这样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软绵绵的。

  有许多活动不像是步入中年的人的,有点像是儿童的,如打两个滚儿,捉几回迷藏,都是孩子们的事。这里的喜悦,是调皮的,活泼的,天真的,淘气的,顽皮的。

  不是说为文成功之道在于贴近自我吗?朱先生这样不是远离自我了吗?但是,读着这样的文字时,我们并不觉得虚伪,恰恰相反,这些地方比较精彩。这里有儿童的趣味。这里的趣味,虽然不是朱先生当时的趣味,但却是朱先生想象中孩子的激动,孩子气的欢欣。这里,也许有朱先生儿童时代的记忆,甚至包括他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激起的童,心的向往。

  贴近自我,不一定是贴近现时的自我,也可以是贴近儿童时代的自我。不一定是已形成的自我,也可以是想象中,应该是这样的自我。

  自我是丰富、复杂、立体、深邃的,一篇文章,并不能贴近其全部。所谓文如其人的说法,可能是把问题简单化了。一篇文章只能表现自我的一个方面,一个局部,或者是当时的,或者是记忆的,或者是现实的追求,或者是理想的怀念等等的探索,一种尝试性的表达。

  在《春》里面,朱自清表现的自我,和在《背影》里的显然不尽相同。在《背影》里那个先自以为是后来又真诚忏悔的儿子是年轻的,但在这里变得幼小了,天真了。这显然是朱自清先生的虚拟,他用自己想象中纯洁的儿童的眼睛、天真的感觉来感觉春天。

  对童心、童真、童趣的怀念和想象,也是朱先生自我的一部分。

  这个部分,不在朱先生日常的自我表面,而在他的心灵深处。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被调动出来。文章对春天的树的描写,有许多动人的话语,都表现着这种特别的感觉: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开花像“赶趟儿”似的,花下蜜蜂嗡嗡地“闹”着。这些话语,都有一种孩子气的感觉渗透其间。为什么呢?这其中有一种热闹的感觉,开心的感觉,这种感觉,成人也有,但是,成人没有这么单纯。成人关于春天的经验也有很多,但不像孩子那么“少见多喜”,不太可能为这么简单的事情而激动,而朱自清在表达这种单纯的欢欣时,连句子结构都是简单平行的,不太讲究句法和语气的错综。在许多地方流露出孩子气的语调: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在形容野花的时候,他不追求丰富的形容词,而是尽可能简单,“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是词汇不够吗?不是,朱自清在必要的时候,很会用排比来形容 (如《荷塘月色》),这里只是为了表现儿童的知识和经验有限。“像眼睛,像星星”,不是太俗套了吗?显然他是不想超越儿童感觉的限度,特别是“还眨呀眨的”,完全是儿童口气的模仿。

  下面写到春天的风,春天的雨,仍然以美化、诗化为目标。

  写到春天的风,突然来了一句古典诗歌“吹面不寒杨柳风”,又把春风比喻为母亲的手,这些也还和孩子的感觉和经验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到了下面:

  风里带着些新翻泥土的气息,混着青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花香“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明显超出了儿童的感觉和口气,露出朱先生作为文学家的感觉和趣味来了。类似的还有:“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朱先生很有分寸感,把带有成人文化趣味的话语和儿童话语不着痕迹地结合起来了。文章里还有好些句子,两种趣味水乳交融,分不清是成人的,还是儿童的,“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这是很诗意的,可能出自“牧童遥指杏花村”,也可能出自“短笛无腔信口吹”,这都是古典诗意,但相当浅白,和儿童的感觉是有可能交融的。

  事实上朱先生在这里用了一些技巧,用得读者根本感觉不到,这可能是最好的技巧。

  例如,朱先生在这一段先用了一些表示触觉的字眼,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后来又转化为味觉,“新翻的泥土,混着青味儿”,“花香”在空气里“酝酿”;再接着转向了听觉,鸟儿的歌唱,流水“应和",牧笛“嘹亮”。这一切综合起来,构成了多种感觉的交响 。

