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吉首贫穷山区教育事业的思考
吉首市排绸乡完小 张自茂
在吉首山村,贫穷滞锢了孩子高飞的志向,传统扭曲了学生远大的理想。农村孩子早早被大人拷上了重重的思想枷锁,幼稚的心被这样的教育理念侵蚀:读书浪费钱,毫无用处,不如早辍学,早打工,早挣钱。苦命的孩子活在一成不变的环境中,承继着家传事业的辛劳苦累,刀耕火种,命运一代重复一代。无须担忧与思考,简简单单的生活,坚韧的双手撑开一片天,强健的体魄过活一辈子。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思想使他们未曾考虑过改变,无法摆脱传统束缚。他们早早就学会了做家务,干农活,一双灵巧的手养活了半个家庭,一颗炽热的心时时为事情操劳。生计第一,家务第一,学习被置之高阁。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负担加重,家庭责任加重,重劳轻学的现象使其成绩一落千丈,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心理滋生出了这样的怪念:我不是读书的料。由重劳而轻学而感到学习吃力,由吃力而生畏惧,由畏惧而生厌弃,在连锁反应中草草的结业,草草的释脱,拿着让人心寒的毕业证书,跟随家乡父老乡亲南下打工,靠出卖劳力挣钱。这就是大多数农村孩子的命运。
当今社会充满血腥竞争,想要稳健立足需靠知识、信息、科学、技术。不进则败的残酷局面迫使人们积极进取,博学多识,力争上游。武侠的时代已经过去,健壮的农村硬汉强妹已经落伍,单凭一股蛮力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社会发展促使教育发展,农村教育应倍受重视。城市学生能鹤立鸡群,农村孩子亦可出人头地,只要农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力求创新,积极探索,不断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以下是本人对“如何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一、 重视对学生家长教育
在农村,大多数父母都是老大黑粗,没有文化的社会低层劳动
人民,他们短浅的眼光和粗陋的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着孩子们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大多数孩子认为“读书无用”,并因家里无钱而产生读书无望的思想,不能全心全力读书。要想繁荣本地区的教育事业,当务之急是要教育好家长,改变其“读书无用”的传统观念,使其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那么怎样对家长进行教育呢?最好的方式是多开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对家长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旁征博引,明以利害,证明读书有用。并鼓励他们:其实孩子不笨,只要家长支持,必将大有作为。读书并不只是有钱人的事,读书出来并不只能靠关系才能找到工作,只要有才华,有实力,就一定会被国家重用,一定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考虑到农忙事多,家长无太多闲暇时间,老师应该不辞辛劳,多去乡间家访,千里迢迢跋涉后的劝说更能感动家长。
二、 消除学生自卑心理
农村孩子大多会因为自己家境贫寒而感到自卑,心事重重。读书与钱的矛盾弄得他们犹豫不决,心力憔悴,致使整日忧心忡忡,静心不下。成绩的不好使他们感到学习道路前途暗淡。在自我证实的理所当然在放弃了学习。老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化解他们因贫困而引起的顾虑,消除他们由家庭而带来的压力。积极疏导,明以事理,告知他们:贫穷的出生不是人生的失败,命运青睐于勤奋刻苦的人。只要学习好,无须为钱担心。社会,政府会奖赏那些积极上进,名列前茅的人。
三、 分析当前形势,明确学习重要性
农村孩子由于从小生活在穷乡僻壤之地,消息闭塞,体会不到当前社会竞争的残酷,在无忧无虑中徜徉不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给学生剖析当前社会形势,灌输给学生“学习重要”的思想。以严峻的就业压力激发学生斗志,鼓励学生要靠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改变自身命运。在学习过程中明确目标,培养志向,依仗智慧与他人竞争,凭借知识立足于社会。唯有学习才能走出大山。唯有学习方可甩脱贫困。
四、 提高学生自信心
社会蓬勃发展,韬光养晦只能应验人之自命清高,毛遂自荐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老实乃无用之别名,善于推销自己方可为人之俊杰。农村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常足吞吐扭捏,畏首畏尾;在社会上亦表现得羞赧躲闪、进退维谷。纵使一肚子学问却不懂得加工包装,推销自己。这是由于农村孩子较之城市从小参加活动少,锻炼少。从而缺少自信的缘故。农村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口才,社交能力以及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开展公共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在公共场合的交际能力,使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训练口才,增强自信心,加强个人修养,在全面发展中丰富生活,完善自己。
五、加强对学生新闻信息的传输
农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学生对外界事务知之甚少,纵使听收新闻,亦不知怎么筛选信息,久而久之,导致知识面狭窄,胸中无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困材施教,多结合当前国际形势与社会发展,给学生讲述天下大事,使学生在听得有味的基础上了解国际局势的变化及自身所处的环境现状,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去收听新闻,感知社会,在收集新闻的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并根据当前形势的发展趋势确立自己的奋斗方向。
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漫漫一生,学习一生,人生总要有一段独自行走的历程,若缺乏自学能力将要提携愚昧而行。农村学生普遍缺乏自学能力,拿到读物感到惊慌失措,不知怎么去自我阅读,不懂怎样去遴选信息。究其原因在于从小读课外书籍过少。在学习过程中除教科书外接触不到好的读物,无书可读。书读少了,读书方法必将随之而少,自学能力自然就降低。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使其有书读,读好书。学校要提供给学生充足的读物,使学生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发现美,感知世界的宽广。考虑到农村条件有限设施缺乏,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在班上传阅自己看过的认为对学生有益的书,并鼓励学生把家中收藏的好书拿到班上共享。这样,把有限的资源做到了无限利用,并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共同进步。
农村,一个古老而又质朴的名字,却是贫穷落后的象征;农村孩子,一个豪放而又机灵的名词,却是土气窝囊的别名。基础设施的缺乏,环境条件的差劲,教学质量的落伍使农村与城市有了贫富差距,使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有了优劣区分。农村不差,孩子不笨,只要农村教师任劳任怨,一丝不苟,积极创新,勇于探索,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只要家长深明大义,高瞻远瞩,重视孩子的教育,把学习放在第一,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将会看到新时代的农村孩子在社会缤纷的舞台上驰骋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