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推荐《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时间:2007年11月24日早上第四节课
地点:高一级五班教室
授课者:杨鹏举
授课内容:《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从“知人论世”和“批文入情”这两个方面对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进行的初步的鉴赏,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对经典段落的分析进入到对这篇文章深层次的鉴赏之中。我们来共同分析一下这篇散文的题目,根据整篇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请大家找出集中的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生:集中在文章的四、五、六段。
师:大家看看,第四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月色下的荷塘。
师: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对这一段文字的鉴赏。我想让大家通过合作与交流自主完成鉴赏任务。现在把咱们班同学分为几组,然后进行讨论。在讨论之前请同学们先把这一段齐声朗读一边,注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上节课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此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含有一种淡淡的喜悦。
师:那我们朗读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要从语调、语气、语速这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师:很好,请大家准备好“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开始。
学生朗读完课文
师:为了降低同学们自主鉴赏的难度,我在黑板上可以给大家提示几个不同方面的鉴赏角度,当然上面所提供的并不意味着对这段文字只能从这几个方面鉴赏,同学们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鉴赏,我们提倡多元解读,只要言之有理就行。每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里推选一个中心发言人,把你们这个组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展示给大家,每组可以从任何一个方面进行鉴赏,但是,如果前面一个发言小组阐发过的观点后面小组就不能再重复了,必须从其他角度进行鉴赏。完了后我们要评比出发言最为精彩的小组。
生:马上开始了紧张的讨论
师:在黑板上写下了:1.本段文字写了荷塘的那些景物?2.修辞角度3.音韵方面4写景的空间顺序5.景物的状态 等等
师:发现有个别学生趁机捣乱,维护讨论的秩序,并询问讨论情况……
讨论时间结束后,各个小组争先发言。
师:那就先请第一组发言,你们组准备从哪个角度对这段文字进行鉴赏?
生:发言的学生站起来后非常自信地说,我们要从黑板上所写的每一个角度进行鉴赏。
话音刚落,教室便开始骚动起来。
师:这组同学思维如此敏捷,请其他组同学安静下来,我们先仔细聆听这个组同学的发言。
生:本段写了“荷叶”、“荷花”、“荷香”,通过所写之景足可以看出作者观察之仔细。本段文字多次使用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使所写对象生动形象。大量使用叠词增强了散文的音乐性,比如“曲曲折折”、“田田”、“密密”、“缕缕”、“脉脉”等词读来朗朗上口。从空间顺序上来说是从远到近,景物状态上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师:板书写下:“荷叶”、“荷花”、“荷香”“比喻”、“拟人”、“排比”“叠词”“从远到近”“ 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这个学生的发言还没结束,其他组的同学便坐不住了,有些在下面窃窃议论,“太厉害了”“这也太不公平了,让她一个人说完了,我们说什么呀?”一下子教室有显得有些混乱了。
师:这个组的发言确实很好,能从多个角度对这段文字进行鉴赏,还能不能从黑板上没提到的角度对这段文字进行鉴赏呢?
一些不服气的学生也附和道:“有本事从其他角度再说说。”
生:这段文字的语言也非常的优美……
还没来得及具体解释,就让其他同学的呼声给打断了。
师:请这位发言的同学先坐下休息一下听听其他组的发言。接下来哪个组来给大家展示你们组的讨论结果。
生:我们要说的她都说了,我们还说什么呢?我们弃权!
师:你们真的没人再发言了,那我可要宣布这次胜出的小组就是他们这一小组了。
生:太不公平了!
师:这有什么不公平的,是你们自动弃权的,放弃了为自己小组争取荣誉的机会,还在这里怨天尤人。你们在强者面前甘愿服输,这是一种非常消极的人生观,是很不利于大家的健康成长的。按照大家的思维来说,人家别的国家先研制出了高科技产品,成为世界强国,那我们国家就没有必要去研制了!平时不断的强调要进行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敢于向权威挑战。只有向强者挑战才有技术含量。
生:我们这一小组要针对她刚才说的修辞手法那一块进行补充。
师:尽管第一小组发言最早,但未必就是十全十美的,其他同学请听这个小组的补充。
生:这一段还用到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生:一部分同学因陌生而感到惊讶。
师:“通感”这种修辞手法对大多数同学来说可能是第一次接触,这个同学能提到这个修辞手法,可见预习工作还是做的非常好。请同学们把书翻到课后练习题,这里专门对这种修辞手法进行了解释说明,请大家各人阅读“通感”的概念。
师:在理解了这个概念之后,请同学们使用通感这种修辞手法造句。
生:“我听着窗外的雨,下着下着给下大了。”
师:重复道,“我听着窗外的雨,下着下着给哈(专门把这个字用陕西方言读了出来)大了。”
生: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分析一下这句话有没有用到通感的修辞手法呢?
生:用到了,雨大不大是要用眼睛去观察,而他是在听,把视觉行为转化为听觉的行为。
生:没用用到,我们仅仅通过耳朵听雨声的大小也能判断的出雨到底大不大。
师:这个句子造的不太严格,那我们请另一个同学来造一句话。
生:(思考了半天,小声的说)我只会用不会说。
师:你确实是只会用不会说,我替你说。(其他学生又是大笑)在她的作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上自习时教室特别混乱,老师进教室后把我们一顿臭骂。”大家判断一下这句话有没有用到通感的修辞手法?
生:把一种听觉行为转化为嗅觉行为,形象的把老师的批评给他们造成的心理不适表现了出来。
师:更让人惊叹不已的是她把这个一顿的“顿”写成了“吨”,骂声有了重量,两千金的分量压在自己受伤的心灵上,这把老师的批评对他们能够造成的伤害写的是多么形象呀!
生:同学都知道是她写了一个错别字,便又笑了起来,她不好意思地爬在桌上笑着……
师:大家看通感这种修辞手法就是那样的“平易近人”,不知不觉得都在使用。
师:看大家笑得多甜!
生:通感!
师:现在还有没有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或者谈一下自己组不同的鉴赏角度?
生:这一段文字在空间顺序上还有从上而下,比如先写荷叶再写荷花最后写到叶子底下的流水,这样写层次鲜明,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师:这节课上大家的发言都非常有价值,由于时间有限,有些方面还需要大家下去之后进行深入探讨,比如刚才第一个同学提到的叠词的使用能够增强散文的音乐性,除此之外还具有怎样的作用,假如把这些叠词去掉后那朗读起来会是怎样的?
生:马上就下课了,还没给我们放课文朗诵呢!
师:现在就请大家仔细聆听名家诵名篇。
下课铃响了,学生还非常认真地听着,到了朗诵高潮处学生便情不自禁地小声跟着朗读,朗读结束后听到朗读现场的掌声,同学们也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