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 据学生的反馈及阅卷的体会,对06中文英语期末考试作一简单分析,希望能反映出问题的本质,有利于专升本复习后段的指导。
语音 这道题的错误率很低,正确率为 80%,个别错误出现在个别辅音的发音问题上, 改正起来相对较容易,以后要加强语音发音的讲解及训练的训练, 同时学生也要引起对这一部分的重视,为专升本做好准备。
单项选择题目突出基础,包含语法的部分主干知识,并设置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进行考察,没有偏题怪题,不死扣语法,在运用上下功夫,目的就是引导语法和词汇复习为阅读和表达服务。另外,几个词汇的考察难度不,词汇的考察较少,今后命题可以适当的调整,会引起对词汇的重视,以适合专升本的需要。新词汇还是大多出现在完形、阅读和表达中,体现在有助于对文章的精确理解,体现在有利于提高书面表达的地道和高级。我们从反面想一下,还是要以主干知识为主,以主干知识的运用为主,只不过稍稍增加一点开放性。要学习新东西,但不是全盘“新”化。 另外,从11题 冠词的运用,到12题、17题真实交际,都是语法在真实语言环境中的真实运用,这几道题的得分率是单选中最低的,以后会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因为这也是以后专升本 单选的一个考试趋势。
完形填空题材比较符合完形题目的特征,夹叙夹议。题目乍看有些难度,一个是其中的指代,一个是“过去”和“现在”的交替表述,如果稍有不慎,可能会导致大片的错误,但是一旦吃透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手法,就会是“柳暗花明“。其中32题和35题难度较大,30题为指代,如果是语法层面上的指代可能学生比较清楚,但是设计到语篇层面就有点力不从心。35题也是属于全文理解,理解文中人物思想感受之类的题目,我们不少教师自己在这两个题目上也出现了错误,希望能够凭藉自己思维的前后转换,指导学生学会此类问题的思考方法,并充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还有几道题也较有意思, 37、40、41、43、44、题, 这几道学生选择的答案分布比较平均。是in charge 还是on guard? 是together\along还是except ,这些东西似是而非, 到底该如何选择?一句话,充分理解文章内涵,理解“老外”的一般行事方式和思维方式!学习语言,越来越显现出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地位。It’s another challenge to us, isn’t it. 当然,其中42和43空连续设计似乎不妥。
阅读题材新颖、贴近生活。所选话题大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选项的设计尽量保持这样的原则:在真实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到底要接受或找寻什么样的信息,不同的读者阅读,可能会得出怎样的不同的结论,然后围绕这些内容进行设计。从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基本达到了设计的目的。学生普遍反映文章本身阅读性很强,难易适度,但是要想深入却不是那么容易,需要认真辨析,反复琢磨,吃透文章表层的和隐含的意思以及作者的话外之音,才能获取正确答案。如57题、60题65题、。 只要是涉及到全文理解和推测等基于文章但又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推测总结的东西大都做得不好。无论是对全文的理解还是对题干的分析都不够严谨,缺乏应有的分析技巧。
另外学生的词汇量不到,不能结合语境猜出该合成形容词的用法,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意思。所以学生在往后的学习中要加强词汇量的积累。最后阅读的速度也有待提高,加强基本技巧的训练,提高阅读速度 。总之,本题型的训练本质上还是要让学生多读些原汁原味的英语文章,增强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
作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少数学生审题失误,没有搞清题目要表传达的意思,以后要加强审题的训练。2、由于语言基础较差,不能把握语言使用的度。 部分学生刻意追求语言的高级,忽视了语言地道得体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样的语言才是得体地道的,这需要教师的正确的引导,需要教师首先有较高的语言鉴赏能力,给学生指明方向。所谓的地道得体并不一定是多么难的高级的句式。可能是一个词,例如口头通知中的Professor Wang from Shandong University 就要比… … …who comes from … … …要更为得体地道和简洁。有的学生写了这么一句话:The reason why I want to have a mobile phone is that … … ,这样的表达显然不如:I would like to … … because … … … 这样的语言更流畅,简洁,符合一般书信语言相对口语话,交际性强。段落层次方面学生不存在什么问题。平日作文训练中老师应该注意积累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较大的一些话题,以及社会生活中的教育、环保、资源等等需要密切注意的话题的英语基础词汇、词组、句式方面的准备。因为体裁是个壳,题材才是最核心的、体现语言表达水平高低的部分。4、作文习惯无病呻吟,内容空洞,没有自己的见解,比如“手机的功能”,学生就是直接套用可能对人类带来的好处,而缺乏具体的“好处”。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我们教师对此类作文如何写要加强研究,加强训练,加强指导的科学性。尽快扭转作文的不利局面。
总之, 作文的训练需要处处留心,作文的训练要贯穿整个复习过程,作文复习既是话题复习的“果”,又是掌握知识最好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