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
一路崎岖,到了蛮荒落后的永州后,柳宗元抑郁牢骚,自比屈原,落笔成文,凄恻哀婉。《黔之驴》就是在这时写的。作者有他特定的语境和心境,作为一篇古文文本,也有它特定的精神寄托。
这篇寓言一直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放在现代人的视野下,就文字本身来解读,我觉得很不协调。
我从文字中理解到的是一种极为狭隘的意识和保守排外的思想。黔无驴,驴子是从外地引入的,是一个外来物种。这个外来物种,并没有对本地的其他物种产生灭绝性的危害,没有切断其他物种的生物链,没有打破生态平衡。它的加入,引入了新的生物基因,增加了生物种群的活力,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现有的种群应该接纳这个新物种。
在驴子与老虎之间,驴子虽然是庞然大物,但他没有主动危害老虎。自始至终是老虎在假想这是个外敌入侵,是老虎在千方百计摸清底细,必欲除之而后快。驴子最多也就叫了两声,出于自卫的本能,用蹄子踢了几下。倒是老虎虎视眈眈、凶残暴虐。
从生物界到人类都是这样,掺入外来的力量,只会有益于现有群体的发现。用干部不是也要“五湖四海”吗?
由此,我想到一种保守的民族心态。许多外来的文化,就像这黔之驴一样,引进之后,没有被理性地分析借鉴,没有平等相待,不是注意研究和吸取外来事物和文化的长处,总是以主人的优势,想方设法,除掉它。与柳宗元同时的韩愈,就坚决反对引进佛教,谏阻迎接佛骨,结果受到了严厉的政治处罚。
回顾近二百年历史,基本是一部被迫开放史,也是一部排外史。有人认为,中国有过四次近代化、现代化的机会,可以实现工业化。第一次,1792年,乾隆八十大寿,英国借此机会派马戛尔尼来华给大清皇帝祝寿,主要是来谈通商事宜。我们居高临下地接待了他,傲慢无礼地拒绝了他。马氏提出的要求,后来通过鸦片战争完全得到了。第二次是洋务运动,知识分子始终没有走出“中体西用”的情结。一定要分出个谁主谁次以后,才能学习西方的文化。保守势力岂止是朝廷,士大夫和广大的知识分子也同样保守、僵化。第三次是辛亥革命半途而废。第四次是日本侵华,延误了中国的发展进程。
现在的人算是胸襟比较开放的了,但在对待西方文化方面也存在本能的排斥心理。先是以意识形态划线,后是以敌对情绪猜忌。比如对待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