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初中语文教研组(执笔:王云云)
一、试卷评价
本次考试的语文卷由县教研室统一命制。试卷的结构主要分为“积累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和“写作”四大板块。试题注重于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与思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突出试题内容的人文特性,给学生以人文薰陶;依然注重于能力这个核心点,重视运用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考查,尤其重视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对在具体语言环境与实际生活语言的理解分析、概括运用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这次期末试卷的题型、题量与2008年学业考试接近,从总体上看,本次考试的试卷导向性较好,既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推进素质教育,也有助于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更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二、定量分析
各题平均分及难度统计(样本容量=100)
题号 一 1 2 3 4 5 6 二 二(一)
应得分 20 3 3 3 6 2 3 25 13
平均分 17.64 2.72 2.7 2.76 5.76 0.82 2.84 21.8 11.78
得分率 0.88 0.91 0.90 0.92 0.96 0.41 0.95 0.87 0.91
题号 7 8 9 10 二(二) 11 12 13 14
应得分 3 3 3 4 12 3 3 3 3
平均分 2.94 2.82 2.06 3.96 10.04 2.22 2.28 2.82 2.72
得分率 0.98 0.94 0.68 0.99 0.84 0.74 0. 76 0.94 0.91
题号 三 三(一) 15 16 三(二) 17 18 19 20
应得分 20 4 2 2 10 2 3 2 3
平均分 16.68 3.4 1.86 1.54 7.46 1.92 2.84 0.64 2.06
得分率 0.76 0.85 0.93 0.77 0.746 0.96 0.946 0.32 0.687
题号 三(三) 21 22 23 四 卷面 总分
应得分 8 2 3 3 50 3 120
平均分 5.88 1.36 2.42 2.1 42.8 2.86 101.8
得分率 0.735 0.68 0.81 0.70 0.85 0.95 0.84
从上表可看出:
1.得分率在0.90以上的集中在一、二(一),说明考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课内语段的阅读比较到位,特别是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背诵比较重视,此外可见学生课堂的听课效率比较高。
2. “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板块第5题是得分率低的一道题,说明考生平时的课外阅读严重缺失。
3.现代文二(二)得分相对比较低的是11、12两小题,说明学生对现代文阅读中的整体把握、理解关键词句含义能力较欠缺。
4.文言文三(二)得分率最低的是19题,这也是全卷得分率最低的一题。该题的表述是“该语段中与上文‘宜多应者’相照应最恰当的一项是”,试卷中只是节选文字,由于学生对《陈涉世家》全文的不熟悉,导致选择错误。
5.得分率普遍不高的是文言文三(三)的21、22、23,说明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翻译理解能力很欠缺。
三、定性分析(答题情况分析)
(一)答题错误及其原因分析
第一大题
题1:整体做得较好。但有部分同学将“壁”写成“璧”, 个别同学将“慨”写成“概”,“悠”写成“攸”。
题2:正确答案应为D,但有很多同学选择A,除了对课文内容不熟悉之外,对语感的把握及形容词的选择不当也是造成选择错误的原因之一。
题3:绝大部分同学能正确选择。
题4:诗文名句的 填空,存在两大问题:
(1)背诵记忆的过程中背的不熟及不能正确书写句中的每一个字是造成失分的主要原因。如“归无计”写成“归无际”,“射天狼”写成“射天郎”等。
(2)本题共8小题,可任选6题填写,部分学生在答题时只选择6题来做,而所选6题中又出现错误,从而失分。
题5:《水浒》这一小题基本能答对,也有少数写成林冲、武大郎、鲁智深等;培根的名言这一小题大部分错,只有少数人能答对,错的答案是五花八门。
题6:介绍自己的家乡特色,大部分同学都能正确仿写。
第二(一)大题
题7: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概括能力。失分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概括事件时语言不够精炼。
题8:考查了学生对语言的赏析能力。大部分学生能从杨修的语言行动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赏析到位。只是部分学生将“恃才放旷”的“恃”字写错。
题9:阅卷者将此题按两个小题评分的,即先找出曹操心理变化的语句,再谈对曹操的看法,学生大多回答的是第二小问,因此失分。
题10:试题开放,学生的答案大多较客观、正确,理由也较充分。
第二(二)大题
题11:约有20%的学生选择错误,存在选择B、D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对文章及义项的理解不够。
题12:有一部分学生回答不全面,只提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有为数不少的同学根本没有从这个角度答题,答成“划线句说明了作者眼中的《论语》是什么,是本文的中心句,删去不能体现。”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不能联系到要从结构上去分析,大多从内容和语言角度去答题。
