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黔之驴》讲的是一头毛驴在贵州被老虎吃掉的故事。它与老师管理学生的过程,有几分相似,又有所不同。
新学生对老师都是敬而远之的,正如老虎对驴一样,“慭慭然,莫相知”,很想接近驴,但彼此没有了解,仅凭视觉印象,不敢轻易接近。在每一个班级组建之初,或学科开课时,往往无风无浪,不仅因为学生间不熟悉,想给别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或是没条件合作闯祸,更重要的原因是调皮学生没有摸清老师的脾气,仅凭第一印象(老师年龄长于自己,知识多于自己,见识广于自己,有着管理和教育自己的权力),不敢轻举妄动。而许多班主任或学科老师在此时不经意间发一次火,或者因为集体表现与心理期望不符,或者因为个别同学坏习惯露出马脚。这会起到“他日,驴一鸣,虎大骇”的震憾效果。可是,在“老虎”们看来,这一“骇”是无缘无故的,让人摸不着头脑。尤其是,日久“益习其声”,威慑力尽失,知识权威撑不起人格权威,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下一步,学生对错误会越来越不在意。经过几个回合的“荡倚冲冒”,老师所能做的仅是批评教育而已。虽“不胜怒”,亦无其他本事。至此,老师的能耐已被学生彻底搞清楚。学生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肆无忌惮地违纪,甚至在课堂上顶撞老师——老师彻底地“管不住”学生了。
相处的初衷是相同的。老虎接近驴和学生接近老师都是发自内心的,都是为了有所收获。老虎是为了从驴身上获得食物,学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指导。
二者处事原则不同。驴以独善其身为原则,它采取一切措施规避风险,保障自己健康成长,而不管老虎饥饱;老师以教书育人为原则,创造机会与学生接触,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不遗余力地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