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者:朱昭伦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 ( )
A. 桴(fú)止响腾 吐哺(bǔ) 彭蠡lǐ 契qiè阔谈䜩
B. 渐车帷裳(cháng) 窈yǎo然 嘈(cāo)杂 羽扇纶(guān)巾
C. 竟无语凝噎(yè) 悯(mǐn)然 怆(chuàng)然 否(pǐ)泰如天地
D. 相(xiàng)夫教子 浣(huàn)女 腰襦(rú) 匪我愆(qiān)期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 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②从今日起,世界最大的手机制造商诺基亚和微软公司 协议,为用户提供在线数码音乐,用户可以在手机上播放音乐。
③这些年, 一些官员和体育明星都不以作弊为耻,更 未走上社会的中学生了。
A.聚集 签署 即使\况且 B.云集 签订 就连\何况
C.云集 签订 即使\况且 D.聚集 签署 就连\何况
3.下列选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他早年留学美国学习物理,希望以技术救国;后来感到救国未若强国,转而研习医学;最后,终于找到了文艺这条道路:为了民族和国家,他真是二三其德。
B.和自然界生物的完美结构相比,人间一切科技、文艺作品,都相形见绌。
C.从最近该公司里的人事变动来看,康奈公司将会收购该公司的传言应该是真的,正所谓一叶知秋。
D.每次读到中国屈辱的近代历史,他总有长歌当哭的冲动,这几首诗就是当时心情的记录。
4.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词在唐、五代时已经出现,到宋代时广为流行,只是以前被称作曲、杂曲或曲子词,在宋以后才被称作词。
B.屈原《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和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壁”
C.《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民间歌谣的选辑。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D.李白和杜甫分别代表了唐代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在风格上,李白的诗清新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柳永和苏轼均是北宋词人,在北宋,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而苏轼则开创了豪放一派。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橘颂》当为屈原晚年所作
《橘颂》是屈原的一篇很重的作品。作为我国第一首咏物诗,它以独特的借物喻人的手法,突出而生动地表现了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和志趣,因而也是我们了解屈原青年时期的。但是关于它的创作时间,直到现在学者们的看法仍很分歧。有的认为它是屈原青年时期的作品,甚至可能是他最早的作品;有的则认为作于顷襄早期,或认为作于倾襄王后期,而曹大中先生则曾撰文断定它是屈原的绝笔。看法如此分歧,一方面固然是因为 可靠的史料太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屈原的作品,对屈原的思想、感情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把握或有不够准确、深入的地方。从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看,就反映出对屈原作品包括《橘颂》认识的模糊、矛盾来。如王逸的《九章章句序》中说,《九章》皆屈原“放于江南之野”后作,也就是说《九章》都是顷襄王时的作品。其《橘颂》的“年岁虽少,可师长兮”句注文却说屈原“言已虽幼小,言有法则,行有节度,诚可师用长老而事之”,则又认为《橘颂》乃屈原青少年时代所作了。而在“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句下又注曰:“屈原亦以修饰洁白之行,不容于世,将饿而终。”显然又把它当作屈原晚年的作品了。王逸的观点虽不确切,却对后世发生了深刻影响。
由于以往各家对《橘颂》创作年代的判断皆建立在自己对《橘颂》文义的认识上,缺乏具体、可靠的硬性证强,故楚辞学家赵逵夫先生另辟蹊径,从《仪礼·士冠礼》之祝辞中找到外证,从而作出《橘颂》乃屈原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抒怀之作的结论。……
赵先生发前人所未发,他的论述对于帮助我们加深对《橘颂》创作过程的理解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橘颂》尽管有这样一些与《士冠辞》的相似之处,可能屈原在写作《橘颂》时的确借鉴了《士冠辞》的立意和词语,或受到《士冠辞》潜在的影响,但这并不能表明这就一定是屈原在举行冠礼后抒怀之作,因为屈原也完全可能在他晚年回顾自己生平、总结自己志行时借传统的《士冠辞》形式以咏橘而自我肯定、自我勉励。何况《橘颂》和《士冠辞》在形式上有很大不同,特别是从其诗句的涵义并联系屈原全部辞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情况来看,根本不像屈原青年时代的心态和口气,而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一生志行的总结、肯定和自勉。
5.关于《橘颂》创作的时间,学者们众说纷纭,对其原因的分析不属于作者看法一项是( )
A.受王逸观点的影响。
B.缺乏具体、可靠的材料。
C.对屈原的作品、屈原的思想,认识不够准确、深入
D.只凭对《橘颂》文义的认识,未免主观臆断。
6.本文作者对赵逵夫的观点提出异议,最重要的一点依据是( )
A.屈原写《橘颂》借鉴《士冠辞》,未必在行冠礼之后。
B.《橘颂》和《士冠辞》在形式上有很大区别。
C.从《橘颂》及屈原其它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来看,不像屈原青年时代的心态和口气。
D.屈原完全可以在晚年回顾生平,总结志行。
7.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理解、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古代才名学者的观点也要多方分析参照,不可盲从。
B.在研究问题遇到困难时,另辟蹊径有可能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C.在学术问题上有某些争议是正常的,贵在尊重对方的意见,并在发挥己见时能够“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D.本文在认真研究前人观点、对方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虽仍维护了晚年说,但其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
