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以史证文:柳宗元《黔之驴》真正杀手的史学解读

且文学可读性很差,更多的是一种史事记载。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文学题材上,狮子都不被中土世人所熟知,根本无法和其它动物题材相比。

而老虎则完全不同,它是中土世人经常见到的一种动物,经常出没于荒野村落,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到的。先秦时期就有关于老虎人性化的记载。《穆天子传》卷三曰:“西王母如人,虎齿,蓬发戴胜,善啸。”秦昭襄王时,“白虎为害,自秦、蜀、巴、汉患之。”(常璩《华阳国志》第34页,巴蜀书社1984年)中古时期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老虎在中古的分布遍布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以及云贵高原,活动范围扩大。但关中、巴蜀、云贵高原一带仍然是老虎分布的主要区域之一。同时老虎也是大唐百姓熟悉的残暴动物,经常危害乡里,吃家畜,甚至吃人。《太平广记》卷四三〇“刘老”条说“信州刘老者以白衣住持于山溪之间。人有鹅二百余只诣刘放生,恒自看养。数月后,每日为虎所取,以耗三十余头。村人患之,罗落陷阱,遍于放生所。自尔虎不复来。”正如时人所说:“涪州界多虎暴”、(《太平广记》卷三〇七“永清县庙”条)“渝州多虎暴。”(《太平广记》卷四二七“碧石”条)

  同卷四三〇“李琢”条曰

  许州西三四十里有雌虎暴,损人不一。统军李琢闻之惊怪,其视事日,厉声曰:“忠武军十万,岂无勇士?”有壮夫跳跃曰:“某能除。”琢壮其言,给利器。壮夫请不用弓刀,只要一大白棒。壮夫径诣榛坞寻之,果得其穴也。其虎已出,唯三子,眼欲开。壮夫初不见其母,欲回,度琢必不信,遂抱持三子,至其家藏之。入白于琢,琢见空手来,讶之。曰:“已取得伊三儿。”琢闻惊异,果取到,大赏赉之,给廪帛,加军职。曰:“尝闻不探虎穴,焉得虎子,此夫是也。壮夫竟除其巨者,不复更有虎暴。(出《芝田录》)

  再次,在文学题材上,“虎文学”也占据了中古志怪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领地而广为世人熟知,比较著名的有李景亮的《人虎传》,叙述李徵化虎,托朋友照顾妻儿的故事。其中李徵发狂所变化的老虎,富有人性,传达了失意文人的悲苦心境,整个故事情节完整,篇幅较长,是一部duuli完整的“虎文学”之代表作。此外,在《太平广记》中关于“老虎”条的志怪小说还有七十九条之多,远远多于其他动物题材。在作品中老虎或化身为人,过上美满幸福的人间生活,或危害乡里,或受到感化变恶为善,或有人类变化成老虎行走人间,富有很强的文学塑造性和形象感。《太平广记》卷四三〇“张升”条曰:“唐故吏部员外张升随僖宗幸蜀,以年少未举,遂就摄涪州衙推。州司差里正游章当直。他日,遂告辞。问何往,章不答,但云“有老母及妻男,乞时为存问。”言讫而去。所居近邻,夜闻章家大哭。翌日,使问其由,言章夜辞其家,入山变为虎矣。二三日,又闻章家大惊叫。翼日,又问其故。曰:“章昨夜思家而归,自上半身已变,而尚能语。”(出《闻奇录》)”此外,在《纪闻》、《广异记》、《闻奇录》、《酉阳杂俎》等唐代志怪文学中还有很多以虎为主角的作品。这些表明了老虎形象在唐代志怪文学创作中受到文人士大夫的广泛关注,以虎为故事的主角是一种文学创作的时尚。

因此无论是黔地历史地理环境的真实感,黔地居民、大唐民众的熟悉度,还是中唐志怪文学创作的主流风气,老虎作为凶狠的主角来结束驴的性命显然更比狮子适合。

  老虎选定之后,柳宗元面临的就是如何将印度母本中的“老虎皮”转化为老虎的问题,亦就是季先生在1948年所想但没有证明的那个推论,即《黔之驴》中的老虎形象就是来自于《五卷书》、《益世嘉言集》中老虎皮的想象吗?

