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第三册期中试题 答案
|
江苏省盐城中学2002—2003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2002.11) 一、选择题 ( 每题2分,共30分 )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侮辱wū 执拗niù 肄业yì 芥蒂tì B.方遒qiú 青荇xìng 干瘪biě 簇新cù C.狭隘ài 编纂zuǎn 蛊惑zhōng 椽子chuán D.红遍biàn 梧桐wú 噩梦è 鲜见xiān 2.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老态龙钟 谈笑风声 暄嚣 眉黛 B.与世长辞 名列前茅 树稍 陪衬 C.愤世嫉俗 峥嵘岁月 端详 解剖 D.与子楷行 春华秋实 懦夫 佝偻 3.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 浪遏飞舟(阻止) 载笑载言(一边……一边……) 便言多令才(很会说话) 俯身散马蹄(使……裂开) B. 脉脉不得语(相视而含情不语的样子) 静女其姝(美丽) 落寞(冷落、寂寞) 睿智(看得深远) C. 多谢后世人(告诉) 熠熠(形容闪光发亮) 其黄而陨(落) 瞬息万变(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D. 心悦诚服(高兴愉快) 凌空而起(升高) 数见不鲜(数量少) 回溯(向上推求或回想) 4.下列句子应选的一组词语是( ) ①做选择题时要仔细慎重,不能 ②该书配合教学,选材新颖, 多样,深浅适度,内容丰富。 ③然而有视力的人并不需要从大都会博物馆里去找到 美的钥匙。 ④“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 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 A.草率 题材 发掘 感激 B.轻率 体裁 发现 感动 C.草率 体裁 发掘 感激 D.轻率 题材 发现 感动 5.跟下边这段文字衔接最好的一组句子是:( ) 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 , , , ,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A. 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上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下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B. 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C. 山下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上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D. 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 6.下列各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雪莱,英国浪漫派诗人,是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抒情诗人之一,《致云雀》是其抒情诗的代表作。 B. 普希金是俄国伟大诗人,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叶甫盖尼·奥涅金》是其代表作; 屠格涅夫,俄国作家,代表作有《猎人笔记》《父与子》等。 C. 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高老头》等。 D.惠特曼是美国最伟大的民主诗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杰出的代表。他的代表作《草 叶集》创立了自由诗体,开一代诗风。他的诗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影响很大。 7.下列各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的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自己假定获得三天视力,所见到的光明世界和所体验到的精神愉悦。 B.《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敕勒歌》并称“乐府双璧”。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诗经》“六义” 是指 “风”“雅”“颂” “赋”“比”“兴”。 D.《灯下漫笔》写于1925年,当时的鲁迅,苦闷彷徨,思考着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历史、现状和出路,抨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8.下列各项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山民》中,“山”象征传统保守落后的生活方式,“大海”象征面向世界、美好开放的现代生活。 B. 《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中,对称句用得非常好,如“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两相对称的句式,恰当地表现事物的差别,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赏景时的感觉。 C.“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句式长短不一、多用“兮”字、便于表达感情是其主要特点。 D.文学史上“陶谢”并称,“陶”指陶渊明,其诗以描写山水风景见长,“谢”指“谢灵运”,以描写田园风光取胜,都以写自然景物见称,但他们的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迥然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9.第一段列举了五处富有秋意的风景名胜,但点到为止,不作描述,原因是什么?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处景点,“前人之述备矣”,不是本文写作的重点。 B.这些景观的特色与作者的主观色彩不一致。 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D.几处景点,游人如织,热闹非凡,与作者追求的清、静、悲凉的色彩不一致。 10.选出对这段文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 A.“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这句表达作者寄人篱下的孤独感。 B.作者写景的意图是抒发向往、眷恋之情,在清、静、悲凉中,流露出作者深远的忧思和孤独冷落的感情。 C.“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D.“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意思是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11.下列对描写牵牛花的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一句中的“破”字渲染了萧索的气氛。 