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自清散 文《春》,《荷塘色》的绘画美
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艺术美的教育。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能在课文中发现美,才能引导学生欣赏美,进行美的再创造,以之提高教学质量。在很多课文中,朱自清的散文具有的艺术美很典型,值得我们去“发现”,研究。在此仅就他的散文《春》,《荷塘月色》具有的绘画美作初步探讨。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的形成和作家本人的艺术个性是有密切关系的。朱自清一贯主张艺术创作“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就是说理,也还是画”;①因此,他的散文《春》,《荷塘月色》之所以具有绘画美,是因为和他的艺术主张及追求的审美观分不开的。《春》,《荷塘月色》能具有绘画美,首先是由散文自身“通过生动可感,具体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这一文学基本特征所决定的。其次,作者本身强调积极表现人生,反映社会生活要“作文似画”,也是主要的一方面。由于视觉的作用,使我们能对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获得最初的和最基本的认识和审美感爱——形象性。同理,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学作品形象越丰富,越具体,人们就越容易感受和理解,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愈强。朱自清正是很注重作品的形象性的。因此他“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使描写对象飞腾而起,于奇思妙想中,创造了气象万千风味各别的画面,把读者引入如诗似画的境界,获得无穷的美的享受。”②从人这一审美主体的审美特性来看,在艺术欣赏过程中主要是靠视觉来把握绘画美的。一幅画虽然是平面的,但是它通过色彩明度层次上的变化,明暗素描关系处理,焦点透视原理的运用,线条对物体轮廓的勾勒,把我们带到绘画所表现的空间去,经过我们的再造想象,它就呈现出美的立体的景象来了。这种立体景象之所以能栩栩如生地直接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因为除了我们的再想象以外,绘画艺术突破了二度空间的局限,按视觉原理(特别是焦点透视近大远小的原理)塑造形体来适应人生理上视觉规律等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这种绘画美的欣赏中,视觉想象起到了主导作用,这种美是带有空间感的视觉的美,它给人的视觉美是直接的,因为它是物质的画。同样,我们在读《荷塘月色》中描写荷花的一段词语的时候,也能感受到荷花美的形象。不过这种绘画美是靠词语所换起的联想来形成的。我们不能直接看到荷花美的立体图像,但是根据描写荷花形态美的词语,在过去看到过荷花的经验记忆的基础上,“进行能动地,积极地体验和想象”,③“再创造”出荷花美的艺术形象。这种形象“是作家通过语言塑造的,在读者观念中形成的形象”,④把词语虚的,抽象的形象或意境通过视觉联想传达出来,而转变为实的具体的感性形象。这种形象同样是以视觉联想为主导,也有立体感,色彩感,因而具有绘画一样的美。由此可见,美术的绘画美同散文的绘画美二者从审美主体视觉的角度来看,共同点是形象性,不同的是,前者具有物质性,直接性;而后者是想象性,间接性。前者具有直接性的长处,而后者则能突破感性材料的束缚而具有富的表现力,甚至可以出现“艺术形象‘客观’具有的‘思想’比艺术家原来的‘主观思想’要丰富”⑤的艺术效果。 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中的绘画美在描绘形象追求其具体和清晰性这方面,和美术的绘画美是最有相似之处的。朱清不但主张“作文便是作画”,而且讲究描景绘物要做到“逼真”。他认为,“逼真等于俗语说‘活脱’或‘活象’,不但象是真的并且活象是真的”,唯其如此才能“气韵生动”。⑥因此他绘态状物常象画家一样对描写对象进行细致的体察和精确地描绘。所以《春》、《荷塘月色》的绘画美有形似、细致的特点并不是偶然的。这种绘画美就是形象在视觉美感中的体现。它的第一个特点是∶用朴实生动的词语描绘出具体、清晰、逼真的画面,借视觉联想传达出来,形成同绘画所构成的相类似的美。请看《春》中描写春雨的一段:“雨 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在去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朱自清要求文学语言要“回到朴素,回到自然”,⑦要“变故为新。”⑧所以他的散文语言读起来使人感到朴实、自然而又清新,但描景抒情又不失细腻生动而有一种诗味。其实这正是“文学家、艺术家崇尚追求自然天成、不肆人工雕凿的一种最高的美的艺术境界”。⑨请看他描绘的春雨:“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象口语一样的寥寥几句话就把春雨那细密、轻柔的情状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种画家的眼力和作家高超的笔力真令人叹为观止。这个画面从整体上看:绵绵的春雨斜织着,四周的绿树青草被润得发亮,稀疏的房屋罩在一层浅蓝色的淡烟薄雾之中,傍晚亮起点点黄晕的灯光,使整个淡青蓝色的背景上更增添了一层迷人的色彩。乡间的小路,小河上的石桥,撑伞慢步的行人,披蓑戴笠在地里劳作的农夫,这一切景物构成了一幅多么美的淡彩水墨的春雨图。这种清新、秀丽的绘画美和寓有的诗意,使人同作者一样对柔美的春雨 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
而在《荷塘月色》中对荷 塘景物的一段描写,更可谓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了:边沿有曲线美的荷塘上,缀满田田的、象亭亭玉立的舞女的裙一样的荷叶,在一片叶子淡绿色的背景上,象画家彩笔随意点厾一样“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花开有各种情状:“有嬝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它们象“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一样清秀……叶茂、花盛、荷香,与月色交融在一起,这幅月下荷花图淡雅、隽永的美真给人一种“心胸象水洗过一样”有说不出的清畅和恬静之感。而这段优美的文字塑造的画面和诗一样的意境,恐怕画家光用画笔是很难表现出来的。
绘画只能摄取事物运动过程中一个最生动、有代表性的画面来表现,因此是一种“静态”的“瞬间画面”。而散文却能通过语言来描写事物变化的过程,能使画面“化静为动”。朱自清写景向来不满足于对客观景象作静止的摹写,认为“若能将静态的变为动的,那当然更乐意”。⑩因此他的散文中写景常是动静结合的。如“月下荷花图”,先写静的画面,接着就捕捉那动态一瞬间的景象:“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种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描绘得多么生动。再如《春》中描写春花的一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是一幅多么绚丽的春花图:百花竞开,争芳夺艳,蜂飞蝶舞,草荡花曳。画面动静结合,优美动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这里是多么巧妙地绘出了一个动的画面:野花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一样“眨眼”,实际上是春风吹拂,草伏花现的动态。这正是发挥了语言艺术的特长,所以能化静为动,描绘出一种与电影蒙太奇画面相似的动态美。
当然,朱自清散文中的绘画美是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春》中描绘的一幅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表达了作者充满激情的心绪——对春光的赞美,对青春、力量、希望的讴歌。
而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描绘的荷花很美,但不是“遮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仲夏蓝天红日下艳丽的荷花,而是笼罩在月色下,在暗淡的荷塘背景中“零星地点缀着的洁白的荷花”,“象碧天里的星星”,整个荷塘月色“象笼着轻纱的梦”。
这种景色和意味与作者当时思想的苦闷、想超脱现实而追求一种静宓、恬静的意境地是一致的。
总之,《春》、《荷塘月色》的绘画美使作品内容表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①朱自清《信札》
②陈孝全、刘泰隆《朱自清和他的创作》
③④⑤杜书瀛《艺术欣赏》
⑥朱自清《论“逼真”与“活画”》
⑦朱自清《今天的诗》
⑧朱自清《解诗》
⑨敏泽《中国古代美学的几个问题》
⑩朱自清《欧游杂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