  这个证明是很简单的,因为在唐人的生活世界中,老虎皮就代表了老虎,反之,老虎也就是老虎皮的代名词。试证之。

  《太平广记》卷四三〇“王居贞”曰

  明经王居贞者下第,归洛之颍阳。出京,与一道士同行。道士尽日不食。云:“我咽气术也。”每至居贞睡后,灯灭,即开一布囊,取一皮披之而去,五更复来。他日,居贞佯寝,急夺其囊,道士叩头乞。居贞曰:“言之即还汝。”遂言吾非人,衣者虎皮也,夜即求食于村鄙中,衣其皮,即夜可驰五百里。居贞以离家多时,甚思归。曰:“吾可披乎?”曰:“可也。”居真去家犹百余里,遂披之暂归。夜深,不可入其门,乃见一猪立于门外,擒而食之。逡巡回,乃还道士皮。及至家,云,居贞之次子夜出,为虎所食。问其日,乃居贞回日。自后一两日甚饱,并不食他物。(出《传奇》)

  虎皮也是女性变为老虎的一种重要工具,有了它,老虎可以随时变为美女,美女也可以随时变为老虎。《广记》卷四二七记载天宝年间,有个选人入京,路上遇见一漂亮女子,结为夫妇,一天,“女人大怒,目如电光,猖狂入北屋间寻觅虎皮,披之于体,跳跃数步,已成巨虎,哮吼回顾,望林而往。”唐人申屠澄有一美妻,温柔贤惠,一日“于壁角故衣之下,见一虎皮,尘埃积满。妻见之,忽大笑曰:“不知此物尚在耶。”披之,即变为虎,哮吼拿撄,突门而去,澄惊走避之,携二子寻其路,望林大哭数日,竟不知所之。”(《太平广记》卷429)

  不仅人类知道穿上老虎皮变成老虎,连伥鬼都知道虎皮的神奇。《太平广记》卷四三一“荆州人”就记载伥鬼拿老皮蒙人,使之变成老虎的事情。

  荆州有人山行,忽遇伥鬼,以虎皮冒己,因化为虎,受伥鬼指挥。凡三四年,搏食人畜及诸野兽,不可胜数。身虽虎而心不愿,无如之何。后伥引虎经一寺门过,因遽走入寺库,伏库僧床下。道人惊恐,以白有德者。时有禅师能伏诸横兽。因至虎所,顿锡问:“弟子何所求耶?为欲食人?为厌兽身?”虎弭耳流涕,禅师手巾系颈,牵还本房。恒以众生食及他味哺之。半年毛落,变人形。具说始事,二年不敢离寺。后暂出门,忽复遇伥,以虎皮冒己,遽走入寺,皮及其腰下,遂复成虎。笃志诵经,岁余方变。自尔不敢出寺门,竟至死。(出《广异记》)

  可见,唐人思维世界中,不管是男的、女的,只要披上老虎皮就马上可以变成老虎。换言之,老虎皮就是老虎的代名词,这在唐代民众中是习以为常的一种思维,连鬼都知道。而作为唐代的一代文豪,柳宗元的思维世界也不例外,在面临大众习俗与唐代志怪文学中“老虎皮与老虎”互换情节的冲击,因此在柳宗元眼中,他所看到印度母本中的“老虎皮”自然而然就是大唐民众熟悉的老虎了。这不是一种文学意象上的互转,而是一种历史社会环境印象的互转。