  不过,这种技巧,朱先生似乎并不留恋,只是点到为止,他最拿手的还是视觉意象,到了下面一段,他就又回到视觉世界中来了。写到雨时,儿童的视觉趣味仍然很活跃:“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在儿童式的短句中,成人话语、古典诗情画意悄悄地渗透进来:“(雨 )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明显是古典的诗情意,但是,从文字到意境,并不太古奥,完全在儿童的认知“格局”(scheme)可以“同化”(assimilation)的边缘上,因而,他创造了一种老少咸宜的境界: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这个“逼”字肯定是苦心经营的结果,不是孩子能自然流露出来的,但是,这个字又很口语,用在这里,一点没有刻的痕迹。

接下去写到了傍晚,特别是上灯以后,出现了“一片和平安静的夜”,并且为之提供了一幅静默的图景: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读到这里,可能绝大多数读者觉得很自然,没有什么可说的。但细心体会一下,可能会发现,这是一幅诗意图景,和前面春天的图景有所不同,前面是眼花缭乱、热闹的景象,而这里,却刻意强调它的静默。这是生活本身如此,还是作家别有匠心?
我以为,这是朱自清刻意为之。

  在本文开头我说过,《春》的章法,有一点危险性:分门别类的写法是不容易讨好的,有平铺直叙、罗列现象、写成流水账的危险。

  流水账、罗列现象、平铺直叙,在艺术上的危险就是单调,缺乏内在的丰富和变化。

  如果真是这样,朱先生这篇散文就不可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可能是意识到了单调的危险性,朱先生在行文中,一方面以一种孩子气的单纯贯穿全文,另一方面,又在努力寻求内在的变化。前面已经说过,从视觉意象到触觉、味觉和听觉的转换,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在大幅度动态的、热闹的景象之后,提供一幅静默的图,与之形成对比,预防可能产生的单调之感。应该说,这一笔是比较到家的。

  到了文章的最后几个小节,朱先生似乎又恢复到开头的境界中,又热闹起来了。天上的风筝,地上的孩子,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用的都是蜻蜓点水式的句子,这是为什么?可能是作者觉得,这是一篇为他编撰的中学语文课本而写的文章,不能太长,应该结束了。在结束的时候,应该点一下主题。这个主题不应该停留在文人的诗情意中,而应该有一点积极的、健康的精神。于是,不管大人孩子,都一个个精神抖擞,充满了希望。但是,把主题这样说出来,毕竟是概念,缺乏感觉。于是朱先生就用形象把全文概括起来: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应该说,这是符合全文的整体形象的,也符合朱先生许多写风景、写季节的散文的风格。上世纪七十年代,身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余光中先生曾经指出,朱先生好用“女性拟人格”的修辞。应该说,这是中肯的。

  本来文章到了这里,应该结束了,可是,朱先生又加了一句: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很明显:是为了给孩子们以更积极、更昂扬的精神诱导。这种苦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文章的点题句,却可能是脱离了文章整体的。因为在这篇文章中,读者感受得最深刻的,大都是优雅的、天真的、孩子气的单纯,而不是什么“健壮的青年”“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这是我个人的感觉,并不想强加给任何人。

  对这最后一句,应该如何评价,可以讨论。也许有助于把同学们从被动的接受状态中解放出来。

  事实上,朱自清先生这篇散文的局5良性不仅仅在这一点,还有更多,我们一下子感觉不到,只有读了林斤澜的《春风》,才可能有更誉的体会。


解读林斤澜的《春风》

  朱自清的《春》写得很美,但是,他并没有把春天的美和对春天的美好感情写光,他只写了很有限的一个侧面。不明白这一点,就可能把这篇散文神圣化,误以为这是唯一的写法。其结果是,把我们对世界的多元感受封锁起来,把我们的心灵关闭起来。