题13:大部分学生的比喻不错。但程度比较差的学生的比喻则千奇百怪,要么对题目意思理解出现偏差,认为只能用“泉”比喻,比成“清泉”、“评价泉”等;要么与文章意思完全无关,如比成“无字天书”、“金钱”等。
题14:部分学生未答完整而被扣分,原因是对文本的阅读还不够;也有个别写成了自己喜欢的原因,原因是审题不清。
第三大题
1.语境意识不够
题15:对于“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季节的哪些景物”,诗中季节特征明显,绝大部分学生都能从诗中找出信息,而且准确无误。极少数同学写夏或秋,景物当中写“雨”的较多,而实际上雨是不能表现春季的特征的。
题16:对“却疑春色在邻家”这样的诗句的赏析,很少有学生能答到点子上,得分率不高。但只有能点到惜春、恋春、爱春就能给分了。
题17: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应该说这是课内的经典的文章,答题本该不成问题,可失分现象还是存在,“尤其是复立楚国之社稷”中的“社稷”不能理解它的意思,错的较多。
2.积累不厚
题18: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的意思,总体翻译较好。但失分者也不少,尤其是后半句“士卒多为用者”,有些学生译成“所用的士兵都是有用的人”。这是学生的词语积累不厚实,不够扎实,也不够灵活。可以看出文言文句子翻译还是学生的软肋。只能对句义猜答。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即准确无误,通畅顺达,自然得体,首先要做到准确无误,必须掌握一定量的实词、虚词、句式等,因为这些往往是设题的考查点,也是得分点。
题21:因对“是”的含义领会不够确切,因而部分学生选“C”项。
题22:翻译句子“嗟乎,其童子无乃嚣昏而无识乎!”中对因对“嗟乎”感叹词,“其”发语词的意义把握不准,对“而”这顺承连词表示前后并列而非转折关系的意义分析不清,以致错误较多。同时大部分学生不选择第一句进行翻译,可见第一句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
3.考虑问题不够全面
题19:与“宜多应者”相照应最恰当的项,错误率高,相当一部分学生选“B”或“C”,原因是B选项中的“从民欲也”和C选项中的“骑千余,卒数万人”有误导之感。
题20:答题要点有三点,但说明“秦朝的统治残暴”这一点较多学生没有答到,因为这一点是侧面反映,比较隐蔽,所以学生不能想到。
题23:作者发出怎样的感慨,请用原文回答时,大部分学生只答出“嗟乎,其童子无乃嚣昏而无识乎!”而对后半部分不予回答,致使3分题目不能得满分。
第四大题
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本次2007学年度九年级上册期末试卷的作文命题:请以“与------为友”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在题目的空格处填上相关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写真情实感,严禁抄袭;4.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5.卷面整洁,书写认真;6.不少于600字。
1. 有关文体方面的问题:
因为现在作文文体这一方面要求宽松,“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所以文体意识的淡化和模糊,让学生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针对文体教学的缺失,让我们从教多年语文教师看着很不习惯,别扭。因此文体不明就成为通病,或许现在这也算不上缺点。但有几点还是要注意:(1)写记叙文,缺乏事件的交代,事件前因后果不完整。(2)写议论文,论点不鲜明,论证不充分,论据老一套,论点和论据之间没有“粘合剂”,即缺乏对论据的有效议论和评价。(3)大多写的文章文体没有明显的界定,就说是散文吧,做不到“形散神不散”,往往是“形散无有,神聚不足”,材料和主旨确实提炼整合不够,表达方式单一,缺乏灵动性。
2. 有关立意方面的问题:
普遍立意不高,或唱高调,或一味空洞抒情,或模仿一些青春言情流行时尚作家的文风
凭空杜撰一个凄美哀婉的“爱情邂逅故事”,让人哭笑不得,甚至贻笑大方。这次的作文题我以为应该总与爱情无关了吧,但竟然也有学生写《与爱情为友》,真让人啼笑皆非。还有学生事先预设成文,写作套文,背诵美文,一成不变,照搬照抄。例如有一同学写《与诗词为友》:先总起点题,然后以“我来到某个朝代见到或遇到某位是诗词大家,吟诵他(她)的名句,想象一下当时情境”几个排比语段构成文章主体,最后总结抒情结尾的样式,来应对每次阶段调研测试,屡屡斩获高分。这次考试中有另一学生完全借用这个套路成文,甚至可以说是完全背诵照抄下来,竟拿下49分。对此类学生此等文章如何评价姑且不论,但其投机取巧急功近利之心,对真正写好文章以及作文水平的提高,作文后续空间发展绝无裨益,不宜鼓励和提倡。
3. 有关审题方面的问题:
本次作文题目《与------为友》是半命题作文所,所填的部分为题眼,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把握,题旨言简意赅,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从学生的作文题来看,大致分成以“与抽象的对象为友”或“与具体的事物为友”两大类,极少也有“与魔幻为友”。学生文章中“为友”的对象是明确的,可惜的是如何与之为友的过程、事件、情感的互动缺乏,使文章单调乏味,无内涵,无深度可言。
4. 有关选材方面的问题:
本次考试作文题学生还是能够从熟悉的生活、亲身的经历入手来写的,也有凭空杜撰,无病呻吟,泛泛而谈的。这主要是学生的历练、生活的体验、阅读的知识面有限造成的。
5. 有关语言方面的问题:
在文章中能够综合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语言灵动流畅者少;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稚拙贫乏者多。
三、对今后教学与命题的建议
(一)学科教学方面:
关于基础和习惯
