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命题组
2008年烟台市进行统一的初中学生学业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为综合评价学生学业水平和学校教学水平、择优录取新生提供重要依据。现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试卷说明与质量分析。
一、指导思想与命题原则
(一)指导思想
2008年语文学业考试遵循“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推动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实施;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优秀学生”的指导思想,参照省《中考语文试卷评价报告》合理意见,坚持“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原则,在保持以往命题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革,以此促进并引领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二)命题原则
2008年语文试题坚持以学生为本,切实体现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命题,在兼顾“双基”前提下,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不考死记硬背的知识,不考与人一生成长无关的东西,不出繁、偏、怪题。遵循语文学科特点和语文学习规律,强调积极的价值取向,努力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说明
(一)试卷结构
总分值为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分卷面、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四部分,共10页、24题。试卷难度与往年基本持平,个别题目适当降低难度,其中易、中、难的比约为5∶3∶2,具有合理区分度。其中读写能力分值为119分,占总分的79.3%;积累与运用分值26分,占总分的17.3%;卷面5分,占3.3%。整个试卷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查,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以能力为核心,重视提升学生的文化积累与语文素养。
试卷总体构成及考点分布详见表一、表二。
说明: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的最基本的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灵活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欣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欣赏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书写指熟练地书写正楷字,能够写出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可归类为A这一能力层级。)
(二)试卷特点
1.注重“双基”, 强调读写,突出能力立意原则
“积累与运用”考查内容包括古今诗词、文言文背默、名著阅读、语言运用能力以及综合性学习。全卷在注重“双基”的基础上,突出能力立意原则。整个试卷读写能力分值为119分,占总分的79.3%。其中阅读59分,占39.3%;写作60分,占40%。全卷以阅读和写作为考查重点,突出了语文教学的核心;同时,有些题目比较开放,考查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能力和联想、想象的能力,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3.兼顾语文学科“三维”目标,体现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本次考试不仅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水平,还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现了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如“卷面(5分)”,它考查的其实是学生多年来通过规范训练而形成的书写定势,其中隐含了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再如课外阅读选文《怀念地球》、《乐书》,文质兼美,学生回答问题,不仅需要“知识和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情感和态度取向、相应的价值判断。
4.关注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本次考试所选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当前的社会热点密切相联。如第4题“综合性学习”,涉及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奥运圣火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如现代文阅读《乐书》等等。现代中学生要学会用语文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生活的资源丰富语文学习。
5.强化名著考查,推进“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今年名著考查的内容有所变动,评价性、欣赏性题目的比例有所下降,记忆性题目增加较多。这一变化促进学生阅读名著,其导向性是非常明确的。
“综合性学习”单列为一个10分的项目。内容上,力求体现“丰富多元”“贴近生活”,将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形式上,手法多样,有拟写标题、设计主题词、填写“爱心卡”。呈现方式也很丰富,新闻、图片、文字、表格等均在试卷中露面。一题数形,多重功效,既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注重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又彰现出构建“大语文”的意图。