B.把牵牛花描写成以蓝色和白色为佳的冷色调,是因为作者感到秋天来了,冬天也不远了,气温下降,天气也快冷了。 C.这蓝白色调与作者对秋的“清、静、悲凉”的体验,与作者的忧虑和冷落的心境是一致的。 D.几根尖细的秋草又显出萧疏,与蓝白的花相配最能体现故都之秋的特色。 阅读《死水》的诗句,完成12-13题。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12.对“死水”的象征意义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沟“死水”象征着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 ,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腐朽的社会。 B. “死水”象征着1925年前后旧中国军阀混战、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现实。 C. “死水”象征着军阀混战给人们造成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到处是污水横流,垃圾满地。 D. “死水”也可以理解为象征着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美国社会。 13.对上面两段文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动态地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 B. 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绘死水, 是正面写死水的美,这美象征着祖国美好的明天,说明作者心中的梦未灭。 C.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说明借机孳生的“花蚊”与死水的产物——水珠,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 D. 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等华丽词语描写死水,丑写得越美,越引起人们的反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4.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体——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D.“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二、阅读分析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每题2分)。 现在入了那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哪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16.“现在入了那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17.如果把第二自然段的两个反问句改为一般的陈述句,效果有什么不同? ; 18.文中的“第三样时代”的含义是: . (二)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9—23题。 那一束伴地莲 丁丁 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 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大地又显单调的时候,它才绽开一粒粒小骨朵,雪白的瓣,乳黄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山坡上、荒地头、野沟边,如夜空里的繁星,簇簇丛丛灿烂一片,随风散布一种沁人的苦香。 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在仲秋前后,也还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日渐寂寞的景色里,而那枝叶,却也是褪了绿,转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露浸得枯脆干焦。其时,它便成为一味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识的,更不知它竟有一个美丽得几近脱俗的名字:伴地莲。 我知道伴地莲,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的江南工作,家里全靠母亲操劳,我又病了。就在那样一个雪落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着我去山后的医疗社看医生。临了,医生送给母亲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去洗净切碎煮水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 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月亮很圆,被雪地映衬得更加明亮,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看见远处雪原中静卧的村庄。 母亲背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有积雪的月夜里走。边走,她边踢开路边的雪层,寻找和她手里一样的那种春天遍地都是的叫做伴地莲的野草。因为孩子们的野火早在秋天就已烧遍,母亲收获不大。邻近村庄的时候,她又拐了个弯,绕上一段河堤。河堤离村庄较远,然而仍没有逃脱家乡习惯性的秋季烧荒的野火,这叫母亲失望,同时也加大了母亲搜索的范围。就这样,母亲终于没有防备地滑进了一段被挖开用来排水的坑里。坑很深,幸亏坑底雪厚,母亲除了一场虚惊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我不记得那时我有没有因为惊吓而嚎啕大哭,我只记得母亲正要往上爬,竟意外发现坑壁被踢开的雪被下掩盖了一丛她急欲寻找的那种枯干的草。我记得那时母亲在明亮的月亮里止不住惊喜而连声赞叹。 这以后,很长一段日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苦味,苦不堪言。母亲便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熬,熬成糊状,熬出更浓的糖味,拿来作我喝药后的奖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我常为自己记忆细节的清晰而诧异,然而母亲却证实了它的真实。那时,我的孩子正趴在她的怀里撒娇,她愣怔片刻,顺着我的提示她终于回想起来,她告诉我那时我患的是一种急症肝炎。她说,第二年秋天,怕我病犯,早在烧荒前她割了一大捆回来,拿绳束了,系在屋梁上,以作备用,只是再没有用着,直到迁来南方,老屋卖给人家也没有取下。 然而我却没有遗忘,那一束伴地莲烟熏火燎黝黑地挂在我老屋的梁上。尽管与母亲的回忆有些许出入,然而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 活着是件艰难的事,我时常这样想。生长中的许多不易处,让我越发知道,世间真正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少。于做人的困顿里偶然回顾尚能发现内心深处还有可以寄托的空间,不致全然没有了信心,这,要感谢母亲。 19、一至三段对伴地莲各是从什么角度进行描写的?