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校制度”与利润无关 刘健
1月11日,本版报道了浙江台州椒江提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一批股份制民办学校涌现》,引起读者关注。任何一种有创意的制度设计,都会有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我们在此编发两条对“现代学校制度”这个概念的商榷意见,相信会对这个概念以及椒江对此的试验,有所裨益。
宁波椒江试验的“现代学校制度”,从概念到实质,都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翻版。它把学校等同于一般的企业,对投资者负责,以资本收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近年来,关于“教育产业化”的呼声很高,这一试验应算是一种具体的回应。
关于“现代企业制度”,我们都知道,它是以国际通行的先进企业制度为标准的。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现代化,也存在着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问题,只有与国际上先进的学校教育制度相近、相符,才能称得上是“现代”。那么,国际上可作为样板的“现代学校制度”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在美国,中小学也有公立与私立之分。其公立学校,一般由地方政府拨款设立并维持运转,地方政府确定基本的办学标准。因为地方政府的钱来自地方的纳税人,具体到学校,就是那些学生家长们,所以学校的办学大权必须掌握在家长们手里。某所学校专门招收某个社区的孩子,就由这一社区的家长们民主选举出一个校董会,校董会决定聘任一位校长,校长再选聘老师。如果家长们对校长不满意,他们有权撤换;但校长一旦上任,他就享有管理学校的全权。这是其公立学校的“现代学校制度”模式。私立学校,在中国名头最大的是那些名牌大学,如哈佛。但这些私立大学一般并不设什么“股东会”,其出资者可以说话的地方是基金会或校董会。就是这两个“会”的成员,往往也主要是社会各界名流,没几个是出资者本人。而且,这些学校也不赢利,至少不以营利为目的。说到家了,社会投资者把钱投入到这些学校,就是供学校“烧”的,并且怎么“烧”法投资者还说了不算。学校管理者的任务,就是研究怎样利用社会资助的有限的那些钱和学生上缴的有限的那些学费,把学校办到最好,培养出最好的学生;然后以这些办学成绩,再去社会上寻求更多的资助。其私立中小学,基本模式也差不太多,也并不以营利为目的。一般来说,私立学校的办学质量比公立学校要高,它们吸引的是那些有钱供孩子接受较高水准教育的家长。这确实是“需求”诱发的“供给”,但其仍与一般的商业投资截然不同。私立学校之所以要收取高昂的学费,并不是因为投资者要求利润回报,而是因为只有多收钱,这些学校才能聘请到优秀的教师,购置较好的教学设施。就是有盈余,也不能由创办者分掉。这就是私立学校的“现代学校制度”。
完全按企业模式运转的学校,当然也有,但大都集中在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领域。国外有很多这样的教育产业集团。事实上,这样完全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其名称往往就叫“××公司”,而不叫“××学校”。例如,世界上最大的两家专门培养程序录入员的学校都在印度,它们的名称直接就叫“公司”,并不自称“软件学院”或“软件大学”。现在它们跟中国的一些软件企业和教育企业已经有了合作,其在中国的合资子公司,倒是冠以“学校”名称的居多。这样的学校,其运行规则跟宁波椒江的试验模式确实差异不大,但称之为“现代学校制度”却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人家明明白白搞的是“现代企业制度”。
根据报道内容判断,椒江试验完全是在正规中小学教育领域进行的。如果要搞“现代学校制度”,其摹仿的对象应该是国外那些非赢利学校的基本制度———以培养最优秀的人才为惟一目标的制度。
当然,有资本愿意投入中小学教育领域,并且能够在这个领域获得回报挣到钱,也没什么可指责的。私人投资多了以后,学校增加,可以腾出一部分公共教育资源吸纳更多的孩子,这也是一种功德。但是,你不能因此自诩这是什么“现代学校制度”———因为真正的“现代学校制度”确实跟“赚钱”不沾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