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校初教部“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控研究”子课题组
执笔人 郭金明
一、课题的提出
1、教学优质化是优质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题中之义。我们认为,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确立中小学教师在课程实施、教学研究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自主决策、反思和研究能力,是实现教学优质化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判定通过校本教研是否实现了“教学优质化”呢?进行教学质量监控,是检验教学优质化实现程度的需要。
2、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教学质量常常被等同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往往是教学质量的代名词。新课程需要怎样的教学质量?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的研究,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观的需要。
3、教学质量监控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宗旨,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教学质量监控应该贯穿于新课程教学的始终,它是促进教学优质化的需要。
4、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高级形式,是其他教学能力和教学行为的调节中枢。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是“21世纪教师能力中最重要的成分”(林崇德语),是教师才华的核心,是教师能否挖掘自身潜质、不断超越自己的关键所在。教学质量监控的出发点在于学生的发展,而落脚点则在于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说,进行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控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所谓教学质量监控,不仅是指通过对教学质量高低的及时测定和准确判断,使教学管理者和教师获得反馈信息,调节和改进教学管理与教学实施活动,更是指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对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教学活动本身的监控。
教师是教学监控的主体,监控意味着反思,意味着批判,正如有关研究所形成的基本观点那样:所谓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有关研究认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包括以下方面:(l)课前的计划与准备性。(2)课堂的反馈与评价性。(3)课堂的控制与调节性。(4)课后的反省性。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区—学区—学校—教师”四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与有效运行,畅通教学信息,优化教学管理;通过校本教学质量监控的开展,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促进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 在校本教研中,增强教师教学监控意识,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2、 校本教学质量监控有效机制的研究;
3、区—片区—学校—教师“四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与有效运行机制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文献研究、实验研究等。
六、课题研究的思路
1、从区级教学质量监控的研究入手,以区级教学质量监控为导向,引导和促进学区和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开展,并进而促进教师教学监控意识的增强和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
2、以点带面。在重庆市首批省级课改实验区——沙坪坝区选择二至三所小学作为实验点校,选择一个学区作为实验学区,通过实验研究积累经验,及时加以总结,向面上推广,并在较大范围验证和完善。
七、课题研究的周期及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周期设定为三年。(2003年8月——2006年8月)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
1、2003年8月——2003年12月,调查研究,课题设计与论证。
2、2004年1月——2005年8月,制定并实施区级教学质量监控方案,边实验边总结完善,不断增强区级教学质量监控的科学性;同时开展学区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研究。
3、2005年2月——2006年2月,在实验区内推广教学质量监控的经验;着力开展校本教学质量监控、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研究。
4、2006年3月——2006年8月,总结阶段,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八、课题实验片区及实验点校
1、 实验片区:歌乐山片区
2、 实验点校:山洞小学、二塘小学
九、课题主要研究人员
郭金明、马锦、吴行鹏、于琼、洪云、王朝中、刘琴、杨兴放、严晓晴
十、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1、 课改实验区教学质量监控方案;
2、 实验片区与实验学校实验研究报告;
3、课题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