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试题试卷分析
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它是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能力(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查。因此,教师在组织高考复习时,始终应以夯实“三基”,提高能力为指导思想,在能力的提高上有所突破,以达到应试的要求和水平。 本次数学试题,意在检测学生复习效果,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数学思想掌握的情况,检测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识别数学符号、阅读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检查学生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编制的试题的特点主要重基础,重通性、通法,重视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察,重视考查学生的数学基本功和数学素质。下面我从两方面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一、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及每一个题的分析。 填空题:文14题学生没有注意到钝角不含180度,理16题考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多数同学没将正确命题全部写出。 17题考查不等式及分类讨论思想,出现的问题有(1)a=0不单独讨论(2)审题不清,把a<0加以讨论(3)解题步骤不全,不规范,最后答案未总结。 18题考查圆的有关内容,第二问出现的问题较多,学生不能熟练的将平面几何(圆的性质)运用到解析几何中,有用正弦定理及到角公式做的,但运算量较大。 19题考查了立体几何中的线线关系以及角与距离的求法,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有部分同学用向量法进行研究,运算量较大,而用传统方法做的同学,没有突出“一作二证三运算”的过程,造成不必要的丢分。 20题考查三角与向量的有关内容,在知识的交汇处出的题,考查了向量的坐标运算及三角的化简求值,主要错误由求角时未注意范围,第二问的最后结果丢掉负号。 21题是应用题,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否列出函数关系式并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主要问题在第二问,学生对函数的单调性不加以证明,而是直接指出,造成丢分。 22题借助向量作为工具考查解析几何内容,但由于运算量大很多学生没有做,对于第二问,除给出的答案外,还可以用中垂线法,点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弦长的一半来求解。 二、下一步复习要注意的问题。 1.加强研究,把握方向 今年我省语、数、外三科要自主命题,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我们一线老师要研究大纲和考纲,要研究新旧考题的变化,要进行考纲、考题与教材的对比研究。通过对高考的研究,把握复习的尺度,避免挖得过深、拔得过高、范围过大,造成浪费;避免复习落点过低、复习范围窄小,形成缺漏。为此教师必须加强对考纲、考题的研究,要有较强的驾驭教材、考题、考纲的能力,对哪一年考什么题,是如何体现考纲的,要了如指掌,从而概括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2.明确思想,做好计划 一轮复习是高考复习的基础,其效果决定高考复习的成败;一轮复习搞得扎实,二轮复习的综合训练才能顺利进行。在一轮复习中要体现以下八个字:全面、扎实、系统、灵活。 全面:全面覆盖,到边到沿,不留空白; 扎实:抓好单元知识的理解、巩固,把握三基务必牢固; 系统:前挂后连,有机结合,注意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初步建立明晰的知识网络; 灵活:增强小综合运用、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3.重视课本,狠抓基础 《考试大纲》中强调,数学科的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注重展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现实性,并明确指出:易、中、难的比例控制在3:5:2左右,这就决定了高考复习中必须抓基础,常抓不懈,只有基础打好了,做中低档题才会概念清楚,得心应手,做难题和综合题才有基本条件。 课本是高考题的主要来源,纵观近几年的新课程高考试题,不难发现,多数试题源于教材,即使是综合题也是课本例习题的综合、加工与拓展,充分体现了课本的基础作用。复习必须紧紧地围绕课本来进行,只有严守课本,才能摆脱“题海”之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