  朱先生以最大的热情,从各个方面去渲染春天的美好: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从城市到乡村,从老人到孩子,天上的风筝,牛背上的牧笛,都写到了,都写得很美,好像再也不可能想象出春天还有什么美好的景象了。但是,朱先生所写的春天,只是中国东南沿海,主要是江浙一带的春天,他所表现的春天的情趣,也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温文、婉约的情趣。

  这样的春天和春的情趣,与无限丰富的世界和,心灵相比,真是沧海之一粟。

  林斤澜就公然表示,他不喜欢类似朱先生为之陶醉的那种春天。他并不认为那样的春天是最美好的,他在《春风》的最后这样说: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当然,他并不是绝对反对江南的春光,他说,本来也是欣赏江南风格的春天的。对充满于朱先生文中的古典诗情意,他本来是十分欣赏的:“暮春三月,江南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经典名句,他认为是“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注意:用口语来形容典雅的诗意,表现了一种特别的情趣 )。只是他反对以江南的春光作为唯一的标准去衡量北方的春天,尤其是否定北方的春风。他承认北方的春天是寒冷的,到处是积雪、冰碴、冰溜。但是就在这冰雪不肯撤退的时候,春风来了。北方的春风不像朱自清先生赞扬的那样“吹面不寒杨柳风”,它没有那样温和、细柔,在南方人看来,那简直不是春风。南方人在北京甚至都感觉不到春天,“哪里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但是,他认为,北方的春天,尤其是北方的风别有一番诗意的美:

  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这样的风,和杨柳风迥然不同。首先,吹在脸上并不舒服,像针扎似的;其次,声音也不好听,呜呜的,哄哄的,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的,似乎并没有音乐感或者美感,好像缺乏诗意。但是,读者仍然感烈,这样的风中有一种东西有点感人:“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作为报告春天的温暖到来的使者,风横扫过苍莽空间,经历了粗砺的磨炼,带着一种豪迈、苍劲的气势。似乎能给读者一种暗示: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美好和艰难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一种美,不过是另外一种美,与江南柔婉的美不同,这是一种粗豪的美。

  读这篇作品,就是要学会欣赏这样的美。这种美,并不优雅,不像孩子那样稚嫩、可爱,但它有深度,一般人不能自发地欣赏其内涵。因为它是潜在的,隐藏的,在它粗砺的外表下,有一种深刻的东西: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水开裂吧。嘎的气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这种美是另一种类型。朱先生的美,是温文尔雅的,经过古典的诗情意的提炼,很优雅;而这里却不讲究什么优雅,河水开裂,树枝刮折,轰的一声,嘎的一声,好像是很原始的。房子的木头架子都响起来,是不是有点可怕?虽然可怕,却仍然是美好的。因为,这让作者想到,这是冬眠过后的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松动浑身关节。这里面有一点生命复苏、痛而且快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属于田野里的体力劳动者的,而不是文人的。

  这就透露了美感的区别,前者是江南的、文人气质的,后者是北方的、劳动汉子气质的。这一点到了下面一段,就更明显了: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毂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哧地,帮助呼哧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关注麦苗和山桃,完全是庄稼汉子看自己的田地的感觉。,至于穿上非常土的鞋子,没有经过工业加工的羊皮背心,坦然于这种不时髦还不算,甚至还“背上羊粪” (带冰碴的)去施“粪肥”,这样的姿态和气味,不论在古典还是当代文人诗文中都是上不了台盘的,和美挂不上钩。但是林斤澜对此津津乐道,还特别交代,把粪肥施得“匀净”。在做这样的事情的时候,居然还发出“好不痛快人也”的感叹。这样的感情,这样的趣味,真正是属于另外一种美学的境界。


  拿这篇写于1980年的文章,和朱自清先生写于1933年的《春》相比,哪一篇更有感染人的力量,哪一篇在艺术上更有创新性呢?