三、(共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任,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信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无行:没有品行
B.信往,不为具食 具食:吃饭的器具
C.坐法当斩 坐法:犯法判罪
D.何曰:“幸甚!” 幸甚:很好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B.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以亏人自利也
D. 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信的过人才能的一组是( )
①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②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③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
④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⑤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⑥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信初为布衣,家庭贫寒,生活无着,常常寄人篱下;但他却胸怀大志,忍辱负重,努力习武,积极投军献策,最后终于成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B.本文主要是描写韩信的才能。不过,这里不是正面描写,而是侧面烘托,即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表现了一个天才的军事家的形象。
C.文章叙述了汉高祖刘邦的雄才大略。他能够知人善任,采纳滕公和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让他为自己打天下。
D.韩信起初在项羽军中做郎中,曾几次向项羽出谋献策,可是都没有被采纳,这就决定了项羽必然失败的悲惨命运。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7分)
四、(17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2分)
(2)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4分)
13.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6句中任选5句,5分)
(1)王于兴师, ,与子偕作!(《诗经 秦风 无衣》)
(2)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孔雀东南飞》)
(3)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4)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5)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曹操《短歌行》)
(6)别有忧愁暗恨生, 。(白居易《琵琶行》)
14.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附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结合岳飞身世,解释词中的“千里梦”“白首为功名”的含义。“千里梦”的含义是 (1分)
“白首为功名”的含义是: (1分)
(2)这首词的上下阕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22分)
乡村铁质
刘向民
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吟,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远天下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梨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不遮遮掩掩。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吭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露餐,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了不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人有为城市的一天天地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得莫名其妙地失去了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选自《散文选刊》2006年第1期)
下面两句话应该怎样理解?请分别做出解释:(6分)
15.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3分)
答:
16.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3分)
答:
17.乡村人的铁质有哪些特征?请概括。从全文看,作者写铁质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说明。(6分)
答:
18.末段的“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一句话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9.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为表现主旨,行文上采取了什么写法?(6分)
答:
六、(18分)
20.请欣赏下面这幅漫画,写一段文字说明画面的内容(80字以内),然后指明
它的寓意(15字以内)。(6分)
(1)内容:
(2)寓意:
21.在汉语中有许多以为体器官的名称为喻的词语,通俗形象,又很传神,比如:他俩情同“手足”。“手足”,取手和脚关系密切之意,来比喻兄弟之间的感情深厚。
请参照例句,再仿写两个句子。(4分)
(1)答:
(2)答:
22.请在保留主要信息的基础上,将下面一则手机短信压缩到15字以内。(4分)
我正在车上,环境嘈杂,通话不方便。9点到达目的地。等我到了目的地,会给你打电话,你也可以给我打电话。
23.下面一段话有重复罗嗦的地方,请把必须删除的几处序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条码是①标志商品②身份的③身份证,由表示商品信息的④数字⑤代码转换而成的由一组黑白两色相间的平行线条⑥组合⑦构成的⑧有别于其他标志的特殊符号,一般印在⑨要出售的商品⑩包装上或11制成条码标签附在12要出售的商品上。