突出了伴地莲的什么特点?(2分) ①角度: (每处各限两字) ②特点: 20、在写母亲背着我找伴地莲的过程中,突出描写了明月和积雪,其作用有两点,试写出。(2分) 21、为什么说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4分) ① ② 22、最后一段的意思是:(2分) 2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3分)( ) A、题目“那一束伴地莲”指的不是挂在梁上的那一束,而是母亲雪地寻找的那一束。 B、本文歌颂了母亲的伟大,母爱的纯洁与无私。 C、伴地莲普遍、平凡,而又美丽有用(能治病),正是母亲的形象。 D、“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说明这二十多年来我经历了很多劫难。 E、本文以伴地莲为线索,结构严密,开头三段介绍伴地莲,中间四段写母亲寻找伴地莲为我治病,最后三段写记忆中的伴地莲。 F、本文语言华丽,色彩绚烂,如第二段对伴地莲花的描写,最能体现这种风格。 三、表述题 24、阅读陆游的《诉衷情》,完成①—②题(6分)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①,身老沧洲②。 注:①天山,在新疆内,是汉唐时代的边疆。②沧州水边,古隐者所居,这里指陆游晚年住的地方,那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1)词的开头两句,再现了 。 (2)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0字以内) 。 25、默写(每题1分,共5分) ①携来百侣曾游。 。(《沁园春·长沙》) ②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 , ?(《孔雀东南飞》) ③ ,依依墟是烟。(《归园田居》) ④《长歌行》中劝人珍惜年轻时光,努力学习的句子: , 。 ⑤《离骚》中常被后人引用的,表示不断探索的名句: , 。 26、翻译以下古文句子。(6分) ①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 译: 。 ②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译: 。 27、仿照划线的句子,造一个排比句,且每句陈述的对象不能相同。(6分) 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 ;, ; , ; 四、作文(30分) 我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惰性。惰性,使我们安于现状,惰性,使我们贪于享受,惰性,使人们懒于学习,惰性,使我们思想消极,甘于落后,惰性,使我们失去激情,暮气沉沉……因此,我们要向惰性告别,努力创造活泼开朗积极上进的人生。请以“我们要向惰性宣战”为题,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的实际,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自选。 -------------------------------------------------------------------------------- 高二年级语文期中考试答案 一、选择题 1. B;(侮wǔ蒂dì蛊gǔ鲜xiǎn) 2. C;A项的“声”应为“生”“暄”应为“喧” C项的“稍”应为“梢”D的“楷”应为“偕” 。 3. D;数见不鲜(新鲜) 4. A(或C) 5. B; 6. C;《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写的。 7. B;《敕勒歌》应改为《木兰辞》 8. D;陶渊明的诗以描写田园风光见长,谢灵运以描写山水风景取胜,他们的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并不是迥然不同。 9. C; 10. A; 11. B; 12. C; 13. B; 14. B;B项重在对诗作描绘形象与发表见解、抒发情感加以区分,“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云的小河”,这是诗人自身的感悟与沉思。而不是稻束思考的内容。所以B项是错误的。 15. C;C项表面看来是诗句之间的联系问题,实际上是对诗作最富美感的一个意象——“雕像”的理解。这是委婉的说法,具有讽刺意味,说明现在正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16. 一般陈述句语气平缓,而反问句能加强语气,表明作者对“古已有之”时代的憎恶,对创造第三样的时代的渴盼。 17. 第三样时代是指: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怪圈,从而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是一个老百姓告别“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不再做奴隶,而成为社会主人的时代。总之,“第三样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二、阅读分析 19.角度:形态、花期、用途。或:花的形、色、香,花期、用途; 特点:普通(平凡)、朴素; 20.作用:①明亮的雪地,才能“意外地”发现伴地莲“那种枯干的草”; ②用明月积雪的皎洁来衬托母爱的纯洁无私,突出母爱的伟大。 21.①喝了苦药之后,才能体会到山芋糊的甘甜; ②是因为里面融进了深深的母爱。 22.母亲背着我在雪地里寻药的情景,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给了我生活的信心。 23.BCE;A项应指粱上那一束;D项不能说经历了很多劫难,一般人都有一种疲惫感;F项本文风格应为清新质朴,不能以偏概全。 三、表述题 24.⑴词的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当年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美姿; ⑵下阕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泪空流”“身老沧州”的悲凉的感叹之情。 25.⑴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⑵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⑶嗳嗳远人村 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⑸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6.⑴残暴的统治者夏桀为何不早日灭亡,我要跟你一起灭亡(拼命)。或: ⑵(刘兰芝)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自己发誓(永远)不再嫁人。夏桀残暴统治的日子为何不灭亡,我要跟你一起灭亡(拼命)。 27.略。28.略。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高二上册期中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高中语文第三册期中试题 答案,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高中语文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测试 答案 |
下一篇文章: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