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译文
黔地没有驴子,有位爱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到黔地。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在山下。老虎看见它,(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心目中)把它当作神物。于是,(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地看它(驴),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地,不了解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可是(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在它前前后后走动,但始终不敢扑击驴子。(老虎)渐渐又靠近一些,态度更为随便,并带有戏弄的意味,碰一碰它,靠一靠它,撞一撞它,冒犯它一下,驴子禁不住发怒,就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而高兴,盘算着驴子的本领,心想:“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一下跳跃过去,大声吼叫,咬断了驴子的喉管,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开走了
四、全文结构
全文共两段,每一段为一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黔驴的来历及虎初见驴的心态。开篇交待了驴是“外来户”,为下文作铺垫,故事由此而起。“庞然大物”,以虎的眼光显示驴的形体特征,虎因此而心生畏惧。“蔽”“窥”“稍”,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
第二部分,是故事的主体,写虎逐步摸清驴的底细,终于吃掉驴的过程。可分为三层:“他日”至“终不敢搏”,写虎对驴“鸣”的反应;“稍近”至“技止此耳”,写虎进一步大胆试探,激怒驴使出“蹄之”的绝招,终于识破驴的真相;“因跳踉”至“乃去”,写虎吃掉驴,得胜而去。
五、主题把握
《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黔驴技穷”是对故事内容的概括。本文明在写虎,暗在写驴,揭示作者创作意图:以虎衬驴,以驴为戒,用寓言形式揭露官僚贵族貌似强大,实则腐败无能的本质(驴被虎吃的角度)。从虎吃掉驴的角度上看: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还可以从其它角度看:如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估计对手等。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
六、需要注意的词句
①一词多义:
以为: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把…当作)
以为且噬己也 (认为)
然: 慭慭然,莫相知。 (…的样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然而,但)
且: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将要)
且焉置土石 (况且)
②古今异义:
以为且噬己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