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百舸(gě) 罗绮(yǐ) 青荇(xìng) 舳舻(zhóu) B.怅廖廓(liáo) 桂棹(zhào) 窆不临其穴(fá) 稻穗(suì) C.相与枕藉(jí) 尚飨(xiǎng) 一椽破屋(chuán) 宁谧(mì) D.禁锢(gù) 深邃(suì) 纤绳(qiàn) 省亲(xǐ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簇新 风华正茂 慷概 贫脊 B.游目聘怀 回溯 窒息 萧索 C.落寞 休戚相关 门衰祚薄 拔擢 D.千帆竞发 休憩 并行不背 窈窕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请允许我大胆地___________一下鲁迅先生那知名的短联;横眉傲对贪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 ②加入WTO后,能使中国的产品在100多个成员中享有多边的.无条件的和________的最惠国待遇。 ③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________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A.篡改 稳定 引导 B.窜改 稳定 导致 C.篡改 稳固 导致 D.窜改 稳固 引导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深秋的翠屏山别有一番迷人的景象,那色彩缤纷的枫林,呈现出无边无际的殷红世界,真是寥阔江天万里霜。 B.这位教师总结出的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屡试屡爽,大家佩服得很。 C.电磁的公社说:你就是家财万贯,如果得一场大病,转眼之间你的生活就会变得捉襟见时。 D.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保险对于意外风险的保障职能所具有的特定潜在利益,无论是储蓄.债券,还是股票都无法与之相比。 B.您即使有不同的意见,就跟大家说一说,不要窝在心里。 C.台北地区初中的模拟考命题,是各初中依地域或其它因素分成若干组群中相关学校老师轮流出题后,再从不同出版社印制考题。 D.麦吉尔大学有象牙塔之称,在全国大学评比中曾连续名列第一,吸引了来自于100多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 6.下列积压句表达上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主持人宣布:今天出席春节团拜会的有八个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 tB.储蓄所吸收储蓄额的高低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与否有重要的影响。 C.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行业开始全面推行文明服务用语和服务忌语。 D.这个被严重炸伤,生命垂危的病人,由于各科医生紧密合作,全力抢救,终于挽救了他的生命。 7.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树也缥缈,山也虚无,淡如烟,淡如雾。 B.淡如雾,山也虚无,淡如烟,树也缥缈。 C.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D.山也虚无,淡如烟,树也缥缈,淡如雾。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创始人。 B.《致大海》以大海大自由精神的象征,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感情,它的作者普希金是俄国伟大诗人,被高尔基赞誉为“俄罗斯文学之始祖。” C.巴金是我国现代杰出的小说家,代表作有《家》.《春》.《秋》和“激流三部曲”《雾》.《雨》.《电》;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其散文作品有《随想录》等。 D.柳宗元的散文和韩愈齐名,他是唐代杰出的散文家,也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也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9.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骄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A.诗首句写女郎的姿态:“最是那低头的温柔”。“温柔”既写出了女郎的感情,又写出她“低头”的姿态给诗人的感觉。 B.本诗是一幅生动的人物素描,但作者写的很巧,通过摘取自己所观察到的那“一星半点”的感受来营造意象。 C.这首诗写出了一个含情脉脉,婀娜多姿的日本少女的形象。 D.本诗不是在告别,更多的是倾注着希望.寄托!一声“沙扬娜拉”,轻飘而不失深沉,随意而不失执著,简洁而又充满异国情调。 10.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春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一如是那泥土做成的写的歌,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痛苦着,等待着伸入新的组合。 1942年 A.“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这里运用比喻的方法把洋溢着春意的小草写成一片绿化的火焰,并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小草勃勃的生机。 B.“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这里运用倒装的句式说春来了,带来万物苏醒。一个“伸”字,形象地说尽了花朵无穷的欢乐。 C.“你们被点燃”以下三行诗写“二十岁的紧闭的身体”,从压抑到释放过程的情景,展示了青春在灵魂深入的跃动与诱惑,使人们更感受到春的撼动力量。 D.这首诗第一节主要写客观的春意,第二节主要写主观的感受,全诗将官能的感知与理性的思维交织成为生命的交响乐章,使人们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美。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1.阅读上面这首宋词,词的下片最后两句是写“愁”的绝妙佳句,历代被人们称颂,请在下面四项中选出表现手法与这两句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B.离愁渐近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C.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 D.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二. 12.找出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 B.侣鱼虾而友糜鹿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D.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13.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粪土当年万户侯(视……如粪土) B.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丝) C.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自夸) D.寻蒙国思,除臣洗马(不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9题。 呜呼!予立及子死 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 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 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 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惶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儿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儿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 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 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组是 [ ] ①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儿矣。②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③儿以不纳死 ④以小舟涉鲸波 A.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15.与“为巡船所物色”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C.凌万顷之茫然。 D.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16.