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四中2007年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命题人:周锡高 教师用卷
试卷说明: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所有试题答案写在答案卷上。
第Ⅰ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选择题(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朱拓(tà) 粗糙(zào) 修禊(qì) 孱头(càn)
B、睥睨(pì) 鞭笞(chī) 讥诮(qiào) 吮吸(yǔn)
C、讪笑(shàn) 瞥见(piē) 龟裂(jūn) 出岫(xiù)
D、凫水(fú) 摇曳 (yì) 畏葸(xǐ) 埋怨(má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B )
A、莞尔 逡巡 涸辙之鲋 恍然大悟
B、陷媚 国萃 沸反盈天 礼上往来
C、琐屑 蹩进 哀声叹气 牛山濯濯
D、寒喧 晌午 残羹冷灸 悻悻而去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B )
①一人摘了一片大荷叶顶在头上,___________正午的太阳。
②女人却不独宽恕了他似的,脸上立刻___________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泪。
③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误解,____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④因为我是王,是他们的主子,我将____: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们也无一不是奴才……
A.抵挡 改换 以至 大彻大悟
B.抵挡 改换 以致 大彻大悟
C.遮挡 去掉 以至 恍然大悟
D.遮挡 去掉 以致 恍然大悟
4.下面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
B.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
C.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D.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灰心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
5.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D )
A.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在塑造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形象有重大突破。
B.当交响乐团奏出了圆满的休止符时,全场观众起立,掌声雷动。
C.看着父亲那灰白的头发,微驼的背影,使我不禁热泪盈眶: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了他的肩上。
D.朦胧的思想是零零碎碎不成片段的语言,清晰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组织完美的语言。
6.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1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
②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
③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周济穷人,不敢写信,不敢看书,不敢交朋友,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④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选出问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 B ) A.三年的高中生活,有人问我什么最难忘?我答不上来。 B.我要给爷爷理发,爷爷笑了:“你?笤帚疙瘩戴帽子———充人哩。”
C.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D.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
8、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汉魏晋是我国散文迅速发展的时期,除了历史散文取得空前成就之外,政论和抒情言志的作品也大量出现。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司马迁,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对《史记》的评价。
C、《兰亭集序》选自《晋书·王羲之传》。作者王羲之,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世称王右军。
D、《归去来兮辞》作者陶潜,东晋大诗人,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就是他。
二、下面一首诗为陶渊明辞官归田后写的第一篇作品。阅读后完成9—10题。(6分)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9、选出错误的一项( C )
A、一、二句中“适俗韵”即适合世俗的性情,写诗人喜欢自由,喜爱农村的自然生活,从小就没有适合世俗的性情。
B、三、四句中“尘网”即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
C、五、六句中“羁鸟”的“羁”豪放不羁,比喻自己喜好自由的性情;“池鱼”即池中之鱼,比喻自己过去仕途生活的不自由。
D、七、八句中,“拙”指不善于做官,即不会取巧逢迎之意,“守拙”即指自己没有智能继续做官。
10、下列各项中,对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C )
A、这首诗主要写辞职归田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
B、全诗一开始,诗人就把自己对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恶溶入到对自己少年时代生活的眷恋回忆之中。
C、诗人在7到16句中,以轻松欢快乐、平淡柔和的笔调描绘了幽雅秀美的田园风光。
D、最后四句,诗人抒写了自己悠闲自得的乐趣,给全诗带来了一种淡泊和睦的气氛。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而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旦日飨士卒 飨 :犒劳
B.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骑:一人一马
C.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戮力:合力
D.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属:我们
1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C )
A.项伯杀人,臣活之 外连衡而斗诸侯
B.范增数目项王 或棹孤舟
C.素善留侯张良 此其志不在小
D.常以身翼蔽沛公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
13、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夜驰之沛公军 曾不知老之将至
B.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乐琴书以消忧
C.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D.若属皆且为所虏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刘邦和项羽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的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的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秘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我们又可见到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C.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来到鸿门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刘邦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
D.宴会开始“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气氛始趋紧张;项羽却“默然不应”。范增不肯罢休,离席叫项庄进来以舞剑为名,试图“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于是宴会顿时充满杀机;却又因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项伯”没有成功。鸿门宴情节曲折,一张一弛,引人入胜。
第Ⅱ卷
四、文言文翻译及默写(本大题共2小题,共19分)
1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沛公)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关门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3分)
秦国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
(3)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3分)
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的跟着他。
16、名句默写。(10分)
(1)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齐彭殇为妄作,一死生为虚诞。
(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威振四海。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5)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6)《归去来兮辞》中,作者认为过去做错了事已不能改正,未来的事还可以挽救的两句诗是: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五、现代文阅读(29分)
(一) 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一段文字,完成17-19题。(7分)
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我们都去送葬。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很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17、“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具体指什么?(2分)
指埋葬别里科夫“一个礼拜还没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
18、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3分)
指出别里科夫这样的人是一种社会现象,这句话既揭示了别里科夫形象的典型意义,也启示人们应该同旧制度及其维护者作斗争。
19、作者称别里科夫为“装在套子里的人”,对此应该怎样理解?(2分)
这个形象从外表、言论到生活习惯,思想方法,无不是“套子”式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22分)
垂钓(余秋雨)
1去年夏天,我与妻子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叫,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
2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眼算是打个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钓,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钓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3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他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4胖老人每次起竿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5两个都在嘲讽对方,两个谁也不服谁。
6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7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8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9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是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10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20.“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一句中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分别指什么?(4分)
取舍标准 只钓大鱼,不要大海琐碎的施舍
堂皇形象 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
21.①胖瘦两位垂钓者的性格和追求各是怎样的?(6分)
胖老人:性格——随和,容易满足追求——物质
瘦老人:性格——执著,倔强追求——精神
②文章倒数第二段中说“最大的对手也是最大的朋友”,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4分)
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他们的价值都是由对手来证明的
22.文末说两位老人“像两座恒久的雕塑”,请根据其中的含义,举出生活中一个例子并作简要说明。(4分)
提示:可以美与丑、欢乐与痛苦、顺境与逆境等为例,说明他们各自是互相对立的,但只有合在一起,才构成完整的生活。
2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BC )
A.本文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凝重肃杀的气氛,衬托了两位垂钓者的形象。
B.文章认为,正确的钓鱼法应该像胖老人那样,多挂钩钓,大小鱼都要,而不能像瘦老人那样自命清高,执著固守,只想钓大鱼。
C.胖老人与瘦老人尽管在钓鱼时互相嘲讽,但在生活中地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很难分开。
D.本文作者没有否定胖老人的丰收,也没有否定瘦老人的固守,而是认为这两位垂钓者代表了人生追求的两个方面。
E.本文借对两位垂钓者的描写,阐发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任何一个事物的整体,都是由许多对立的方面构成。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我曾经因为有几个大学生登山迷途丧生,而访问某位登山专家。其中一个问题是:“如果我们在半山腰,突然遇到大雨,应该怎么办?”
登山专家说:“你应该向山顶走。”
“为什么不往山下跑?山顶风雨不是更大吗?”我怀疑地问。
“往山顶走,固然风雨可能更大,却不足以威胁你的生命。至于向山下跑,看来风雨小些,似乎比较安全,但却可能遇到暴发的山洪而被活活淹死。”登山专家严肃地说,“对于风雨,逃避它,你只有被卷入洪流;迎向它,你却能获得生存!”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常常会遭遇风雨,难道不也应该迎向它吗?请以“迎向风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