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试卷分第1卷和第II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1卷(选择题60分) 一、(30分,第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寥落(liáo) 悖谬(bèi) 梦魇(yăn) 睚眦(zhì) B、玄虚 (xián) 伎俩(jì) 干练 (gān) 端倪(nì) C、喋血(dié) 尸骸(hái) 砥砺(dǐ) 夯筑(hāng) D、荫蔽 (yīng) 虫豸(zhì) 单于(chán) 惩创(chuā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畜牧 会晤 殒身不恤 言简意赅 B、对峙 禁锢 焦燥不安 仗义直言 C、防碍 讹诈 安份守已 摧山拆地 D、布署 苑囿 礼尚往来 积毁销骨 3、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百万字,作者却不是因为写长篇就______笔墨。 ○2、为了搞好工作,他们_______了许多好的建议。 ○3、农村能源短缺和不稳定供应,极大地______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A、乱用 搜集 制约 B、乱用 收集 限制 C、滥用 收集 限制 D、滥用 搜集 制约 4、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A、该厂落实了减员增效的方案后,立见成果,当月即扭亏为盈,收到了急功近利之效。 B、他把这个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C、工作十年来,他在单位一直是一位无声无息的人物。 D、阳光明媚,和风轻吹,我们如坐春风兴高采烈地走向目的地。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求知与修养相结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文化传统;没有好的思想品德,也就难以大有作为。 B、这本盗版书里的错误率高达百分之六十之多。 C、每一个有志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主义建设有贡献的人。 D、西安唐城百货公司发挥国营企业主渠道的作用,从市场需要出发,不断扩大商品经营。 6、 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1)、高矗云宵的博格达峰上,成年成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管春夏秋冬,它从上到下总是一身洁白。 (2)、山谷两旁,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仰首只见一线弯曲的蓝天,偶尔有几只山鹰掠过。 ①、 披着雪白的大氅,戴着雪白的头巾 ②、 戴着雪白的头巾,披着雪白的大氅 ③、 峥嵘险峻 峰峦陡立 ④、 峰峦陡立 峥嵘险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鲁迅曾给《史记》很高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句话充分肯定了史记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成就无与伦比,同时,作为一部人物传记亦有开宗立派之功。 B、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描写春秋战国时期鲁、齐、晋、郑、楚、吴、越七国的史实。 C、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D、 《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我们学过《孔乙已》、《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都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第8题。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潺一夜声。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写与溪水的惜别之情不从溪水方面来写,而从“我”方面写,以“我”的惜别进一步写它的有情。 B、 该诗化无情溪水为有情,使平凡事物富有诗意美。 C、 第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 D、 写下行的溪水和上行入山的我,看似矛盾,实则写出溪水的一直伴我,除我寂寞,更显有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 题。
过印度洋 (周无)
圆天盖着大海, 黑天托着孤舟。 远看不见山, 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 那水上只有海鸥。 那里是非洲, 那里是欧洲, 我美丽亲爱的故乡, 却在脑后! 怕回头,怕回头, 一阵大风, 雪浪上船头。 飕飕, 吹散一天云雾一天愁。 [本诗发表于1919年《少年中国》,作者周无,原名周太玄,生物学家。] 9、选出下面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茫茫大海上漂泊着一叶孤舟,既写出一种“寒江独钓”般的空寂高远,也写出“大漠孤烟”般的游子独立船头,心系故乡。凄清壮美的景物烘托着一颗孤独的心。 B、 作者满怀一腔热血,漂洋过海,可那时的中国,列强环伺,山河破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浓郁的乡愁中隐含着深沉的忧患意识。 C、 全诗基调感伤沉郁,既写出了作者无限惆怅和寂寞,也反映了诗人当时那种沉闷、压抑的心境。 D、 全诗不仅在写景上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而且运用了对仗、复沓、对比等修辞手法,韵律优美和谐,琅琅上口,有荡气回肠之效。 10、指出下面对这首诗中象征意义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圆天”、“黑水”指当时黑暗的国际政治环境。 B、 “山”、“树”象征光明的前途与理想。 C、 “飕飕”象征作者立誓报效祖国的愿望与行动,表现了对前途光明的追求。 D、 “雾”、“愁”指当时的社会统治秩序,社会一片黑暗与慌乱。
二、(18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1——13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奋六世之余烈 烈:功业 B、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 C、因河为池 河:黄河 D、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敲扑:刑具,短的叫“扑”,长的叫“敲”。 1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履至尊而制六合 A、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B、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 序八州而朝同列 D、 以弱天下之民 13、对这段文字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段文字的中心是写秦始皇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②这段文字的中心是讽刺秦始皇自以为可以保其帝业传之百世万世以至无穷。 ③这段文字刻意渲染“攻”时的秦是何等强大,意在与后来秦灭亡之迅速形成对比,突出文章的中心。 ④作者依次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形势各个方面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在正面的铺叙中现出的暴政的魔影,意在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 ⑤作者依次从政治、刑法、文化、军事、地理、形势各方面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意在表现秦始皇企图保其帝业传之百世万世以至无穷的野心。 A、①③ B、②⑤ C、①③④ D、②
(二)阅读下列一段文言文,完成14——16题。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子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已,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知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说者,其知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之则难也。 14、下面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故先以其子妻胡君以娱其意 (儿子) B、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下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