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 葛 西 蜀
三、掌握重点词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著名、出名。在:在于。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则:就。 灵: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是:判断动词。 惟:只,只是。
谈笑有鸿儒。 鸿:大。鸿儒:博学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乱: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
孔子云:“何陋 之有?” 云:说。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四、翻译课文。
特殊句式:
“何陋之有?”
“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译文:有什么简陋的呢?
五、理解课文内容。
1. 根据教学设计>文章的内容,可以将这篇短文分为三部分:
一、(1—3句):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 即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声名远播。
二、(4—7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淡泊的生活情趣。
三、(8—9句):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
2.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用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与陋室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3.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明确: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5.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明确: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6.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明确: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7.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了什么?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 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8.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明确: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9. 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之人。
小结:
1. 教学设计>文章在哪些方面体现出陋室不陋?
明确:直接表现:环境:清幽淡雅——“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朋友:谈风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安闲清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间接表现:自比诸葛庐和子云亭。
2. 陋室之所以不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居住在陋室中的人高雅。
六、总结。
本文是 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 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 有龙则灵( )
2. 斯是陋室( )
3. 惟吾德馨( )
5. 鸿儒( )
6. 白丁( )
7. 无丝竹之乱耳( )( )
8. 调素琴( )
9. 无案牍之劳形( )( )
10. 阅金经( )
二. 反复朗读并背诵,充分感受作者宁静致远的情怀。
1. 本文从几个方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
2. 作者在教学设计>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
三. 基础知识填空。
1. 《陋室铭》的作者是 ,字 ,是 朝人。
2. 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 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记述实事、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自己,这种文体有 的特点。
3. 《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
四. 翻译句子。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 何陋之有?
五. 阅读教学设计>文章,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C.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 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4.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 的愿望和 的生活情趣。这篇短文采用了 的写法。
5. 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