删除部分: 。
六、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一直想成功。为此,他做过种种尝试,但到头来,都以失败告终。他非常苦恼,就跑去问他的父亲。他父亲是一个老船员,他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要想有船来,就必须修建自己的码头。”儿子听了这话沉思良久。这之后,他不再四处尝试,而是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后来,他不但考上了大学,而且成了令人羡慕的博士后。不少公司经常打电话来,希望他能加盟,而且待遇好得惊人。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感想?请以“修建自己的码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4分)
参考答案
一.(每小题3分,共33分)1.D 2.B 3.A 4.A.二三其德:三心二意而没有一定的操守(二三,经常改变:德,心志,操守)。“二三其德”是一个贬义词,用在A句中是错误的。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绌,不足)。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长歌当哭:用引吭高歌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胸中的悲愤(长歌,引吭高歌,引申为写诗文:当,当作)。5D 6C 7D8.B(准备饮食)9.D(A.①终于;②竟然。B.①虽然;②即使。C.①介词,拿;②介词,表原因。D.都为疑问副词;意思是“哪里,怎么”。)10.C(均从侧面体现韩信的过人才能。)11.D(因果推断不当。)
附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还是平民的时候,家里贫穷又放荡不检点,未能被推选为地方官吏。经常依靠别人来糊口度日,人们都讨厌他。他曾多次到下乡南昌亭亭长家里去要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对这事也很头疼。于是就早早地在床上把饭给吃了。到吃饭的时候韩信来了,就不再给他准备饭了。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很生气,从此就和他们断绝了关系,离开了他家。
淮阴的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很胆怯的。”并且当众侮辱韩信说:“你果真不怕死就用剑来刺我,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于是韩信看了他很久,低下身子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街上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个胆小鬼。
当项梁渡淮北上的时候,韩信带剑投奔了项梁,做了项梁的部下,没有什么名气。项梁被战败后,他又归属项羽,项羽任他为郎中。他曾多次向项羽献策,项羽都没有采用。汉王刘邦入蜀时,韩信又逃离楚军归附了汉王。后来他犯法当处斩刑。说:“汉王不是想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呢?”滕公听了他的话后感到惊奇,又见他相貌非凡,于是就把他释放了。和他交谈了一番,很欣赏他。并把此事告诉了汉王,汉王任命他为治粟都尉,但并没有感到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韩信曾多次与萧何谈论事情,萧何很赏识他。在去南郑的途中,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以后,来不及向汉王报告就亲自去追赶韩信。有人向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听了非常生气。隔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生气又高兴,骂萧何说:“你为什么逃走?”萧何说:“我不敢逃走,我是去追逃跑的人。”汉王说:“你去追的是谁?”萧何回答说:“韩信。”汉王又骂道:“将领中已逃跑了数十个你都没有去追,追韩信,这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是国家中独一无二的人才。大王如果只想长期称王于汉中,那就可以不用韩信,如果决心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能与您共计大事的人了。”汉王说:“我也想向东扩展,怎么能愁心满强地久居于此?” 萧何说:“如果大王决心向东扩展,能起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起用韩信,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走的。”汉王说:“我看在你的面子上就任命他为将领。”萧何说:“虽然你任命他为将领,但韩信仍然不会留下来。”汉王说:“那就任何他为大将。” 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召见韩信任命他为大将军。等到任命大将军时,原来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12.答案见译文。 (6分)
13.略(5分)
14.(2分)“千里梦”:驰骋沙场,收复失地的愿望。“白首为功名”:穷其一生,建功立业。
(4分)抒情手法上,上阕侧重借景抒情,下阕则是直抒胸臆。表达了壮志难酬又知音难觅的孤愤。
15.(3分)是乡村养育了城市,城市来自乡村,城市应该保留或继承乡村的铁质。
16.(3分)来到了乡村,就找到了“我”所执著的乡村人的铁质。
17.(6分)率真纯朴,粗犷豪爽,吃苦耐劳,坚忍塌实。(基本意思相合即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答托物言志也可),作者用农具的铁质来象征乡村人的本质。
18.(4分)与开头呼应,强调了乡村对城市重要性;也借以总结前文,以便点明主旨。
19.(6分)(第一问4分,第二问2分)
通过对乡村人优秀品质的赞美及对乡村于城市的重要作用的强调,呼唤人们,尤其是城市人,要牢记铁质,保持铁质,这样才能做好人,看清方向。
本文在行文上由物及人,由铁质的农具进而写到具有铁质的乡村人。
20.(6分)
(1)内容(4分)(略)注意:一定要用说明的语言表述画面的内容,两只鸡的情况应有对比性,且说明要有条理。不可想象发挥,不能虚构情节或加以评论。
(2)寓意(2分)实干家却不如投机取巧者,极不公平。
21.(4分)释义一定要准确。如:
(1)头脑,取其为人的思想器官之意,来比喻人的思维能力。
(2)耳目,取其为人获得信息的重要器官之意,来比喻刺探消息的人。
此外,诸如耳目、眉目、眉睫、咽喉、喉舌、心肝、心脏、心肠、股肱之类皆可
22.(4分)车上不便通话,9点后联系。(要保留主要信息,必要的时间,地点行为必须保留)
23.(4分)①、②、⑥、⑧、⑨、12
24、作文(60分) 评分标准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