  这个问题,供老师和同学们讨论。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春,朱自清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解读朱自清的《春》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荷塘月色》教学案例分析
    荷塘月色说课稿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说课稿3
    爱自然,也是爱美人——《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意象分析
    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活法——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李镇西《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分析1
    《荷塘月色》:一个精神分析的文本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分析
    《荷塘月色》说课稿
    《荷塘月色》朱自清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1
    《荷塘月色》说课稿1
    《荷塘月色》课文分析
    《荷塘月色》说课稿2
    荷塘月色说课稿 1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3
    荷塘月色的全文分析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文章荷塘月色疏导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1
    荷 塘 月 色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2
    朱自清和他的《荷塘月色》
    朱自清《荷塘月色》之“股市版”
    清华—荷塘月色
    清华—荷塘月色1
    荷塘月色作品原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春》说课稿7
    解析朱自清的《春》
    《春》说课稿4
    春说课稿
    关于《春》的教学思考
    《春》教学设计
    我教学朱自清《春》的经历
    《春》之美及其审美教学初探
    《春风》教案之一
    《春》教学设计2
    《春》教学设计
    读朱自清《春》
    《春》教学设计
    《春》说课稿3
    《春》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是个对话的过程──《春》第…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杂谈
    《春》教学实录
    《春》教学实录及评点
    《春》教学案例
    《春》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语言教学新探
    趁春光
    《春》词义辨析
    《春》中心思想
    《春》结构分析
    《春》写作特点
    《春》写作特色
    《春》景物描写
    《春》语法修辞库
    朱自清《春》赏析2
    《春》问题探究
    《春》写作思路浅谈
    《春》典题例析
    《春》重难点突破
    《春》说课稿5
    匆匆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北平的春天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背影
    绿
    《春》基础知识训练
    《春》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春》重点难点精析
    《春》同步作文
    《春》课堂实录2
    朱自清《春》赏析
    谈教师的说课艺术
    《春》说课稿2
    朱自清《春》赏欣
    多姿多彩的咏春诗
    《春》侧面烘托出精神
    《春》教学设计
    朱自清《春》之雨天版
    朱自清《春》的教学设计
    《春》教学案例
    《春》课堂教学实录
    论朱自清散文《春》《荷塘色》的绘画…
    《春》整体把握
    《春》研讨与练习说明
    《春》教学建议
    《春》教学建议
    《春》有关资料
    《春》参考图片
    朱自清的《春》
    《春》的教学反思
    《春》电子教材
    《春》课堂实录
    炮轰朱自清《春》
    朱自清散文《春》的解读
    课文春研讨
    《春》朱自清
    赏析朱自清的《春》
    《春》的教学设计
    朱自清散文---春(附赏析)
    《春》的说课稿
    朱自清的《春》
    读朱自清的《春》
    诗意浓浓话《春》美
    《春》课堂实录3
    《春》课时训练
    朱自清《春》的赏析
    略谈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在意境上狠下工夫—读朱自清的散文《…
    春是一年中四季中的第一季
    《春》说课稿6
    《春》教学案例
    《春》教学案例
    一次美的洗礼──《春》教学案例
    让学生动起来──《春》的教学案例
    浓墨重彩描绘春──教《春》点滴谈
    《春》教学反思
    《春》教学设计
    朱自清«春»反思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反思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实录
    《春》说课稿
    朱自清《春》教案2
    春(朱自清)教材分析
    朱自清--春(汉英对照)
    且用淡墨来画诗——朱自清《春》赏析
    朱自清<春>教案
    朱自清《春》教案
