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积累,语文学习的根
倪宗红 古人说:“泰山不弃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大诗人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更是直接地强调了积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然而,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苦恼地说,学校、家里都在大力引导孩子阅读大量的课外书,可就是不见孩子进步。有些孩子甚至强按牛头也不肯饮水。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其实,语文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另一方面。我发现很多孩子仅仅停留在阅读这一层次,没有将阅读与积累、运用很好地结合起来。
那么,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学会边阅读边积累呢?
首先,要鼓励、引导孩子更多地阅读经过历史见证的经典名著。小学低年级可以阅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中年级可以阅读《昆虫记》、《海底两万里》、《西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高年级可以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名家散文及外国名著。无论阅读什么。要尽可能鼓励孩子阅读面广一些,历史、天文、地理、人物传记,尽量多方面地涉猎。当今流行的作家作品,也可知晓一二,毕竟这是孩子与人交往的“谈资”。
第二,一定要帮助孩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孩子阅读时,轻声地提醒他拿一支铅笔在手,边读边把好词好句画出来。这不在于画得多少,而在于培养孩子一边读书,一边调动思维参与、关注语言描写的意识。天长日久,孩子就渐渐养成圈圈画画的读书习惯。
第三,要坚持让孩子定期(或是每周,或是阅读完一本书)做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低年级的孩子可以摘抄佳词妙句;中年级的可以编写提纲,选择精彩文句点评一二,或是背诵一个佳段;高年级的还可以写一段读后感。需要强调的是。读书笔记立足于读,切忌为摘记而读书,那就本末倒置了。不宜过多地强调摘记的数量,要更多地关注孩子阅读的质量——是在阅读中摘记还是为摘记而摘记?是在理解后摘记还是囫囵吞枣式摘记?是有了感受后抒写感想还是照抄序言?
第四,教孩子有目的地分门别类地阅读积累。学会主动地、分门别类地阅读,能够帮助孩子更为有效地积累。例如:吟花诵草的成语、李白杜甫的诗词、耐人寻味的名句……此外,还可以结合课堂学习归类积累。结合教材中“学习园地”的“日积月累”栏目。引导孩子搜集更多相关的成语锦句;学习了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要求孩子吟诵二三首同类送别诗;学习了散文《匆匆》。推荐孩子赏析记忆朱自清散文的其他佳段。这种搜集有一定的限制、目的,难度较大。但积累到的语言信息容量大、系统性强。孩子通过这种积累,可以实现同类语言材料的链接。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引导孩子积累的东西首先要让孩子真正理解了、领会了,尽可能地用过。才有可能积淀为他们自己的东西。如外出摄影回来.和孩子一起用学过的诗句给照片取名;日常交谈中,随机地点拨孩子,看看可以运用哪个俗语名句表达……这比单纯地让孩子死背名言、诗句要有效得多。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只有“积跬步”——不断地积累,才能“致千里”——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