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命题人:丁小凤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词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皈(guī)依 跫(qióng)音 窗扉(fěi) 稽(qǐ)首
B.碑帖(tiè) 渊薮(sǒu) 干瘪(biě) 桎梏(gù)
C.空(kòng)城计 鞭笞(chī) 宁谧(bì) 会(kuài)稽
D.坍圮(pǐ) 隽(jùn)永 熨(yùn)帖 妻孥(n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峥嵘 深邃 急流勇退 各行其事
B.壁龛 脉膊 陶冶情操 集思广益
C.盘桓 羸弱 如法炮制 别出心裁
D.璀灿 榆荫 明火执仗 出奇制胜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宣布从2004年年开始将先后 新的会徽和吉祥物标志。
②如果没有 过人生的酸甜苦辣,又怎么能懂得长辈们创业的艰难呢?
③父亲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在外国文学方面的造诣足以使专业人士 。
A.起用 体味 侧目 B.起用 体验 刮目
C.启用 体味 刮目 D.启用 体验 侧目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B.公司常年坚持节能管理的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能耗预测制度和能源跟踪分析制度,做到节能工作常抓不懈。
C.中国足球的球迷们现在真的感到很迷惘,面对这片绿茵场,不知道是继续呐喊助威呢,还是干脆掉头而去?.
D.“守株待兔”的“株”是什么呢?《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木根也”,段玉裁在注释时则说得更明确:“今俗语云桩。”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从而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
B.交易会展览大厅里陈列的一件件色泽莹润、玲珑剔透的玉雕工艺品,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客商的青睐。
C.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D.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过于急切,往往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其结果常常是弄巧成拙。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发达公司进行工资制度改革时,职代会仅以一票之差,通过了实行岗位技能工资的方案。
B.车站入口处有一条醒目的标语:严禁携带危险、易燃、易爆物品上车。
C.汉字的形义联系相当复杂,不认真探明其间的奥秘而仅就表面现象轻易地作出判断,难免会犯望文生义的毛病。
D.今天,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杂环境下,共产党人的这种严于律已的事迹和精神尤其需要发扬光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12分,每小题3分)
为什么病毒很难对付
在几周时间里——而不是几个月或几年,在世界卫生组织协调下的科学家们就破译了导致非典型肺炎的新型冠状病毒的全部基因密码。
①从理论上来说,这一突破将带来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甚至是疫苗的研制。德国的Aftus生物技术公司也已宣布,它研出了能在3小时内准确诊断出非典型肺炎的试剂,但是,②就像艾滋病的研究一样,认识你的敌人只不过是一场漫长战争的第一仗。艾滋病和非典型肺炎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众所周知,病毒很难被杀灭。尽管医生有众多的药物和抗生素来治愈大多数细菌感染,但抵御病毒的入侵却是一个棘手得多的任务。
原因就在于这种病原体本身。细菌是一种活的有机体,能够无限繁殖.破坏肌体组织。只要切断其生命供给体系,就能将它们消灭。抗生素通过攻击细茵体内的酶来对付细菌感染,从而使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得以将细茵肃清。然而,病毒却是一种无法自行复制的寄生生物。它们本身没有活性——除非它们进入一个寄主细胞,借用它的功能进行复制,结果对寄主产生了毁灭作用。在肌体内,药物只有在病毒入侵细胞时才能对它们产生作用,但治疗同时也破坏了细胞。即使科学家能够发明有效的疫苗或抗病毒剂,病毒还可能产生突变——变得致命性更强,更难被消灭。
其实病毒最强大的敌人是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当冠状病毒这样的新病原体入侵者,人体会自然产生抗体,找到并消灭入侵时。这一过程需要时间。而有时免疫系统的反应速度会不够快。为此科学家发明了疫苗,它能让肌体预先做好准备去认识一种特定的入侵者,并产生抗体,例如脊髓灰质炎疫苗等等。非典型肺炎的疫苗目前正在研制,但最乐观的研究人员也说,要真正制成有效的疫苗起码要一年的时间。
