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篇——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序列
施汉中 吴芳 刘晓兰
(一)起动、过渡阶段
这是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转换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要做好激趣及自学能力的起步训练工作。
1.激趣。
实验初,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标、方法及意义,传统教学方法与自主学习方法的利弊得失,明确提出学生在实验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激起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使学生对自主学习产生强烈的心理需求。
2.自学能力培养的起步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根据大纲中高年级学生学习能力的目标、教材要求、学习的接受能力,按照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的原则。
第一步:培养圈、画、点、注的读书习惯。
(1)审题:把握课文类型、课文内容、特点、写作意图等;(2)查检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3)熟读课文:速读第一遍,感知大意;细读第二遍,画出感受深刻的词句及难理解的句段;跳读第三遍,圈点思考哪些生字该重点识记、如何识记,词语如何理解,难句如何领会,并弄清审题时的疑难等。
第二步:指导学生做自学笔记。
在学生基本学会“动笔看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所作符号进行归类,按规定的顺序整理成自学笔记,并教给识记生字、理解词语、设计问题的方法。
第三步:指导小组讨论及班集体交流。
在以上两步训练的基础上,建立学习小组,变秧田型空间形态为马蹄型空间形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本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为提高讨论的效益,使讨论由浅入深,教师应就如何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听取别人的意见,如何进行综合、归纳同学的意见,如何代表小组进行班集体交流等技巧,逐组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或示范表述,并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第四步:逐步增加项目,达到模式的整体要求。
自学讨论是一个经过长期训练,逐步掌握、内化、熟练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视学生的掌握情况,逐步增加项目,全面达到要求。
(二)巩固、运用阶段
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已基本能按学习程序进行自主学习,此时教师着力培养学生把握不同类型课文的学习侧重点的能力,使学生能灵活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而又不拘泥于这一方法。由于学生自学已形成能力,这时,可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课内学到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得以巩固运用。
(三)提高、完善阶段
经过一年的训练,六年级所有课文均可由学生经过自学讨论,教师点拨而完成学习任务。这阶段主要做好各项能力的查漏补缺工作,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深刻性上下功夫,同时训练学生作文的能力,使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