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作品简介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六、文章结构 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七、写作特色 1.用象征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形象,形象地表达出深挚的感情 “土地”可以看做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河流”“风”可以看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可以看做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2.内涵丰富的意象 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并运用一系列意象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土地”为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河流”何以是悲愤的,“风”又怎么会激怒?读着这些诗句,人们不能不想到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而“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则让人看到了解放区的勃勃生机,抗战胜利的光明和希望。 3.巧妙的抒情方式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诗人将鸟优美动人的音色同诗人的歌唱联系起来。特别是将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种本属于自然被动的结局,也写成了主动的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前八句充分地积蓄感情,把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里。而最后两句诗便是感情的闸门轰然打开,洪流冲激而下。这两句诗多少年来,不断地为人们所引用,所默诵,成为人们传诵的名句。 诗人还不断转折和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人非鸟兽,不言自明,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来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接下来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可以说是第三层强化。正当读者为诗人不断的歌唱——被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一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著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念兹在兹,至死不渝! 4.善于用“的” 字和使用形容词、修饰语 艾青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的一个重要特色。《我爱这土地》自然也不例外,试看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语,就不难窥见其中的奥秘了。 八、重点语句分析 1.——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句表达了作者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句对于自己为什么悲哀做出了明确的回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九、课后习题解答 (一)1.诗人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形象,并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意义。“土地”可以看做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河流”“风”可以看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可以看做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望。 3.课文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二)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三)背诵提示: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进而续写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将鸟儿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诗意层层递进。背诵时引导学生顺着这样一个思路,既可以背得快,还有助于深入理解这首诗。 (四)完成本题时,要从多角度进行比较,答案不必追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下面提供的内容仅供参考: 两首诗背景不同:前者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后者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写法不同:前者借用鸟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绪,后者是直抒胸臆。但主题相近:前者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后者是面对这块神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恋的感情。两首诗都注重意象创造:如果说艾青是借助“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来描绘出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的无比悲愤以及解放区的勃勃生机,让人们看到抗战胜利的光明和希望,那么刘湛秋则是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人民的礼赞寄寓在典型新颖的意象之中。如“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既写出了祖国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再如“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泻千里” 的“长江”形象地概括出了中国人民敦厚而顽强的性格特征。那“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挂霜”的葡萄,更表明中国人民已摆脱了幼稚和愚昧,开始走向成熟。 【同步达纲练习】 一、给下面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衣着(A zháo B.zhuó C.záo) 2.应和(A.hé B.huò C.hè) 3.什锦(A.shí B.shén C.sí) 二、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字 1.____________期 _____________疵 ______________想 A.瑕 B.假 C.遐 2.____________络 喉____________ 玲______________ A.珑 B.拢 C.咙 3.怂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跃 汹_______________ A.恿 B.踊 C.涌 4.___________导 _______________獗 演_______________ A.猖 B.唱 C.倡 三.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并用它们造句 1.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2.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四、填空题 《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______,你知道的他的作品或作品集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一)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1.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的? 2.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它们有什么象征意义? 3.诗歌的点睛之笔是哪几句? (二)煤的对话 艾青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1.诗歌采用了怎样的表现形式?有什么好处? 2.诗歌写了煤产生的整个过程,请你说说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3.这首诗所咏的实质上不是煤而是人,你能体会出作者借煤歌咏了人的什么精神吗? 4.这首诗作于1937年春天,正是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你能结合时代背景和煤的特点简单分析一下这煤和我们的民族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参考答案 一、1.B 2.C 3.A 二、1.B A C 2.B C A 3.A B C 4.C A B 三、1.刺激使发怒。(造句略)2.温和柔顺。(造句略) 四、艾青 蒋正涵《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写出任意两首诗或两部诗集即可) 五、(一)1.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为祖国竭尽忠诚和无私奉献的心愿。2.“大地”、“河流”、“风”、“黎明”;“大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二)1.对话的形式;使煤的内心世界得以表白,灵活、有趣、吸引人。 2.亿万年前,煤是一棵树,后来,恐龙统治了森林,地壳变动,树木被埋在了地层深处,过了许多年,它最终变成了煤。3.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4.我们的民族有着煤一样的历史,有着煤所遭受的灾难,又像煤一样长久地沉默,更像煤一样身上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热量,并和煤一样憧憬着光明灿烂的前景。(只要能说出一、二点就很好)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