但事情并没有结束,柳宗元眼中印度母本中“老虎皮”转化成“老虎”形象的互换是基于唐人思维世界及唐代志怪文学中常见的“老虎皮与老虎”互换情节的影响。再进一步探讨,连柳宗元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他所采用这种常见的“老虎皮与老虎”互换情节却又来自于古老的羌族文化。

  中国各民族自古就有崇拜老虎的习俗。《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了“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炎帝欲侵凌诸侯。”于是轩辕氏号召熊、罴、貔、貅、虎等诸侯,“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其中就有崇拜老虎的“虎方”。其他少数民族如彝族、羌族、白族等也多崇拜老虎神灵,可以说,崇拜老虎是中国古代各民族很早就有的一种风俗形式。

  但众多少数民族中崇拜老虎皮的则只有羌族一个。羌族很早就崇拜老虎,《汉书地理志》说汉代人称呼羌人为“罗虏”,即为虎族的意思。他们认为自己是老虎的后代,虎皮对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用老虎皮裹尸火葬,灵魂才能还原为老虎。在他们的眼中,虎皮具有神奇的灵气,是人们重新复生,返回人间的重要法宝,死去的魂魄只有通过披上虎皮,才能重新变成人类,返回人间。正如《南齐书》卷五九对羌族的习俗评价说:“俗重虎皮,以之送死。”就是指的这个意思。而唐代又是一个民族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大时代,许多少数民族文化走进长安、洛阳再传播到全国各地。羌族亦是与唐王朝往来频繁,受到汉文化影响很深的一个少数民族。《旧唐书》、《新唐书》记载了羌人与唐朝战争、朝贡,羌人来到长安、洛阳定居生活的事情。频繁的文化交流和羌人汉化也使得羌人的虎皮神话进入到大唐文化,继而传播到全国各地,影响到整个唐代志怪“虎文学的创作,”也就出现了许多老虎脱掉虎皮就是美女、俊男,穿上虎皮就是老虎的美丽传奇,给唐人思维世界中的虎精形象添上了浓重的羌族色彩。

  所以说,季羡林先生1948年的推想是正确的,在柳宗元的思维世界中,印度母本中的老虎皮自然而然就是大唐民众熟悉的老虎了,但他没想到的是,他煞费苦心的改良却成为古老羌族文化传说流传的见证。

  老虎是无辜的,它不得不背负历史无奈的选择留给它杀害黔之驴的罪名,并且还会永远承担下去;但老虎也是光荣的,它的“一咬”,埋藏了印度古老文化的痕迹,展示了一代文豪的聪明才智、用心良苦,顺应了大唐民众之心,延续了古老羌族文化的习俗,真正展示了大唐文化改造外来文化的神来之笔。

