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背影》是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出版社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讲课文。这篇文章是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记叙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相别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儿子的至爱深情,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情况下对父亲的倍加思念之情。
对于“父子”之爱这一常见的主题,作者选取“父亲的背影”为感情触发点,以此牵情,使文章别具特色。第一,从平凡的生活中撷取意蕴丰富的素材。父母对子女的爱大都在日常细微的事情上流露出来,本文作者所写的父亲送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橘子便是这类平凡小事,但这些材料把父亲关心、体贴儿子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颇能调动读者的生活经验,在选材料上真正达到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高度。第二,结构巧妙,布局和谐,作者的笔触是开阔而集中的,开头点题“背影”,但却“北京——徐州——南京”一路写去,为突出主题渲染铺垫,直至描述浦口车站的父亲的背影,将文章的记叙推向高潮。最后,又以来信为触发点,尽情抒写内心感受。其间,对背影的描述详略相宜,虚实相济,使文章布局和谐匀称。第三,语言朴实简洁,抒情深沉自然。文章全用白描记述事实,不作任何修饰。虽平白如话、但描写得栩栩如生,并在字里行间渗透浓弄的父子亲情。
2、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的主导思想是:抓住关键词语、句子,引导学生深入领悟字里行间的父子情。其重点有:课文第六段——作者在浦口车站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难点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儿子对父亲的深情。
二、说教学目标
散文的特点是“行散而神不散”,只有抓住其不散的主线,层层推进,才能领悟文章的主旨。因此,在对本课的导学的设计上,由线索“背景”入手,我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父亲背影的四次描述,并通过比较四次背影出现的情境的不同,导出作者在文中详实记叙的背影——一个头戴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蹒跚而努力地为“我”买橘子的形象。散文贵在以事而传情,但如何使学生能透过背影领会父亲的拳拳之情呢?为此,在课堂上就要认真推敲父亲的体态、动作;利用火车站图片的直观展示,并通过学生口述自己买橘子的过程,比较自己与“父亲”动作的不同,使学生如同身在其境,心感其情,对文章真情的领悟水到而渠成。文中的父子情是相互不可分割的,在对父亲的情感理解之后,自然进入到对儿子情感的分析上,特别是儿子流泪这一细节。抓住这一触发点,再次研读文中儿子的四次流泪,体会他对父亲的爱,直至揭示本文的主题旨在表达父子之间相互的关爱。整个教学流程一气呵成,由背影到父亲的爱子之情,再由儿子流泪到儿子爱父之情,两个人物从两个角度共同构建了本文的情感基石——爱。反映在板书上,便是以醒目的“爱”字双向箭头辐射爱与被爱的父子双方。
三、说教法
1、启发问答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问,以促进学生的主体活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研读课文,思考释疑,逐步达标。
2、小组讨论罚
以四人为一组的形式折兑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能在相互交流中迅速有效地解惑,以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提高。
四、说学法指导
1、圈点批注法
结合大纲对学习技能的要求,在读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对课文圈点批注,使学生对课文从质疑到理解的过程清晰可见,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多形式读书法
指导学生再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阅读任务,掌握朗读、默读、速读、跳读等方法。
3、以点带面法
由浅显易懂处切入,在关键初设疑,引起思考,激发学生思维的懂处切入,在关键初设疑,引起思考,激发学生思维的参与,以达到全面理解文章的目的。
4、由此及彼法
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迁移能力的训练上,指导学生在深入研读重点语段后,能将学习方法用到其他语段的分析理解上,这是检测反馈的一种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