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特性
|
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究竟是怎样的制度,与以往的学校制度又有什么区别,目前许多学者虽然都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与研究,但尚未作出清楚的描述,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试从现代学校制度特性的角度作初步分析,现代学校制度除了具有时代性,较全面地反映社会现实的需要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外,还必需具有人本性、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发展性和生态性等六个基本特性。 一、人本性 当今时代,“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我们考虑、处理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首要原则和出发点,社会发展必然要以人为本,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都应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全面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偏离这一方向的任何发展都不能称为真正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设计和实施现代学校制度时,也理应把“以人为本”作为首要的而且是最根本的原则,并把作为我们发现、界定、思考与解决学校教育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对“人”及“人性”问题的研究是一个比较久远的话题,自古以来,许多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都曾作过广泛的深入的探讨。马克思从现实的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人看作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给我们认识人的本质奠定了思想基础。从20世纪40~50年代开始,又有一些学者对这个问题重新展开了探讨,形成了各种人本主义理论流派。人本主义理论把实现人的幸福和快乐作为最大追求,强调人的整体性和复杂性,要求促进人格的发展和实现人的潜能,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想观点。但人本主义所指的“人本”在当今时代已发生较大的变异。当今有关人的理论研究,例如教育人类学对人则提供了最新的解释。 毋庸置疑,人及人的教育需求是教育的重要基础。人为了自身延续和文化传承的需要发明了教育,人也因此能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这个观点为历史上大多数教育家所认可接受。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教育的意义的本身就在于改变人性,以形成那些异于朴质的人性的思维、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人是教育的对象。当代教育人类学家们则更鲜明地指出:“人是需要教育的动物”。 这些观点论述都指明,学校是因为人的教育需要而出现与存在的,学校工作则是藉由各种有效的教育的途径、方式和手段来促进和实现人的发展为目的。因此,现代学校制度不能抛开和脱离人的教育需要,应从如何满足人的教育需要,从如何通过制度安排、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来满足人的教育需求,最终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促进人的发展,这是现代学校制度的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现代学校制度所指的“人”,应包括全部的有教育需要且与学校利益相关的人群,主要是学生、教师和校长,此外,还有家长与家庭所在的社区成员,其他与学校工作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人。这里面的“人”,不仅是指群体的人,而且还包括个体的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教育管理学取得了一些共识:学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学生、教师、家长、社区成员等诸多人的要素,因此,不能像管理工厂生产线一样管理和经营学校,也不能像对待冷冰冰的机械产品一样对待那些有生命活力、有情感需要、有思想的、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及有关人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应从以往只重视静物,转向对人的关注,思考如何促进人的发展。这种观念已经,许多国家包括国内许多地区的教育改革措施也都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 从人本性的角度看,现代学校制度的设计和实施首先保证学生和教师的生命权,具体而言,就是要确保生命安全,防止学生的身体和生命受到损害。学生的身体受到侵害,会给学校教育制造障碍;学生生命受到威胁甚至丧失,更会使学校和各种教育制度淡然失色。因此,在现代学校制度中,应把尊重生命和确保生命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对学生生命安全和学校安全管理的规定纳入其中,学校也应制定相应的校园安全管理计划。其次,现代学校制度的设计和实施要满足人的多元需求,如情感、兴趣、意志、欲望、价值选择等。第三,现代学校制度及其实施要充分反映个体差异性,个体差异不仅表现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上,还表现在态度、习惯、信仰、需要、观念等方面。第四,现代学校制度的实施要促进人的发展。教育人类学家指出,人尤其是儿童具有“明天性”。虽然今天学校教育还要以传授过去积累的系统知识与技能为主,但更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由此我们可以把现代学校制度与传统学校制度区别开来。 