  停笔合卷,眼光停留于三位前辈的神妙之作。不禁钦佩柳宗元的聪明才智和其独具匠心的改良,深深佩服季羡林、陈允吉两位先生的精辟探索与推想。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黔之驴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以史证文:柳宗元《黔之驴》真正杀手的史学解读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黔之驴》教学设计
    读柳宗元《黔之驴》有感
    黔之驴(柳宗元) 教案
    初中课本凭啥割掉《黔之驴》的尾巴
    28黔之驴
    黔之驴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
    柳宗元杀害黔之驴
    《黔之驴》教学简案及实录节选
    柳宗元《永州八记》小石潭美景重见天…
    寓言式散文--黔之驴
    中国文人的悲剧——被误读的《黔之驴…
    《黔之驴》教学设计
    《黔之驴》教学设计(免费教案)
    黔之驴 练习
    《黔之驴》课文精讲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5——《黔…
    柳宗元《黔之驴》的相关内容
    一个很好的教训(读柳宗元《黔之驴》…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黔之驴》教案…
    《三戒》原文和翻译
    《黔之驴》 柳宗元
    以史证文:柳宗元《黔之驴》
    唐.柳宗元| 黔之驴
    黔之驴
    黔之驴   闸北二中     初二    年级…
    《黔之驴》2
    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黔之驴》
    柳宗元《黔之驴》取材来源考
    黔之驴及柳宗元资料
    黔之驴
    人要学会保护自己--《黔之驴》读后感
    柳宗元 黔之驴 原文与译文
    《黔之驴》 柳宗元
    黔之驴 教案
    《黔之驴》ppt课件1课件
    《黔之驴》断想
    读柳宗元《黔之驴》有感
    文人的悲剧 ——柳宗元《黔之驴》寓意…
    再读柳宗元的《黔之驴》
    黔之驢\柳宗元
    《黔之驴》《陋室铭》教案及练习
    不愧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再读柳宗元的…
    《黔之驴》教案
    黔之驴教案
    《黔之驴》同步练习
    苏教版七年级必修:《黔之驴》《古诗…
    Donkeys in Guizhou Liu Zongyuan 黔…
    《黔之驴》教案
    课堂实录《黔之驴》(胡明道)
    “黔之驴”在今重庆彭水 贵州为何称“…
    《黔之驴》
    《黔之驴》教学反思
    《黔之驴》新传
    黔之驴(柳宗元) 教案
    柳宗元
    黔之驴(柳宗元) 教案
    黔之驴  (寓言)
    黔之驴 参考材料
    三戒·黔之驴(唐 柳宗元)
    七年级语文教案黔之驴
    语文七年级下苏教版第18课《黔之驴》…
    黔之驴(三戒之一)
    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黔之驴》
    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英译
    苏教七下仓集初级中学《黔之驴》ppt课…
    黔之驴教案
    《黔之驴》新寓意解说
    黔之驴 教案
    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黔之驴》中的驴指谁 探讨文章
    读[黔之驴]有感
    《黔之驴》、《陋室铭》
    黔 之 驴
    《黔之驴》断想
    [七年级] 七年级下册《黔之驴课堂实录…
    别做“黔之驴”
    初中语文《黔之驴》课内文言文练习
    《黔之驴》的寓意的揭示角度
    21.  黔之驴
    不为“黔之驴”,性本“黔之虎”
    《黔之驴》中的驴究竟错在哪里?
    柳宗元的文学成就
    【中华论坛】历史上的中国是“黔之驴…
    寻找“黔之驴”
    黔之驴课堂实录
    黔之驴 柳宗元(原文) 翻译
    (语文版)《黔之驴》教案
    黔之驴
    “黔之驴”对学生管理的启示
    读《黔之驴》有感
    柳宗元与他的寓言故事
    优秀古文赏析之《黔之驴》
    毛泽东为何偏爱柳宗元?
    毛主席与柳宗元
    《黔之驴》说课稿
    黔 之 驴(寓言剧)
    《黔之驴》翻译
    黔之驴 翻译
    黔之驴  翻译
    《黔之驴》教学设计
    《黔之驴》教案
    文学家柳宗元
    黔之驴
    黔之驴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黔之驴》教案
    教学反思的体会
    《黔之驴》案例设计与教学反思
    《黔之驴》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反思
    《黔之驴》教学心得与反思
    黔之驴并没错
    《黔之驴》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反思
    《黔之驴》赏析2
    《黔之驴》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黔之驴》导学案
    读《黔之驴》有感
    《黔之驴》教案
    《黔之驴》等寓言是受了永、柳等地南…
    《黔之驴》教学案例
    《黔之驴》教学设计
    黔之驴的翻译和问答复习
    语文版七下《黔之驴》教学设计
    第十八课《黔之驴》教学设计
    《黔之驴》教学设计
    《黔之驴》教学案
    [七年级] 七年级《黔之驴教学设计》
    《黔之驴》案例设计与教学反思
    交互式白板课说课稿—《黔之驴》
    黔之驴复习
    《黔之驴》导学案
    语文版《黔之驴》全程全解
    29黔之驴
    《黔之驴》教学案
    黔之驴
    《黔之驴》赏析
    黔之驴课堂实录3
    黔之驴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