进一步夯实基础,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落实基础知识,讲清基本概念,训练基本技能。推行课程改革与落实“双基”两者并不予盾,能力培养与“双基”落实应该是并行不悖的关系,动辄以课程改革为由排斥“双基”落实是不科学的、不明智的。在落实“双基”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运用“双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答题中的出现的错别字,古诗词默写错误,基本的文学常识缺乏,都说明了我们平时在阅读教学中还不够重视多方面的积累。所以必须引导学生向课外要时间,扩大阅读面,拓展知识视野,丰富语言积累。
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考试时仔细审题的习惯,作文要写题目的习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保持文面整洁、书写端正和清楚的习惯。
关于现代文阅读
1.教学要把握整体。
文章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一篇文章就是一个系统,而系统内的各个段落、句子、词语都是互相联系共同作用才形成文章的一个意义整体,因此,阅读时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文中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而要把它放在整篇文章中去审视、观照。现代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关注课文整体,在整体结构把握的基础上作综合的分析,从整体出发,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语段读读议议,由学生自己深入文本,仔细体味,从而得出属于他自己的探究成果。而不是只是教师对课文做静态的分析。
2.教学要沉入语言。
现代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言,是语言构成了文章的表意系统。而这里的语言就是词语、句子和段落以及这些要素综合一起表达的意思。沉入语言,就是要深入理解语言的用语环境,理解具体语境中的语言意义,理解语言运用的效果。同时,通过语言理解文本时,需要注意语言的对象、色彩和特殊意义。只有我们了解了语言的真实意义,才能了解文章的真实,才能理解文章的真正的主题所在。语言,是我们阅读文章阐述思想的唯一依据。语文教学时万不可架空语言,或天马行空的“讨论探究”,或盲无目的的作秀式的“拓展延伸”,而应当踏踏实实的沉浸到课文语言中,领悟语文的真实。
3.加强课外阅读
沟通课内课外,在立足课内的同时,需要时要把课文作为例子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保证初中三年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关于文言文阅读
1.落实文言文课堂教学
为体现新课程理念,有时课堂里情感体验延伸很多,很丰富,挤占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致使一部分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仅知皮毛,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句子翻译,句式特点,文意把握等粗枝大叶,建议我们的文言文学习课堂落到实处,落实文言文词句的理解,只有课堂内充分理解才能慢慢沉淀积累,形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扎实积累培养语感
比如:新课标规定的“古诗文必背50篇”可以早早地计划读背,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落实积累;可以增加一定的阅读量,结合课文拓展学习,拓展同课文内容相近的段篇,或者与课文同一著作中的其它短文,尤其重视课文内新掌握的字词现象在课外的语段中的灵活运用。
3.提高语言表述能力
有些学生能大致读懂,但用语言表述下来就颠三倒四。建议我们课堂上对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用语更规范,落实关键字词的翻译,真正向“信、达、雅”的方向努力。
关于写作
1.还是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多种作文命题形式和多种文体的写作训练,让学生适应各种题型、体裁的文章。
2.要针对性地开展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的专题训练,提高学生把握主旨、组织材料、布局局谋篇的能力。
3.要训练学生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描写(如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都应作强化训练。
4.要重视作文讲评,进行科学指导,杜绝急功近利的做法。
5.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写作素材的积累,丰富语文素养,多参与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提供展示和交流平台,切实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水平,扩大后续发展空间,对真正提高学生素质和终身发展负责。
6.对师生展开高水平的作文讲座和作文教学活动的体验,从而促进教师作文教学、作文辅导和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本学期县里在长一中举办的作文教学观摩课系列,就对我们深有启发。
(二)对命题的建议
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出示题目的同时,不妨让学生更加明确答题的切入点,如本试卷中的第12和第16小题,给学生一定的指引和导向,提高审题的准确率和有效度。
初三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