    朱自清散文《春》赏析
    读朱自清《春》2
    《春》词语解释
    《荷塘月色》欣赏
    《春》同步达纲练习
    《荷塘月色》有关资料
    《荷塘月色》课文导入
    《荷塘月色》课文分析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杂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案例
    文学经典教学的两大硬伤──以《荷塘…
    朱自清《荷塘月色》欣赏
    以文求诗 因文会心──以《荷塘月色…
    文质俱美 自成高格——《荷塘月色》审…
    《朱自清散文全编》前言_诗歌散文欣赏
    《荷塘月色》微型教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月光古诗名句
    《荷塘月色》问题探究
    《荷塘月色》段落评点
    《荷塘月色》典型例析
    《荷塘月色》探究活动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疑难解析
    《荷塘月色》案例
    《荷塘月色》电子教材
    《荷塘月色》语法修辞
    《荷塘月色》写作特色
    《荷塘月色》写作特点
    《荷塘月色》结构分析
    《荷塘月色》词义辨析
    《荷塘月色》词语解释
    《荷塘月色》形近字辨析
    《荷塘月色》多音字辨析
    《荷塘月色》生字注音
    《荷塘月色》主题思想
    《荷塘月色》主题思想
    《荷塘月色》重难点讲解
    《荷塘月色》的教学对高中新课程的启…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关于“移觉”修辞格
    《荷塘月色》整体把握
    《荷塘月色》问题探究
    《荷塘月色》关于练习
    《荷塘月色》教学建议
    《荷塘月色》教学建议
    《荷塘月色》的探究式教学处理
    《荷塘月色》教学参考资料索引·论文
    改革课堂教学的尝试──《荷塘月色》…
    从人文角度解读《荷塘月色》──语文…
    语文课的审美教学──《荷塘月色》审…
    天广地阔大有可为──以《荷塘月色》…
    描写月亮的诗词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一
    《春》教学设计二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济南的冬天》随堂练习
    《春》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素质教育新学案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课文评点
    《春》形近字辨析
    《春》教学片段
    《荷塘月色》写作背景
    《春》课堂实录4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读《荷塘月色》有感
    教给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荷塘月…
    假如你是画家──教《荷塘月色》的一…
    我教《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实录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感性的阅读──《荷塘月色》文段教学…
    导学《荷塘月色》
    《春》生字注音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春》教学设计
    《春》课文导读
    《春》中的叠字的运用
    《春》框架结构
    略谈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摘录)
    读朱自清的《春》
    感悟《春》中的“人”
    《春》多音字辨析
    《春》学法指导
    《春》学习目标
    《春》教学目标
    《春》课文背景知识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准确把握背景 恰当剖析引用 正确理…
    《 背影》原文
    说课指导:《背影》实录
    《背影》说课稿7
    《背 影》说 课 稿
    朱自清《背影》读后感
    《背影》课堂实录5
    《背影》课堂实录8
    《背影》第一课时 说课稿
    朱自清:《背影》
    朱自清《背影》落选新教材之“背影”
    浅析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背影》相关资料
    《背影》课堂实录
    朱自清《背影》读后感
    品读朱自清《背影》后的伤感
    《背影》说课稿
    《背影》说课稿3
    《背影》教学反思——分析课文要选好…
    《背影》说课稿4
    《背影》说课稿5
    《背影》课文精讲
    朱自清《背影》说课稿
    《背影》结构、中心及写作特色
    《背影》说课稿6
    《背影》说课稿2
    朱自清《背影》教学案例
    朱自清的《背影》
    背影作者朱自清简介
    素朴的情感与素朴的表现———朱自清…
    《春》《济南的冬天》教学案
    《济南的冬天》教学简案
    【名家作品赏析系列】朱自清《背影》
    朱自清《背影》教案
    祝父亲们节日快乐---附上朱自清散文背…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背影》课文研讨
    《背影》课堂实录2
    《背影》同步练习
    《背影》课堂实录9
    《春》教学设计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3
    教学案例及相关评说——朱自清该不该…
    《背影》课堂实录6
    《背影》课堂实录7
    永恒的旋律 完美的乐章——读朱自清《…
    《背影》朱自清详细教案
    《背影》课堂实录4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