二、民主性 现代学校制度的民主性首先体现在全体学校成员所具有的理念方面。目前对民主有不同的理解。“民主”的本意是指“人民的权力”或“人民当家作主”。美国教育家杜威曾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把民主视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标志”,具体而言,民主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也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后来,他的追随者作了更为具体的解释。 在他们看来,民主首先是指由人民统治,由人民掌握绝对权力,直接地或通过代议制间接地行使权力的政府;第二,民主是指与以上结构类似的社会或州的政府;第三,民主是指社会平等的信念或实践;第四,民主是指强调个人价值或个性的统一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些观点在后来欧美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例如,基于以上民主的理念和观点,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美国学校中,大力推行教师和学生民主管理学校的措施,不仅大大改变了学校组织的本质和学校管理结构,改变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之间关系的类型和性质,而且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些做法逐渐成为美国学校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 对我们来说,学校民主应是民主观念在学校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它应包括三层内涵:第一,学校民主是一种有效的学校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强调尊重、信任与接纳,民主参与,交流、沟通与合作,公平竞争,共同分享成果等。第二,学校民主是一种学校成员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学校成员在相互尊重、互相合作、体谅宽容和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处理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第三,学校民主具有其特殊的道德意义。许多教育家都曾指出,民主问题是体现个人尊严与价值的道德问题,因此,民主的学校可以通过互相尊重、互相容忍、授受关系、总结经验等,来实现个人的尊严与价值,培养个性。我们认为,学校民主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在师生交往中,体现在有组织的学校活动中,体现在学校管理决策的过程中,体现在学校与社区、家庭以及其他成员的沟通与合作中。 现代学校制度要把实现学校民主作为其重要的使命。从学校民主的理念出发,设计和制定一整套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确保所有学校成员的基本民主权利,如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表决权等,学生、教师、家长和其他成员有权表达自己的感情,有权反映他们的观点和意见,有权获得有关的知识和信息,有权参与学校决策过程。校长对此负有重大的责任,校长有责任制定和实施学校民主管理的政策和制度,并不断提高自身的领导素质和技能,以在学校中实施民主领导。在设计和实施现代学校制度时,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规定,将民主参与的观点和做法纳入学校管理的制度体系当中,凡是与教师、学生、家长等学校成员有关的而且有能力处理的事情,应交由他们自己去决定并负起相应的责任。最近,德国教育部提出,要从家长、学生、学校大会、教师大会四个方面来构建学校民主的框架 ,这个新的改革动向可供我们在设计现代学校制度和实施学校民主管理时参考借鉴。 实现学校民主管理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术。采取民主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不仅可以让学校作出更好的决策,而且能促进学校成员的成长和发展。根据学校成员参与的程度来区分,民主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主要有会议讨论、征询意见、民主集中制、合议制、教师参与、家长参与等。其中,如何召开各种会议需要认真研究和设计。 此外,学校还要预防过度民主和民主缺失两种倾向。过度民主不顾学校的具体实情,追求所谓的完全平等,其结果不仅会造成学校权力界限模糊,甚至是权力结构和指挥混乱,而且会造成学校管理机构臃肿。同时,在学校中,民主缺失的情况也非常严重。不少校长“独揽大权”,把学校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私人领地,从主观上排斥他人参与学校管理。这两种倾向都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避免。 三、科学性 现代学校制度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制度要素的合理性上。一般来说,制度要素可从成员、工作、权力三个维度来分析,这种方法适用于对现代学校制度的分析。从成员维来看,现代学校制度应涉及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成员等,需制定相关的制度。从工作维来看,坚持以教学中心为出发,可把现代学校制度分为内核性制度与外辅性制度两大类。前者主要是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学生的学习、课堂教学及其考试评价制度、教研制度等;后者主要是为了辅助和促进教学工作的制度,如学校会议制度、校产管理制度、后勤保障制度。从权力维来看,现代学校制度要按照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离来构建学校权力结构,分别明确规定各自的职责、权力范围。 第二,科学性体现在具体制度之间的完善性上。