与此同时,临床研究人员正在争分夺秒地调试已有的抗病毒药物和治疗方法,期望尽可能减小非典型肺炎的致命性。目前,每20个感染患者中就有1个死亡,一般是由于肺水肿,这是肌体自身免疫系统的反应结果。香港的医生说,他们已经找到了较为成功的治疗方法,用抗病毒药物病毒唑抑制病毒,同时用皮质激素来阻止过度免疫反应。病毒唑的作用机理是干扰细胞内的病毒复制,减缓感染在整个身体内的传播。但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微生物学教授约翰谭(音)说,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如果阻止病毒的复制,就等于停止了细胞的功能。”
并且病毒唑具有导致贫血等副作用,如果长期大剂量使用会很危险。此外,美国科学家进行的实验表明,病毒唑对冠状病毒实际上可能不起作用。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其他抗病毒药物,如能够增强免疫系统的干扰素。甚至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像蛋白酶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病毒复制所需要的酶。但是现在对冠状病毒的了解太少,无法预测这些药物的效果。
研究人员担心的是,这种有可能是动物病毒变种的冠状病毒也许会再次突变,从而对现有的治疗方法产生更强的抵抗力。冠状病毒遗传密码中一个形状的改变就可能使它的毒性更强,更具传染性。变异性极强的艾滋病病毒就一直让医生们非常头疼,因为在疫苗研制出来之前它就可能发生变化。
幸运的是,冠状病毒似乎比艾滋病病毒稳定,研究人员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针对非典型肺炎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一定能够研制出来。
(选自《参考消息》2003年5月10日)
7.下列对非典型肺炎的相关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非典型肺炎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
B.用病毒唑以及皮质激素来治疗非典型肺炎目前看来是较为成功的治疗方法。
C.研究人员担心可能来自动物的非典病毒变种会再次突变,从而降低现有医疗方法的疗效。
D.对抗非典病毒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疫苗,科学家估计,要真正制成有效的疫苗起码要一年的时间。
8.下列对细菌和病毒的有关解说,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
A.细菌和病毒一样都是活的有机体,不同的是前者可以无限繁殖,而后者却不可以。
B.抗生素是目前治疗大多数细菌感染的有效手段。
C.病毒借助寄主细胞的功能进行复制,药物在杀死病毒的同时也会杀死肌体的有用的细胞。
D.一般来说变异快的病毒较变异慢的病毒难以对付。
9.下列解说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
A.句①意思是:破译新冠状病毒的全部基因密码是诊断治疗非典乃至研制抗非典疫苗的前提。
B.句②说明了艾滋病和非典都是由于病毒引起的,但是要彻底战胜它们任务还非常艰巨。
C.艾滋病毒与非典比较,前者稳定性差,变异快,后者稳定性较强,变异慢些。
D.病毒唑的治病原理是它能够干扰病毒的复制并杀死病毒,从而减缓感染在整个体内的传播。
10..下列根据原文的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将来可能会出现的非典疫苗其实是不能抑制或消灭病毒的,但它可以发现病毒,从而使肌体产生对抗该病毒的免疫力。
B.非典型性肺炎可能比艾滋病容易对付。
C.对付冠状病毒的变种可能需要不同的疫苗。
D.病毒一旦发生变异,则会导致其毒性更强,更难被消灭。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迂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东山而归,故名之日“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日:“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日:“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日:“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 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 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迂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1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第Ⅱ卷 (共108分)
四、(18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
16.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辛弃疾生活于南宋时代,金兵掳去徽钦二帝,还在节节进逼临安。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晴之笔,决定了全词的情调。
请问:(1)这首词的情感是什么?请简述理由;(2)运用的又是怎样的艺术手法?