总之,本次命题坚持“能力立意”,结构简约、题量适中,兼顾三个“维度”目标的内涵,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区分度。试题重视语文“双基”,注重能力发展,突出语文学科的本色和个性。
(三)试卷设计意图
1.卷面
卷面分含字体(规范、美观,3分)、卷面(整洁,2分)两部分。
书写是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卷面分由3分提高到5分,意在引导教师重视写字教学,指导学生写出规范、美观的汉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2.积累与运用
积累与运用考查的内容比较丰富,分值为26分。
第1、2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默写。试卷内容均来自教材规定背诵的篇目或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篇目。
第3题名著考查主要涉及课本精选的经典篇章和人们熟知的人物、事件。
第4题语文综合性学习,考查学生语文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能力以及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试卷内容来源于生活,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
积累与运用设题难度不大,旨在告诉学生,课文中优秀的古诗文,尤其是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篇目,要认真读、背。课标推荐的世界名著不能忽视,尤其是课本精选的经典章节,要熟读、精思。注重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发现并利用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切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3.阅读
这一部分由课内文言文、课内现代文、课外现代文三部分组成。
(1)课内文言文阅读的选文为传统的经典篇目《马说》。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中“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一要求,考查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第5-9题是考查学生对字词、句子的理解。其中第5 、6两题选取多篇文章,既扩大了文言文考查面,又丰富了考查内容。第10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引导学生对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有自己的理解和评价。
文言文阅读没有繁琐的文章分析,文言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掌握文章的主要内涵,从而达到“读读背背、了解写法、掌握文义、重在积累”目的,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2)课内现代文阅读选自《故乡》,属小说文体(记叙文)。共设3个题,分值8分。11题考查学生的文化积累,12题考查学生是否把握了修辞方法及对语句含义的把握;13题注重人物分析。
课内现代文阅读设题难度和分值继续降低。教师要正确地使用教材、教辅资料。课堂教学要抓住重点,通过阅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不要肢解文章,不做繁琐分析。积极倡导“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自由。课内现代文阅读要逐步淡出学业考试试卷中,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放开手脚,从内容和方法上不断丰富语文教学。
(3)阅读(三)《怀念地球》为课外选文(说明文),设5个小题,共13分。14题考查学生字词积累;15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前后衔接的把握;16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17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能力;18题旨在让学生在阅读全文后,把握文章的主旨。
阅读(四)《乐书》为课外选文,设5个小题,共16分。19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的能力;20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能力;21、22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提取归纳信息的能力; 23题结合重点句子,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对文章整体内涵把握的能力。
课外阅读选文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气息,目的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相应的文化底蕴和创造潜能。课外现代文考试遵循“材料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原则,考查的是学生阅读迁移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记忆能力。这些阅读材料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将对考生产生重要的熏陶感染作用。
4.写作
