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变化:“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觉无异能者”—— “终不敢搏”——“技止此耳” (畏惧——好奇——害怕——怀疑——胆怯——窃喜)
文中有很多词语用得准确生动,如“蔽”用得好,“窥”用得更妙,意思是“偷看”,现在仍然适用,“窥视”、“窥探”,一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我觉得换任何一个字都不恰当。
八、拓展练习
1、奇思妙想编故事
柳先生害驴不浅,自从《黔之驴》一文以后,千百年来,人们对驴心存偏见,驴的名声一败涂地,驴成了蠢笨的代名词。现代教育提倡创新思维、多向思维,咱们来一个奇思妙想编故事,让这头蠢驴、笨驴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战胜兽中之王老虎。
《黔驴新编》《鄂驴之技》
2、课外积累:收集带有“虎”字的成语十个。
《古诗三首》
一、《蝉》
1、作者
虞世南(558-638),唐代诗人、书法家,越州余姚人。与欧阳洵、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诗多应制而作,文辞典丽。
2、理解诗的内容
这首诗可能是虞世南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汁液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凤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诗人以蝉自比,则其鸣声也就不同凡响。“桐”前的“疏”字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应。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是从上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居高”和“高”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蝉所居住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以之比人, 不光是地位高,品格也高。如果品格不高,甚至非常丑恶,即使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只有地位高品格也高,他发出来的声音影响才大,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诗人把这一命意通过蝉的形象表达出来了。
因此,此诗成为了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之一。
二、《孤雁》
1、作者
杜甫(略)
2、理解诗的内容
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因此非常失意和哀伤。这首《孤雁》诗表达的就是离乱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