答:(1)
答:(2)
17.名句填空(4分)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淡泊以明志,_____________。 (诸葛亮《诫子书》)
(3)知彼知已,_____________。 (《孙子兵法》)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诗
祝 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惟一的解释,就是它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我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的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通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就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18.第一段中的“生出铜绿,’比喻什么?为什么作者说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的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6分)
答(1)
(2)
(3)
19.第三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敢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
20.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4分)
答: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认为当代诗歌离我们遥远只是因为缺少时间的距离,因此作者来对当代诗歌失去信念,只要经过若干年。当代诗歌也会有古诗名句一样的魅力。
B.斑驳的岁月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来令远古诗歌包分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是因为这些诗已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C.作者认为名诗佳句,诵读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考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依然有它的优势,因为它能够常读常新。
D.人们对悬念小说的欣赏,效用是一次性的.而对名诗句却百读不厌,这是因为名诗具有机巧的构思。
E.作者说:“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句中的“这里”指的是诗歌是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它可以常读常新。
六、(12分)
22.下面这则简讯的段落顺序被打乱了。请按新闻结构要求,重新排列。(2分)
①1956年,在周总理等老一辈领导人的关照下,国泰照相馆由上海迁到北京西单大街。
②曾享有盛名的国泰照相馆创建于1944年的上海。
③几十年中,国泰为成千上万顾客拍出无数技艺上佳的相片.赢得很高声誉。
④八十年代末销声匿迹的大型国营照相馆一国泰照相馆,如今又在新街口大街重新崛起。
⑤不幸的是,八十年代末西城区调整商业结构,将国泰照相馆转成精品商场。
⑥目前国泰重整旗鼓,再举名牌大旗。
答:
23.把下面这个长句改成四个意思彼此相连的短句。(可以增减个别词语,但不能删减或改变原意)(4分)
总公司批准了部门经理免除李某因被诬告违反有关财经制度而被取消由于一年来工作成绩突出而被准予晋升一级工资的奖励的处罚的请示。
①
②
③
④
24.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三句话。(6分)
名人和凡人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
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
凡人用过的东西就是废物;
;
;
。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位登山队员参加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在海拔8000米的高度,他体力不支,停了下来。后来当他讲起这段经历时,大家都替他惋惜,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呢?再攀一点高度,再咬紧一下牙关!“不。我最清楚。海拔8000米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没有遗憾。”他说。
在这则材料中,登山队员对自我的认识与“大家”对他的期望是不一致的。在现实生活中,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一致、不一致都值得我们深思。请就“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试题引用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泰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答案
1B 2C 3C 4D 5B 6C 7C 8A 9C 10D 11B 12A 13C 14D 21AD
15.①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②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③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16.①这首词的情调是愁苦的,(1分)词的上半阙描写的是早春清明丽的景物,下半阙的前一句的情调是也好像是愉快的,但是事一句“斜日寒林点暮鸦”已透露出一点愁苦的味道,而“城中桃李愁风雨”一句,更明明白白地点出一个“愁”字,把自己对锦绣河山的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3分)
②词中作者运用的反衬的手法,以清丽之景反衬愁苦之情,就更为悲苦。(2分)
17.①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②宁静以致远③百战不殆
18.①诗歌衰老,失去生命力。或者:变得灰暗,腐朽。或者失去光彩和神奇。②没有成为人们灵魂的一部分。③作者认为当代诗歌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
19.古诗经过时间的淘洗,本身的魅力得到深化和升值。
20.它能深化我们对人事的体察,成为我们饿精神源泉和归属;赋予生命一深刻的意义。
22.421356
23.(1)李某由于一年来工作成绩突出而被准予晋升一级工资。
(2)后来他被诬告违反有关财经制度而被取消了这一奖励。
(3)部门经理请示免除对他的处罚。
(4)总公司批准了部门经理的请示。
24.名人做错事叫事,凡人做错事叫犯傻
名人强词夺理叫雄辩,凡人强词夺理叫狡辩
名人打扮得流里流气叫气质,凡人打扮得流里流气是不修边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