写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观过程。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乃至整体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本次作文要求考生以“美丽的瞬间”为题目进行作文,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思考,合理选材,创新立意,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观点。
本题目能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思考空间大, 可以多角度选材、立意,学生拥有更教大的写作自由;而且由于学生思想认识、自身经历、生活积累和社会经验的不同,在选材和立意方面有高下优劣之分,能够充分体现作文考试的“区分度”功能。 2008年中考语文试卷说明及质量分析(二)
本次考试质量分析采取抽样分析的方法,抽样地区为芝罘区、莱山区、龙口市、栖霞市,抽样地区比为30.7%,抽样试卷份数各地区均为180份,选上、中、下各两个试场。
(一)书写(共5分)
多数学生书写规范,卷面整洁,基本功较好,但依然还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1.一些学生的书写缺乏应有的基本功。有的笔画生硬,杂乱无章;有的随心所欲,敷衍潦草;有的乱涂乱改,卷面模糊。
2.错别字现象严重。一是学生长期误写而造成的习惯性错误,即错字;二是出现临时语境性、随机性的错误,即别字。这一点在写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造成以上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生的书写基本功差,另一方面是由于考生缺乏严谨的思维品质,心气浮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师要“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让学生“能正确地书写汉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积累与运用(共26分)
本题共四个小题,从内容上看主要考查了三个方面:(1)诗文名篇名句的理解背默,占10分;(2)课外名著阅读积累,占6分;(3)语文综合性学习,占10分。
1.诗文名篇名句的考查延续了以往的方式。一是直接默写,给出原诗文的上句或下句默写;二是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此项满分卷约占60%;扣分主要因错别字,其次是背诵不够扎实,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搭配出错。
2.课外名著阅读(《水浒传》、《简爱》)除考查根据情节写出人物以外,还出现了根据名著片段分析人物性格的开放性题型。从阅卷情况来看,此题得分率有所提高,但满分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按照要求阅读名著,对人物性格分析不够全面,个别考生竟然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3.综合性学习第(1)题考查对新闻标题的拟写。只要抓住文中的概括性语句,一般就能得分,该题得分率为87%,只有个别学生没有用完整的句子而失分。第(2)题根据画面内容拟写主题词得分不高,仅为65%。失分原因主要是注重了内容的把握,而忽视了形式的要求——对称;有的考生没有审清题意,答案不符合要求。第(3)题书写“爱心卡”一题得分较高,得分率达到了90%以上。
语文教学要抓好常规,注重“双基”,加强理解性的背诵;还要纠正错别字。名著阅读要落到实处,精读(课本选介的)、泛读(课标规定篇目)相结合,鼓励读原著。综合性语文学习注意结合实际,联系新闻热点,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学习空间。
(三)阅读(共59分)
“阅读”由课内文言文、课内现代文、课外现代文三部分的四篇文章(文段)组成。
1.课内文言文,共22分,包括重点词语解释(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句子翻译、一词多义、文学常识、理解主旨等内容。平均分基本在18-19分之间。
第5题 选取6篇文章中的6个重点词,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与理解,包含了词类活用词“洞”,古今异义词“不足”、“狱”、“病”、“去”,重点词语“谪”。第6题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一句是《论语十则》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句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吾孰与徐公美?”第7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得分率比较高。第8题是一道选择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学生基本上能答对。第9题是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第10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表达主旨的理解。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但也有学生思考不够全面,不是只回答“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就是只回答“对统治阶级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
本次文言文试题,没有繁琐的文章分析,但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比较扎实的文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平日教学应加强重要词语的理解,把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教给学生;另外,对文言文结构和主题的整体把握也不能忽视。
2.课内现代文阅读选自课文《故乡》,属于小说文体,共设三个小题,满分8分,难度适中。
