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意识
杨徐昕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要求。
目前,大部分学生比较注重音乐、舞蹈等特长方面的培养,对于难度较大的数学,学生不太感兴趣,不能主动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掌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没有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欲望,教学平淡无奇,没有吸引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心理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学生的冷漠态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特别是导入新课时,应精心设置情境,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创设学生的认识需要与自身已有的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尤其应注意,数学中的难点是培养学生素质的良好载体。对于难点的教学,要注意精心创设激活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思维能力的学习情景,有效而及时地给学生提供帮助、铺垫。另外还要注意有效地使用模型、投影、CAI课件等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以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探究愿望和持久的学习动力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自觉地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从心理学角度的调查结果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带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去学习数学,是积极的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
例如:一位教师教“能化有限小数的分数”时,首先巧设悬念:“同学们,你们任意报一个分数,我都可以不做除法,很快地判断出这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都不相信老师说的是真话,因此争先恐后地报出一个个分数想难倒老师,结果老师都及时做出判断。经验证,教师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学生们都很惊奇,非常佩服老师。这样,学生从心理上都希望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有一种内在的、自觉的参与新知学习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