现代学校制度的框架体系是由各种指导学校工作的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构成的,我们可以参照类型学的方法对所有具体规章制度进行分类,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之间应相互联系,不能相互矛盾。学校规章制度制定的内容,要注意与其他制度的相互关系,避免冲突和遗漏。同时要注意规章制度在批准和发布程序上与其他规章制度的统一性,防止规章制度的审议、批准、发布程序发生错误和政出多门。一般而言,学校规章制度有些由学校校长办公会和行政会通过即可,有些规章制度事关学校整体发展和教师切身利益,则需递交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才行;讨论通过的规章均应由校长签发,以确保权威性和严肃性。 第三,科学性还要体现在制度文本的规范性上。现代学校制度需要用一定的文本表现出来。文本写作一般有特定的要求,要做到形式规范同意,文字明确具体,表述简明扼要,体例保持统一性。可采用序言、主体、附则式,也可以采用总则、分则、附则式或条目式。每项规章制度都应有具体执行部门,配合执行部门和违规监督部门。如有的学校在制订管理规章制度时,只有执行部门,没有违规监督部门,虽然制订了制度,却因不规范,造成没有检查、没有落实,形同虚设。 四、开放性 现代学校制度的开放性首先应按照开放系统的组织结构来设计。学校开放系统涉及到校外关系和校内关系两个方面。就外部关系而言,现代学校制度要着重处理好学校与政府、社区、家庭之间的关系。就内部关系而言,现代学校制度要充分考虑学校组织内部各种关系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如校长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学人员与行政教辅人员的关系等。这些都需要在学校章程和有关规章制度中作出明确规定。 其次,现代学校制度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包括教育资源获取和共享方面。各种教育资源是达成学校目标和完成学校管理的基础。对学校而言,除了人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外,具体的物资、办学经费、管理信息等都非常重要。目前,从总量上看,学校资源依然是紧缺资源,经费投入不足,师资整体素质和质量尚待提高等。因此,更有必要加强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交流共享。 第三,现代学校制度的开放性还应体现在学校评估机制上。我们要把制定新的学校评估体系作为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可以尝试引入各种因素来评价学校。我们比较赞同将社区、家长作为学校评估的主体,来改变只由教育行政部门评估的单一性。南京市教育局最近提出要建立和公开学校综合质量“排行榜”,让家长知晓学校升学率、就业率、教学质量、学生发展等反映学校综合质量的信息,推动学校之间的竞争,这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在构建学校与政府、社区和家庭的新型关系方面,从我国现实出发,可以分两步来实施。 第一步可以先行探讨学校与家庭与社区的关系,建立学校与社区、家庭之间的一种互动机制。早在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就已经开始探讨学校与社区、家庭之间的关系,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制度关系。例如,规定学校必须向社区成员和家长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介绍学校的需求和活动,并制定反映公众利益和要求的教育政策、教学计划;同时,学校要把家长和学生看成是伙伴,要重视家长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学校和家长都要在也因此这种制度环境中实现发展。近年来,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摸索如何构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良好关系。2003年7月,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通过《2002年教育(修订)条例》,明确规定家长、教师和校友代表可以参与校政,并把此规定视为学校管理民主化的重要举措。台湾地区也正在准备修订有关教育法律,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决策和日常事务;成立刚到一年的台湾家长团体联盟也十分积极,提出要制定《家长参与教育法》,来建构家长全面参与教育的机制。从总体上看,建立良性的学校与社区、家庭关系,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引导家长和社区成员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而不是放任让他们来干扰和妨碍学校的工作。最近,宁波市海曙区广济中心小学成立了校、年级、班级层级的“教育议事会”,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事务,探索学校与家庭、社区沟通的模式。 第二步是在建立学校与社区、家庭互动机制的基础上,探讨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其主要内容是政府要真正转变对学校的管理职能,彻底改变直接行政指挥的做法,减少学校对教育行政部门的依附性;有学者指出,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来看,政府不是教育服务的生产者,而是提供者,这种认识对重新设计政府的教育职能有积极意义。此外,要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让学校成为经营管理学校的主体,形成学校法人治理结构。近年来,美国的新学校设计运动特别强调要赋予学校行动的能力,即学校执行某种教育理念和教改计划的主动性、自觉性,这是教育改革获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在设计和实施现代学校制度时,我们可以在学校的法人地位,校长的责任、权利与录用,教师的招募、使用,学校经费的筹措,如何增强学校的内部活力等方面深入探索。 