第11题考查文化常识,相当多的考生答成了《朝花夕拾》(应是小说集《呐喊》),混淆(忽视)了散文和小说的区别。对于鲁迅的原名周树人,竟然有少部分考生写成“树仁”。第12题考查修辞方法,“比喻”的修辞绝大多数考生都能准确回答,少数人答成“拟人、夸张、借代”等。只有一半学生能答出“厚障壁”的含义是“隔膜”。第13题考查人物描写的方法时,有一部分考生审题不清,忽视了题干问的是表现了“中年闰土”而答成“心理描写”了;答“外貌描写”的也不少,忽视了题干中已经出的“肖像描写”了。第二个空要概括中年闰土的生活状况,大多数考生能够答出“艰辛”这一正确答案。
3.课外阅读选文(三)《怀念地球》属于说明文体,共设了5个题,满分13分。本题考查了基本的字词积累、说明文的基本文体知识及阅读分析能力,难度适中。第14题考查了两个易错写的汉字“震撼”和“迁徙”。很多考生将“撼”写成“憾”,有少数写成“悍”。“徙”有一部分写成了“徒”。第15题考查了学生的语句组织能力,实际上是考察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这需要分析句和句、段之间的关系,首先“蓝鳍金枪鱼和白鳍豚”是④⑤段举例分析的。其次,题干中“不过是”“缩影”这些字眼,其实已经提醒考生这句话是承上启下进行分析的,所以应该放在C处。较大部分考生没有分析清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而答错。第16题考查说明方法,大部分考生都能答对。第17题“至少”一词的作用答的较好,但个别语意表达不明。第18题应从两个方面回答:“保护地球生态环境”,“防止太空武器化,保证地球外太空的安全”。大多数考生只答出了一个方面。另外,题干要求简要回答,有些考生语言啰嗦,缺乏概括能力。
4.课外阅读选文(四)《乐书》为课外散文阅读,设有5个小题,分值为16分。试卷的设置不但注重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更有对文中细节性语句的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提取、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以及学生对平时学过知识的联想和迁移。
第19题考查学生对指示代词“这”的理解,大多数学生答案正确。第20题是要学生结合语境,对“精神产品”和“秋水文章”两个词语进行理解。第一个小题答案只是“精神产品”,多数同学受其修饰语“假冒伪劣”的影响,把加点词“精神产品”理解成“内容粗俗的书”,或在“书”的前面加上“不好”“不健康”之类的定语,因而出错。对“秋水文章”的理解不深入、不全面,大多数学生只能理解到“纯净的”一方面,极少数学生能结合文章整体构思和作者立意点出“暗指秋季”这一点。第21题是一道选择题,得分率为80%,出错的原因在于学生忽略了读书过程中读者和作者不可能被完全分开的事实。第22题是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概括,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变化的把握,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作者由爱转恨,由思到乐的过程在文中是极为明显的,出错最多的是“恨”这一情感变化,许多学生不是忽略了这一情感过程,就是把它写成了后面的“思”或是“乐”。此题的得分率53.3%。第23题⑴考查学生的联想力,对知识的贯通领会。想到陆游那句著名的词并不难,难的是“碾”字的写法,许多学生把“石”字旁换成了“车”甚至“扌”。此题的得分率为87%。23题⑵是个情感迁移的题目,让学生写出“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的引申意义。本篇选文全是在写书对作者的影响,是围绕“书”而展开的。答案是“对书的喜爱,痴迷和执着”。小部分学生错误理解成对祖国的思念,显然与主题不符。本题的得分率为80%。
从阅读(四)的整体情况来看,学生在回答题目时,明显缺乏自信,总把问题想的太复杂,把答案写的太多,生怕出错,却总是出错。还有的学生习惯性地抬高文章的思想内涵,把一篇“爱书”的文章,硬生生地弄成“爱国”的文章。所以,养成没有功利地静心读书的习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
(四)写作(共60分)
要求考生以“美丽的瞬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
这一作文题目立足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选材范围比较广,自由度比较大。立意可大可小、可深可浅,“能跑的跑,能飞的飞”。考生可以选取一个瞬间,也可以写多个瞬间,但关键要突出画面感,将瞬间定格、放大、延展,要有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如果是写多个瞬间,还要注意这些画面之间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做串连。
此次命题作文题目设计既有一定的限制,又具有开放性,多数同学还是感到有东西可写。一部分基础功底扎实、平时用心关注生活的学生,能够写出见解独到,文笔清新,文质兼美的好文章。但存在的问题也较多,主要表现在:
1.对文题把握存在偏差。不少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题目所暗含的要求,如果把文题做一下语法分析的话,这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瞬间,修饰词:美丽。这其实就是本篇作文的基本要求了。瞬间:要求抓住某个瞬间,做详细的展开。美丽:你所选取的瞬间必须是美丽的,这是在对文章的选材立意或主题做的限制。部分考生甚至擅自改动作文题目,把命题作文当成话题作文,自己拟定了新的题目(每30份试卷中有1——2份试卷存在这种情况)。
对“美丽”的立意,学生不难把握,但对于瞬间的把握却是考生软肋。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考生没有对某一个瞬间做出细致的描写,而只是叙述了某一件事的发展经过,这就完全失去本次作文最重要的元素。有的考生知识面很广,列举了一系列的美丽瞬间,从项羽到王昭君,从屈原到李清照,英雄美人,朝云落日,但都是空自评说,华而不实;还有的文章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想到地震写地震,想到奥运写奥运,想到雪灾写雪灾,就像把红的、蓝的、黄的、绿的各种颜色混搭在一起,颇不和谐。
