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笔下的《黔之驴》是我国古代一篇优秀寓言,讲述了一只来黔的驴子和一只在黔的老虎相争的故事 。结果,驴子,客场负;老虎,主场胜。开篇这样写道:“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古时也指现在的贵州一带,关于“黔之驴”,顾名思义就成了“贵州的驴子”,由此而生出了“黔驴技穷”的典故,颇尽讽刺的意味。 莫非真应了“人穷志短”一说?千百年来的黔中人士竟也没一个敢站出来哼哼一声。难道是因为怕再哼哼一声,再落得个“贵州驴子学马叫”的罪名?然而今天,我非得请各位先看清“黔之驴”是怎么来的,到底是“谁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由此可见这“黔之驴”,准确解释应当是“一只来到贵州的驴子”。至于它是来贵州干什么的,是探亲的,旅游的,打工的,投资的,还是被拐卖到此的,时过境迁,无从考证,但它肯定不是一只贵州的驴子,也是显而易见。即便它有意加入黔籍,也因初来乍到,妄自尊大,以“庞然大物”自居,装出一付君临天下的样子,让本该以地主大哥相称的“黔之虎”还“以为神”;非但如此,它还胆敢在“黔之虎”面前“驴一鸣”,最后还冒犯虎威——“驴不胜怒,蹄之”。如此态度,怎么能得到咱们贵州主人“黔之虎”的认可,又何以能冠之“黔之驴”之大名?不然,又何以引来“黔之虎”开始“莫相知”,后来“断其喉,尽其肉”之待遇?至于它来自什么地方,到底是“蜀之驴”、“湘之驴”,还是“滇之驴”?毕竟年代久远,何况今儿都西部大开发了,我们也大度一点,别在自个受了委曲之后,又把这屎盆子再往别人身上扣来扣去,以免影响了我们友好邻邦的一团和气。 为“黔之驴”正名,我还得说说我们的“黔之虎”,我们那只有勇有谋,智斗外来驴子的贵州老虎,才是我们贵州人的骄傲和自豪,是我们贵州人学习的榜样。 在柳宗元《黔之驴》一文,其实有大量篇幅都是对“黔之虎”的描写,只是人们视而不见了罢了--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从畏驴,到察驴,到知驴,到斗驴,到擒驴,到吃驴。纵观全文,首先,老虎不轻视敌人,“蔽林间窥之”,初步了解敌情——“觉无异能者”;到进一步熟悉敌人——“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到小心试敌——“稍近益狎,荡倚冲冒”,最后方得出了驴子“技止此耳”的科学判断;至此,老虎才真正露出老虎的威风——“跳踉大阚”,也可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但也不忘先攻其要害——“断其喉”;再以后很休闲轻松地“尽其肉,乃去”。看完,不觉为“黔之虎”拍案叫绝,其智勇足矣,方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由此可见,“黔之虎”不但骁勇善战,而且熟知兵法,乃将才是矣! 我想建设贵州,正需要“黔之虎”这种精神,方能认识省情,既不自卑,也不自大,也方能不甘为人下,奋起追之。扬“黔之虎”之虎名,鼓“黔之虎”的虎威,当然,我们也在去掉“黔之虎”的虎性,和那些来到贵州的朋友和睦相处,共同互利建设贵州。 “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再借周恩来总理一句话:“贵州,一定能后来俱上!”这些,来自于我们要拥有“黔之虎”伟大的精神力量并代代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