五、发展性 所谓发展,都意味着某一领域或某一事物范围的积极的、向上的变化,或某一方面困难的克服、问题的解决等。对学校来说,发展意味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增长、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成员的成长、办学总体水平的提高,等等。发展性应该成为检验和评估现代学校制度有效性的标准。 学校发展的内涵非常丰富,可以从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来分析。就个体层面来说,现代学校制度除了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之外,还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校长的成长与发展、家长的发展和社区成员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主体的发展,包括生命安全的确保、身体的成长、个性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学业的进步和成功、终生学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等。教师的专业发展表现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增长、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临床能力的增强、教育观念的更新等。校长的专业成长包含校长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的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孩子方式的改善、营造民主型的家庭环境,甚至是成为教育行家等,都可视为家长发展的特征。此外,社区成员也要在现代学校制度的框架和营造的环境中得到发展,成为学校的合作伙伴。 就组织层面,现代学校制度要促成学校的发展、家庭的发展和社区的发展。学校发展成果表现为学生的进展与变化、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声誉的提高。有学者指出,学校发展的关键应该是在理想目标与现实条件之间寻找机会,努力创造学校教育发展的时空;核心应该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学校应当把教师和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学校的责任是在人的主体性多样化发展的行为中实现社会主流价值的追求,同时在促进学生的现代发展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 六、生态性 现代学校制度的最终要构筑学校的生态环境,或称之为学校组织气氛。国外有学者曾将学校的整体环境作了描述,认为学校组织环境由生态、环境、社会系统、文化四个方面组成。 生态是指学校的物质因素,主要有学校规模、建筑设计、设备设施等硬件条件,还包括用于开展活动所使用的各种技术和装备等;环境是指学校社会组织方面的特征;社会系统则特指组织结构和管理结构,包括学校是怎么组织的,决定是怎么样决定的,由谁作出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模式、有什么样的工作团体等等。文化则指代表组织成员特征的价值观、信仰、准则和思维方式,也就是,“我们在这儿做事的方法”。 构筑教育生态,可以从两种视角来分析:第一,从学校的活动边界来看,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这个中心来考虑学校的活动和制度设计。学生的差异性是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管理在其宗旨上应当是实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的发展。学生的现状决定了学校发展必须整合其集体的知识资源以服务于学生的多元化要求,学校制度的有效性应体现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上。第二,从学校的必备功能来说,现代学校应该是学园、家园、乐园、花园和E园。根据学校所持的办学理念,实施现代学校制度的学校应该有多种表现形态,例如:人本型学校、学习型学校、发展型学校等。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国外就有学者提出建设“人本型学校” 。其基本特征包括:人本型学校就像教育性社区,学生在其中经由合作的互动与经验学习;从心理学及社会学的观点而非狭隘的道德教条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及行为;自律取代严格的教师控制。持人本型控制意识的教师有助于民主气候的产生;不拘泥于层级与规则,在意他人,师生之间能进行双向沟通、学生的自我决策增加等。 所谓学习型学校就是在新知识、新技能、新观点等方面比别人学得更快的学校。当今社会,没有一所学校能够靠吃老本或靠拥有独门绝巧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当学校自以为拥有某门独门绝巧并以为别人不知道时,实际上这一点自以为是的优势已被别人通过更快速的学习超越了。 关于发展型学校的定义还不明确。我们建议,创建发展型学校可着重考虑以下要素,如:办学理念、管理机制及其运行、课程与教学、对学生的认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筑与文化环境、学校的政策支持、学校的智力支持、学校财政的运行、学校的发展策略、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学校信息化及智能化程度等。 目前,尽管有些地区、个别学校出现了现代学校制度的雏形,这些制度当中包含有一些现代学校制度的要素,但从总体上看,有关现代学校制度的讨论还在继续,现代学校制度也有待建立。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学校制度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特性,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一次交锋 |
下一篇文章: 建立学校安全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
|
|
|