2.选材不精,不够典型,有雷同现象。不少学生写生活中的小事中,挖掘不出有意义的道理。所谓选材雷同是指不少考生选取了5.12四川汶川大地震,谭千秋老师,敬礼的郎峥等在作文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可惜没有精彩的描写和深刻的挖掘,空喊口号。只有来源于生活、伴有深刻体验的作文才会是一篇好作文,如一个考生写自己在走进考场前不经意的回眸,看到送考的妈妈的眼神,从中读出了妈妈对自己期望,对自己的关爱。这里没有惊天动地,没有舍生忘死,有的是浓到化不开的亲情,有的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动。作文教学不需要口号,只需要脚踏实地的观察我们的生活,去感悟我们生活中的真善美。
3.新八股和套题作文的出现。不少考生在作文正文的前面都会有一段题记。如果运用恰当,题记可以为文章增色,可是不少考生并不能很好多使用题记,而只是为了满足这样一种形式,别人有我要有,而并不关心题记对自己文章有什么作用,从而又落入新的窠臼中。有的考生的题记不知所云,和文章完全不搭边;有的考生的题记写起来如行云流水般的收不住笔,一篇文章600字,题记就占了200字;有的考生的题记辞藻华丽而内容却空洞苍白。
曾在网上看到过一篇关于如何写应考文章的妙文,背好几段关于屈原、李白、李清照的优美文字就可以在考试中以不变应万变的写出合格的考场作文。这样的套题作文在本次考试中并不少见,屈原赴死,李白傲视权贵,项羽乌江自刎,这些历史画面一次次的出现在考生的文章里,而且言辞多有相似之处,足见考生在考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这样的作文不会的高分的。
5.语言表达方面存在问题。部分学生表达能力不强,语句不连贯,语病教多,错别字不少,卷面书写差别较大。究其原因,一是学习态度不认真、不扎实,二是对汉语语法不明,抓不住汉语语言运用规律所在。
四、教学建议
(一)注重“双基”,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一定要重视课本的“例子”作用,依托课本,做好“阅读、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规划好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课本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学习资源,也是再创造的前提。目前存在的轻视课本的倾向非常危险,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举一”都做不到,何来“反三”?更谈不上“触类旁通”了。课堂教学要回归本色,做到“和谐高效”,注重“思维对话”,发展并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初中学生要掌握最基本的语法常识,对最基本的语法知识要做到“知道”“识别”“会用”,不写病句,不说错话。
(二) 多读巧写善积累,少讲少考少做题
“多读”就是博览群书,扩大阅读量。首先,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要积极地去读,课本选介的经典篇章尤其要熟读;其次,要用好《阅读》(《自读课本》),充分发挥优质语文学习资源的作用;再次,要坚持大阅读活动,多读报刊杂志,扩大学生视野,丰富知识积累。“巧写”,就是巧于练笔、巧于写作。要教会学生写摘抄型、批注型、提纲型、感想型读书笔记,养成边读书、边记笔记的好习惯;作文训练并不是“多多益善”,要结合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规范的、成篇的作文练习,一月二次即可(不足部分可辅之以片段练习);每个学期,每位学生的作文,教师至少要全批全改二篇。“善积累”就是善于积累,一是方法,要随时随地、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二是数量,不能少了,但也不必太多;三是质量,要有所选择,树立精品意识。“少讲少考少做题”,就是要做到“精讲精练”,少做或不做无用功;做题和考试对语文成绩的提高作用不大,这是共识。
(三)课内、课外结合,树立“大语文”观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摒弃急功近利思想,杜绝"为考而教"的功利思想和做法,深入研究教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上下足功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站在课程标准的高度用教材,善于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以课本为依托,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课本中的“小综合”(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大综合” (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是语文学习资源,教师要从单元教学的角度,立足于学期教学目标,结合阅读教学,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地进行规划和训练,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有利于提高考试成绩,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和谐地成长。
(四)加强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写作教学要有计划性和科学性,减少随意性、盲目性。首先,作文教学要以阅读积累为基础,通过大量阅读,写好读书笔记,弥补学生生活体验不足的缺陷。其次,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提高效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用“名家名篇”的示范、引路作用,让学生“先学后创”,在继承中创新。再次,要加强作文基本功的训练,如审题选材立意的训练、写作技法的训练、书写规范训练等等。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感受生活,以自己的内心体验去审视生活,认识生活,用自己的独特感悟写出生动、活泼、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富有鲜明时代特色,有个性、有文采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