选出全是能假字的一组是 [ ] 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③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④祖母刘悯臣孤弱 ⑤曷其有极 ⑥夫水,智者乐也 ⑦举匏樽以相属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⑦ C.①③⑤⑦ D.②③⑤⑥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 B.漱涤万物,牢宠百态。 C.又可冀其成立邪? D.九岁不行 18.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逃离京口,身藏匕首以防意外,差点割颈口自刎而身亡。 B.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竞使遇哨,无不死。——如果在扬州和经过瓜洲扬子桥时,即使遇到哨兵,没有不死的。 C.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死亡,是早晚间的事情,真的遇到死,就死了。 D.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但处境艰难险恶,一难接一难,确实非一般人能经受得住。 1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动有力的排比句式,连用18个“死”字,说明环境险恶。 B.本段特写了文天祥南下路线,与众多地名相结合的种种死境,成了文天祥渲泄情怀的爆发点,也是人们窥视其情操心灵的窗口。 C.本段是全文抒发感慨,表达心志的设法。 D.本段以记叙为主,历数了种种危险的遭遇,表现了为解救国难而视死如归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根据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做出发点。如果抹煞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帐,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浩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心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十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如此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多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聘十里洋场,虽珍厅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读的当分种类,一种是为获得现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识,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常识不但是现世界公民所必需,就是专门学者也不能缺少它。近代科学分野严密,治一科学问者多固步自封,以专门为借口,对其他相关学问毫不过问,这对于分工研究或许是必要,而对于淹通深造却是牺牲。宇宙本为有机体,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关,比如政治学须牵涉到历史.经济.法律.哲学.心理学以至于外交.军事等等,如果一个人对于这些相关学问未曾问津,入手就要专门习政治学,愈前进必感困难,如老鼠钻牛角,愈钻愈窄,寻不着出路。其他学问也大抵如此,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先搏而后约,就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朱光潜 《谈读书》) 20.为什么说读书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不能超过35字)
21.文中用了不少比喻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分别指出下面两个比喻说明什么? ①“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这个比喻说明的是(不超过25字)
②“如老鼠钻牛角,愈钻愈窄,寻不着出路”这个比喻说明的是(不超过20字)
22.第3段说“读书并不在多”,第4段又说要“通”要“博”,这是不是矛盾?为什么?(不超过60字)
2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的两项是 [ ] A.读书做学问的目的是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发现。 B.古代学者读书有得,读一部就是一部,终身受用,关键是因为过去书籍很难得。 C.读书必须养成深思熟虑的好习惯,涵泳其中,从容体会,不仅可以掌握书中精髓,还可以改变人的精神气质。 D.读书既要通博,又要专精,不通博就是打消耗战,不专精就是钻牛角类。 E.读书千万不能只为装点门面,那不仅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上更是趣味低劣。 F.世间的学问都是互相联系的,不可能彼此孤立绝缘,所以专门家也必须了解相关学科的基本常识。 四 24 默写 ①《沁园春·长沙》下片最后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情表》) ③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实为之,其又何尤!(《祭十二郎文》) ④淮江上之清风,与山间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 25.根据下面这句话的格式仿造两句话,再在后面加一句话作为前面三句话的总结。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洒下一片绿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下面是发掘杭州雷锋塔地宫的一段报道。请将关于地宫开启过程的文字进行压缩,不出现具体时间,不超过35个字。 上午9时整,考古队进入现场开始发掘。打开地宫并不容易,直到9时45分,考古人员才将压在地宫洞口的750公斤重的巨石移开,露出93厘米长宽.13厘米厚的大理石盖板。盖板上没有任何文字,但考古人员在紫红色的泥土中发现了10枚唐开元通宝铜钱。10时5分盖板基本清理完毕。10时30分盖板绘图完毕。11时整盖板还没有打开,发掘现场发现越来越多的钱币。11时11分,最激动人心的时候到了,考古人员开始用撬杠撬开盖板。11时18分,考古人员翻开大理石盖板,地宫口终于打开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7—28题。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26.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诗句中,“你们”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五.作文 29.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它会引发你的思考,请以“思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思考”的范围之内,不少于700字。 最早完成原子核变实验的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有一天晚上走进他的实验室,时间已经很晚了,实验室里有一个学生仍然俯身在工作台上。 “这么晚了,你还在做什么?”卢瑟福问道。 “我在工作。”学生随即回答道。 “那白天你做了什么了?” “我也工作。” “那你早晨也工作吗?” “是的,教授,早上我也工作。”学生带着谦虚的表情承认了,并等待着这位著名的学者的赞许。 卢瑟福稍沉吟了一下,随即简短地问道:“可是,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
2001年秋季高二语文半期试题 成都八中答案
一、1.D2.C3.B4.C5.A6.B7.C8.C9.D10.B11.C 二、12.B13.C14.D15.A16.C17.A18.B19.D 三、 20.只有吸收前人的精神遗产,作为自己的出发点,才能有所前进,有所发现。 21.引用(或“强调”); 特殊含义(“留心”本为留意、注意,这里指导“记在心里”); 读书不动脑筋,浅尝辄止。 (1)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2)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 22.、不矛盾,因为所指对象不一样。一是指做专门学问,必须精选要籍,熟读精思。一是指对相关学科,必须广泛涉猎,具有常识。 23.B、D(B原文谈的只是条件,这里加上“关键”就夸大了,“关键”还是人的努力)(D二号搞反了) 四 24. (1)曾记否,即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3)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步百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4)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梦,用之不竭。 25.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春色;如果你是雄鹰,就搏击万里长空;如果你是蜜蜂,就酿造一份甜蜜。让我们共同创造辉煌! 26.移开地宫口的巨石露出盖板,清理盖板并绘图,撬开盖板打开地宫。 先移开地宫口的巨石露出盖板,然后清理盖板并绘图,然后撬开盖板打开地宫。 27.D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